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生要求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博士招生以“学术能力匹配度”和“科研潜力”为核心评价指标,结合Zichong CHEN教授课题组研究需求,具体要求如下:
1. 基本学术背景:已获得或即将获得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或相关理工科专业的硕士学位;本科阶段成绩优异(GPA 3.0/4.0及以上),硕士阶段有明确的科研成果者优先。
2. 语言能力要求:非英语授课背景申请者需提供语言证明,满足以下任一条件:托福(TOEFL)网考80分及以上;雅思(IELTS)学术类6.5分及以上,单项不低于5.5;或通过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认可的其他英语能力测试。
3. 科研能力证明:需提交2 - 3封领域内专家推荐信,其中至少1封来自硕士阶段导师;个人陈述需明确阐述对温室气体研究、卫星遥感或大气建模的兴趣,以及与课题组研究方向的契合点;有SCI论文(含在投)、科研项目参与经历或编程基础(如Python、MATLAB、Fortran)者将显著提升竞争力。
4. 全奖申请说明:课题组提供全额奖学金,覆盖学费及生活津贴(标准不低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博士生资助基准,目前为每年20万 - 25万港币),资助期限通常为4年,通过年度考核即可续发。
研究方向

作为师从Dylan Millet、Tim Griffis等知名学者,并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的青年专家,Zichong CHEN教授的研究始终围绕“数据驱动气候行动”展开,具体分为三大方向:
1. 温室气体多尺度量化研究:这是课题组的核心方向,聚焦CO₂、甲烷(methane)、氧化亚氮(N₂O)等关键温室气体。研究突破传统“点观测”局限,整合卫星遥感(如OCO - 2/3、TROPOMI等卫星数据)与地面观测网络,实现从全球尺度到区域点源(如工业区、农田)的排放精准量化。其发表于Nature Climate Change的第一作者论文,便通过该方法揭示了全球甲烷排放的区域差异机制,相关成果被Forbes等媒体报道。
2. 空气污染物与气候关联研究:将大气污染物研究与气候变化应对相结合,分析PM₂.₅、臭氧等污染物对温室气体循环的间接影响,以及二者在区域尺度的协同控制路径。课题组与哈佛大学、美国环保协会(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的合作项目中,已初步明确部分污染物与甲烷排放的耦合关系,为制定“协同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3. 碳 - 气候相互作用及“自上而下”反演模拟:以“自上而下”(top - down)反演模型为核心技术支撑,结合大气化学传输模型(如GEOS - Chem),量化碳循环与气候系统的反馈机制。不同于“自下而上”的清单统计法,该方法通过大气观测数据反推排放源强度,能更快速捕捉排放异常,已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me)的全球温室气体评估项目中得到应用。
有想法
结合课题组研究基础与全球碳中和领域的前沿需求,以下三个研究想法兼具可行性与创新性,均贴合Zichong CHEN教授“数据驱动实践”的研究理念:
1. 粤港澳大湾区典型工业区甲烷点源高分辨率溯源研究:依托大湾区密集的地面观测站网与哨兵 - 5P卫星数据,构建1km×1km高分辨率甲烷排放反演模型。重点针对石化、垃圾填埋等典型污染源,结合无人机巡测补充低空观测数据,识别排放热点并解析其成因。该研究可直接为大湾区“甲烷控排行动方案”提供精准靶点,符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服务区域发展的定位。
2. 基于多源卫星数据融合的农田N₂O排放动态估算模型构建:整合OCO - 3卫星的高光谱数据与哨兵 - 2的植被指数数据,结合农田施肥、降水等气象大数据,构建机器学习驱动的N₂O排放动态模型。解决当前农田N₂O排放估算“时空分辨率低”的难题,为我国南方稻田、北方旱田的差异化减排措施提供数据支持。该方向可依托课题组与UN Environment Programme的合作网络,实现研究成果的全球推广。
3. “碳中和”目标下城市碳汇与人为排放耦合作用机制及调控路径研究:以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为研究区,通过“自上而下”模型量化城市绿地、湿地等碳汇的固碳能力,同时精准核算工业、交通等人为排放源强度。构建“排放 - 碳汇”耦合模型,识别碳汇提升与排放削减的协同关键点,为城市制定“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 - based Solutions)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