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on App最新数据终于出炉!2024年中国学生申请美国本科的专业偏好,既有“老热门”,也有“新趋势”:
数学&计算机科学类占比23.3%,工程类17.1%,商业管理类12.7%——理工科依然是“主流”,但经济学在疫情后回暖,交叉学科(如认知科学、传媒+技术)也越来越受关注。
选专业只看“热门”?这些细节不注意,可能会影响未来就业和读研!
中国学生美本专业偏好:TOP3类别+2个新变化
先看核心数据(来自Common App 2024 - 2025申请季):
1. 三大“常青热门”专业
数学&计算机科学(23.3%):最受欢迎,目标院校多是卡耐基梅隆、斯坦福、伯克利等;
工程类(17.1%):机械工程、电子工程最热门,MIT、加州理工是顶尖选择;
商业管理类(12.7%):宾大沃顿、芝加哥布斯、哥大商学院是申请“天花板”。
2. 2025年新趋势
经济学回暖:疫情期间申请占比下降,2025年已明显回升,更多学生想“结合经济+计算机”走量化方向;
交叉学科崛起:约25%的申请者会考虑交叉学科(如认知科学、数据科学、传媒技术),想“拓宽知识面,提升竞争力”。
为什么偏爱这些专业?3个核心原因
中国学生选专业,很少只看“兴趣”,更多是“兴趣+就业”的平衡,背后有3个关键驱动因素:
1. 就业市场需求:“好就业、薪资高”是硬逻辑
全球数字化浪潮下,计算机、工程、金融等领域人才缺口大——比如美国CS专业毕业生平均起薪约10万美元/年,工程类约8万美元/年,远高于文科专业;国内互联网、新能源行业也在抢这类人才,“就业前景”成了家庭优先考虑的因素。
2. 家庭期望:“理工科稳妥”的传统认知
很多家长觉得“理工科不容易失业”,对孩子的专业选择有隐性引导——比如“学计算机比学传媒稳定”“读工程未来能进大厂”,这种认知也影响了学生的决策。
3. 申请难度:“早申+背景匹配”更易突围
热门专业竞争激烈(比如MIT工程学院录取率仅5%左右),但也有“突围技巧”:提前规划AP/竞赛背景(如CS申USACO、工程申VEX),用早申锁定名额——2025年美本早申人数大增,公立院校早申热度尤其高,提前准备的学生更有优势。
选专业避坑:4条实用建议,别被“热门”带偏
教育顾问提醒:“很多学生入学后才发现‘专业不适合’,甚至想转专业,但部分院校转专业难度极大(如CMU CS、MIT工程),选专业时一定要避坑!”
1. 先“了解”再“选择”,别凭“名字”判断
比如“数据科学”不是“纯编程”,需要学统计学、机器学习;“认知科学”要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建议通过夏校、大学官网课程列表了解专业实质(比如看“核心课程有哪些”“毕业要求是什么”),避免“望文生义”。
2. 确认“转专业政策”,留好“退路”
部分顶尖院校的热门专业“不允许转专业”(如斯坦福CS、加州理工工程),如果一开始没申上,后续很难转进去——申请前一定要查院校官网的“转专业要求”,比如“是否需要额外考试”“GPA要求多少”。
3. 别让“家长主导”,给孩子“试错空间”
很多家庭是“家长定方向,孩子执行”,但专业是“孩子要学4年的”——建议高一高二就让孩子多尝试(如参加CS社团、读经济学书籍),找到“自己感兴趣且能坚持的方向”,避免“为了家长满意而选专业”。
4. 利用官方资源:这些工具能帮你决策
IIE《Open Doors》报告:查各国留学生专业分布、就业数据,了解“真实就业情况”;
Common App官网:看目标院校的“专业录取数据”(如平均GPA、先修课程要求);
院校招生官讲座:很多美国大学会举办线上讲座,直接问“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毕业生去向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