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毕业就工作找不到再读研”:事情其实没那么简单

最近我接触到越来越多家长提到这样的想法:

“孩子在美国读本科,希望毕业后直接找工作。如果实在找不到,再读研。”

这个想法本身并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很务实的。大多数学生读书,最终目的确实是就业,并不是每个人都要走学术路线(比如直博、读硕再读博那样)。真正适合做科研的学生本来就是少数,大多数人最终还是会走向职场。

之所以越来越多家庭开始这么考虑,我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既然最终是就业,如果本科毕业就能找到好工作,那无疑是最高效、最节省时间成本的路径。

第二,在当前国内经济环境下,不少家庭对于再承担一到两年昂贵的研究生费用,会更加谨慎。

第三,很多家长也观察到,美国本地学生其实很少读硕士,他们大多本科毕业就直接去工作,似乎这是“美国正常路径”。

但问题随之就来了:

中国学生在美国本科毕业后,真的能轻松找到合适的工作吗?

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道不太容易跨过去的门槛

和美国本地学生不同,中国学生在美国求职时会受到签证、雇主偏好等现实限制,再加上我们自己对“职业起点”通常寄予很高的期待,大家的目标往往会自然聚焦在几条看起来最“体面”的路径上:

1)投行 IBD

2)管理 / 战略咨询

3)CS 软件工程

尤其是投行和咨询,这些岗位光鲜亮丽、节奏快、收入高,似乎能够迅速进入精英圈层,对本科专业要求也不高,对年轻人自然具有强烈吸引力。但真正能走通这条路的人并不多,难度远比外界想象的要大。

实际情况:这条路确实越来越难走

这次在纽约和费城,我接触了很多 NYU 和 Penn 的学生。

大家几乎都有一个共同愿望:本科毕业就能留在美国工作。

同时,也有一个共同感受:越来越焦虑。

为什么难?

首先,投行和咨询特别强调“软实力”。

口语表达、逻辑组织、临场反应、自信和影响力、与客户沟通的气场……

这些能力,并不是努力就能立刻拥有的,而是从成长环境里潜移默化积累出来的。很多中国学生在本科阶段才意识到这一点,往往会感到非常吃力。

其次,这些岗位非常依赖学校资源。

以投行为例,宾大,尤其是沃顿商学院,在这条赛道上拥有绝对优势;哥大和 NYU Stern 因为地理位置在纽约,也有显著优势。而同样是排名前20的学校,比如约翰霍普金斯、WUSTL、杜克,因地理和资源距离所带来的差异,机会难度会直接成倍上升。

再者,雇主对国际生签证的态度一直不稳定。

现在越来越多的投行不愿再为国际学生提供 H1B 赞助。原因很直接:企业在申请 H1B 时,要证明“没有合适的美国人能做这份工作”。可对于投行和咨询这类高度依赖软性沟通能力的岗位,越来越难证明。

最后,CS 赛道也在快速变化。

AI 的出现既创造了新机会,也在挤压传统初级岗位。大厂的门槛变得更高,竞争变得更激烈,“卷学历”正在发生。

所以一句话:

这三条路径仍然可以走通,但真正能走通的人,只会越来越少。

但我看到的,却是越来越多的学生扎堆进入这条赛道

在宾大,我遇到一位大一生物系女生。我们约在星巴克,她整个人看起来疲惫。

我问她要不要喝咖啡,她说她最近喝得太多,已经开始心悸。

她说:

“我不明白为什么周围所有中国同学都在卷 IBD ,包括她自己,看起来这就是唯一的路。我们这些文理学院来的,本来各有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可来了之后,不知不觉就都开始往投行挤。”

她顿了一下,又问了一句:

“这是学校招生的问题吗?还是我们被求职机构洗脑了?”

她其实说出了一个更普遍的现象:

求职选择正在被舆论引导,而不是被自我认知引导。

投行和咨询被神话为“通往精英圈的唯一入口”,于是大量学生不问适不适合、不问喜不喜欢,只问“别人都在做,我是不是也得做”。

而这,恰恰是最容易让人迷失的地方。

读研,是“找不到工作才退而求其次”吗?

一点也不是。

本科毕业后可选择的岗位,更多依赖沟通、表达和社交等软性能力;而硕士毕业后的岗位结构则不同,主流方向与本科生明显分化,比如:

1)量化金融

2)生物医药相关岗位

3)数据方向(商业分析、数据分析、数据科学、机器学习等)

4)工程方向(电子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材料工程等)

这些岗位对国际生更友好,也更看重硬实力和可量化的技术能力,留出更大的“凭实力说话”的空间。

同时,研究生阶段的求职资源、氛围和导师/校友支持体系通常比本科更加成熟,有完整的招聘节奏和准备路径。

所以,读研不是退路,而是一条清晰、现实、并且对大多数中国学生更友好的路径。

“本科直接就业”与“先读研再就业”,不是优劣高低之分,而是基于不同能力结构所适配的不同赛道。

很多家长会问:本科阶段是否可以同时准备申研和求职?

答案是肯定的。申研并不意味着放弃找工作,两者之间反而可以相互促进。

美国大多数硕士项目本身就是就业导向的,本科阶段的实习和求职经历,不仅能提升研究生申请的竞争力,也会在研究生求职季真正派上用场。而研究生的求职往往在入学前就已经开始了——这意味着,真正的求职训练必须从本科阶段就启动。

当然,两手准备也不意味着毫无代价。求职和申研在时间线、精力投入和策略方向上,有时会出现冲突,需要提前做好规划与取舍。

我曾有一位 NYU Stern 的学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本科阶段选择了全力冲刺 IBD,找了两家求职机构辅导,花了高昂的费用,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最终没有拿到理想 offer。后来他决定在研究生阶段转向量化金融,认为这个领域对国际学生更友好。

然而,在本科阶段,他为了转入 Stern,放弃了原本在 CAS 的数学专业,而他的实习经历也完全围绕投行展开,量化背景非常薄弱。实际上,如果他当初留在 CAS 的数学专业,再结合科研或相关实习,会更符合量化金融的申请轨道,也有更强的竞争力。

换句话说,两手抓是可以的,但也会有冲突,当遇到冲突的时候,需要权衡利弊来选择。

家长可以做什么?

我认为,可以鼓励孩子在本科阶段尝试求职。求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重要的“社会化训练”——学会介绍自己、学会与人沟通、学会面对拒绝,理解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也逐渐看清自己与这个岗位之间的差距,同时也能接触到更多前辈和资源,开始建立起自己的职业认知。

但是否要“all in”投行或咨询,则需要看孩子本人的适配度:

  • 他是否享受表达与沟通?
  • 是否能够承受高压和不确定性?
  • 是否真的对金融或咨询有持续内在驱动力?
  • 学校和项目的资源是否能支撑他走这条路?

不要让孩子盲目挤入一条并不属于自己的赛道。

家长能做的,是帮助孩子看清方向、了解自己、理解赛道,而不是被环境情绪裹挟、随大流、硬内卷。

总结

回到根本,我们要思考的是:本科教育对孩子的人生,到底意味着什么?

求职技能当然重要,networking、表达、自我推介,这些软性能力在某些岗位上确实很关键。但是否要在本科阶段为此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锻炼这些能力、承受高失败率与高挫折感,需要谨慎判断。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本科的核心价值,仍然在于打牢学术基础、建立思考方式、培养长期成长能力。

这既不是保守,也不是落伍,而是一种能够跨越经济周期和行业波动的朴素常识。

未来的不确定性只会越来越大,只有基础深、根系稳的人,才能真正走得长、走得远。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PhD博士招生中!(导师Prof. Alexandr)

下一篇

哥大EE 硕士跨界 DS:不限地域不限行业人生就是用来体验的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