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教育大学 心理教育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香港教育大学的Prof. Catalina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在儿童与家庭心理健康研究领域,Dr. NG Sau Man, Catalina以跨文化视野和扎实实证能力广受认可。她的学术履历贯穿多所知名院校:香港大学(HKU)为她颁发文学学士(BA)、教育专业证书(PGCE,获Distinction)及教育硕士(MEd,获Distinction),香港理工大学(Poly U)亦为她添上文硕士(MA)学历。
Dr. NG的研究方向紧扣现实社会议题,形成连贯脉络:儿童健康与心理健康、成瘾行为预防、家庭互动过程、项目效果评估及青少年积极发展。这些领域既包含家庭教养机制等基础探索,也涉及心理健康干预方案设计等应用研究,凸显“以问题为导向”的学术风格。
研究分析
代表性论文解析
①“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 meta-analysis”
2025年发表于《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该研究整合全球23个国家的48项数据,核心发现是——集体主义文化(如中国)背景下,特质情绪智力的“人际导向维度”(如理解他人情绪)得分显著高于个人主义文化(如美国)。这一成果为后续中国家庭情绪干预提供关键理论支撑,尤其能解释香港家长情绪智力水平为何更易影响家庭互动质量。
②“Maternal stress, parenting, and mother-child interactions in unaffected sibling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in China”
2024年独立发表于《Developmental Medicine and Child Neurology》
研究将视角从“自闭症儿童”转向“自闭症家庭未患病兄弟姐妹”,通过对中国200余组家庭的调查发现:母亲高压力会使“积极教养行为”(如表扬、耐心沟通)减少32%,进而导致未患病孩子孤独感量表得分升高。此发现填补“自闭症对家庭系统整体影响”的空白,为制定“覆盖全家庭”的支持方案提供实证依据。
③“A qualitative study on the experience of stigma for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SD”
2022年与Ng合作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
团队对香港54名ASD儿童家长开展43次深度访谈(含11次父母联合访谈),采用归纳法分析数据( intercoder reliability达90%),提炼出四类污名化来源:学校负面标签(如被暗示退学)、同伴欺凌排斥、公众误解(如被指责“教养不当”)、社区刻板印象(如认为ASD儿童“智力低下”)。这类定性研究为后续针对性干预(如教师ASD知识培训、公众科普)提供贴近现实的细节参考。
核心研究项目解析
①“The impact of differential parenting: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 and parent factors on children’s psychosocial health in Hong Kong”
2019-2021年General Research Fund(GRF)项目
不同于横断面研究仅捕捉单一时刻现象,该项目通过3年纵向追踪(2019-2021),对香港300余户多子女家庭进行年度调查,核心是探索“父母对不同子女的教养差异”如何影响儿童学业适应与同伴关系。研究发现“孩子感知的教养不公平”是关键中介变量——感知不公平者的焦虑得分比感知公平者高35%。成果已被香港教育局纳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参考资料。
②“Social Reconciliation Readiness and Strategy Preferences Among Hong Kong People: A Mixed Methods Study”
2020年Public Policy Research(PPR)专项项目
采用“定量调查(N=1200)+定性访谈(N=40)”混合方法,分析香港民众对社会和解的心理准备度及偏好策略。研究亮点在于发现“家庭教养冲突解决方式”与和解意愿显著相关——成长中经历“父母理性沟通冲突”的个体,支持和解的比例比经历“父母争吵回避”者高40%。结果为香港社会和谐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③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life satisfaction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among Chinese parents and caregivers of children with ASD”
2018-2019年香港教育大学内部项目:
通过病例对照设计(ASD家长组N=80,普通家长组N=80)对比两组压力、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状况。核心发现是高情绪智力ASD家长更倾向“问题导向应对策略”(如主动寻求专业支持),其抑郁量表得分比低情绪智力家长低28%,为后续情绪干预提供基础数据。
研究想法
- 情绪智力训练对ASD家长污名化应对的随机对照研究:结合教授污名化与情绪智力研究,创新设计“8周小组干预(每周1次90分钟)+线上巩固(每日10分钟练习)”方案。不同于传统泛化心理支持,此方案引入“家庭互动质量”中介变量,检验干预是否通过改善亲子互动间接降低污名感,同时用唾液皮质醇客观指标补充主观问卷。拟选取香港120名ASD家长随机分组,6个月随访对比效果,为临床提供可操作支持方案。
- 后疫情香港儿童屏幕成瘾与教养灵活性纵向研究:延续教授移动设备影响研究,重新定义“教养灵活性”为“父母根据屏幕使用场景(学习、娱乐、睡前)调整规则的能力”,而非传统“严厉/宽松”二分法。采用2025-2027年纵向设计,每年收集1次数据,追踪成瘾行为变化及教养灵活性的长期影响,同时纳入“学校屏幕指导”调节变量,构建“家庭-学校”双系统干预模型,为成瘾预防提供家庭层面具体建议。
- 香港少数族裔家庭差异化教养的文化调节研究:拓展教授GRF差异化教养项目,聚焦香港南亚裔少数族裔家庭,分析集体主义价值观(如长子责任、代际尊重)对“差异化教养-青少年积极发展”关系的调节作用。采用“定量调查(N=200)+定性访谈(N=30)”混合方法,定量检验变量关联,定性挖掘教养文化动因,对比主流与少数族裔家庭效果,为学校少数族裔支持政策提供参考,丰富跨文化研究证据。
申请建议
(1)学术基础:
- 非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者可通过Coursera选修宾夕法尼亚大学“Child Development”、阿姆斯特丹大学“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掌握儿童发展理论与定性研究逻辑;
- 深度精读教授近5年论文,每篇整理“背景-问题-方法-结论-未解决点”笔记,结合Goffman《Stigma》等经典文献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2)研究能力:
- 积极参与定性研究项目,掌握访谈提纲设计、追问技巧及NVivo编码;
- 熟练至少一种统计软件(SPSS/R/CMA),通过实际数据练习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操作。
(3)文书准备:
- 个人陈述需具体关联教授研究,避免泛泛而谈,例如“参与ASD家长污名化调研时,发现家长因公众误解回避社交,这与您2022年《Scientific Reports》结论一致,后续我用NVivo完成编码,希望博士阶段探索情绪智力干预方案”;
- 研究计划聚焦香港样本的可行方向,明确背景(如“污名化干预缺乏情绪智力视角”)、目的、方法及预期成果,勿设计全国性宏大课题。
(4)套磁沟通:
- 首次邮件控制在3段,首段说明背景(如“XX大学心理学硕士,参与ASD家长定性研究”),第二段阐述对教授研究的兴趣(如“您2024年ASD家庭未患病 siblings研究,启发我关注母亲压力传导效应”),第三段提出沟通诉求(如“希望15分钟交流情绪智力干预设想”);
- 面试预设“样本流失应对”“干预效果不佳调整方案”等问题,准备1-2个学术问题(如“情绪智力跨文化差异对香港家长干预的启示”),沟通时用简洁语言表达思路,避免术语堆砌。
博士背景
Taylor,985本硕,港三心理学PhD在读,研究领域包括认知神经科学、决策与判断以及发展心理学。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上发表多篇论文。擅长心理学相关领域的文书写作辅导,熟悉相关领域的PhD申请流程及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