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全奖博士项目(Dan Chiu Wa TSANG教授)

一、导师简介

香港科技大学全奖博士项目(Dan Chiu Wa TSANG教授)

Dan Chiu Wa TSANG教授是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KUST)土木与环境工程系(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的核心学术骨干,同时担任工程学院本科招生与学生发展执行主任、脱碳技术研究中心主任(Director of Research Center on Decarbonization Technology),在低碳环保领域兼具学术影响力与人才培养经验。

2006年,TSANG教授于HKUST获得土木工程博士学位(PhD in Civil Engineering),其学术生涯始终聚焦环境与建筑交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根据学术平台数据,他的Scopus ID为59170062200及57797114100,ORCID为0000-0002-6850-733X,Google Scholar引用标识为UOk4rngAAAAJ,累计发表学术论文715篇,仅2019至2025年间就产出645篇,显示出极强的研究活跃度与团队协作能力。

TSANG教授的核心研究方向明确且聚焦四大领域:Engineered biochar(工程生物炭)、Waste valorisation(废物增值)、Carbon-neutral construction materials(碳中和建筑材料)、Green / sustainable remediation(绿色可持续修复)。这些方向与全球“双碳”目标高度契合,其研究成果已在建筑材料改良、工业废物处理等场景实现技术落地,例如生物炭在混凝土增强、土壤改良中的应用,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湛江等地的实践研究形成学术呼应。

二、近期文章和项目解析

香港科技大学全奖博士项目(Dan Chiu Wa TSANG教授)

2.1 代表性文章核心价值

2025年,TSANG教授团队以高产态势发表40篇论文,覆盖Nature Reviews Clean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顶级期刊,研究内容凸显“废物资源化”与“低碳材料”两大核心逻辑:

· 3D打印混凝土技术突破:发表于Nature Reviews Clean Technology(2025年4月,第1卷,第288-303页)的3D printing technology in concrete construction一文,是该领域的重要综述。文章系统整合了全球3D打印混凝土的技术路径,指出生物炭复合改性是降低碳排放的关键方向——这与新华网报道的“3D打印混凝土可减少31%碳排放”结论形成学术支撑,为TSANG教授团队后续技术研发提供了理论框架。

· 废锂电池回收创新: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5年3月,第59卷第10期,第5348-5358页)刊载的Activating Carbon and Oxygen Bonds for Low-Temperatur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Spent Lithium-Ion Battery Cathode Materials,提出“激活碳氧键实现低温热解”的新技术。传统废电池处理需高温能耗,该研究通过化学键调控将处理温度降低30%,同时提升金属回收率至92%,解决了回收过程中的高能耗瓶颈。

· 塑料废物高值转化: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2025年4月,第6卷第1期,第329号)的Biochar-based catalytic upcycling of plastic waste into liquid fuels一文,开发出生物炭基无金属催化剂,将塑料废物转化为液态燃料的转化率提升至78%。这一成果呼应了“废物增值”理念,相比传统焚烧处理,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

· 生物炭材料多场景应用: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2025年5月,第159卷,第106013号)的Enhanced thermal insulation of biochar-gypsum composites研究,发现添加1%-2%生物炭可使石膏复合材料导热系数降低25%,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炭提升混凝土抗渗性5成”的研究结论相互印证,推动生物炭从农业土壤改良(如湛江雷州古树养护案例)向建筑保温领域延伸。

2.2 重点科研项目解析

截至2025年11月,TSANG教授主持7项科研项目,其中6项为牵头项目,资金来源涵盖Research Impact Fund、RGC(香港研究资助局)等权威机构,研究周期多聚焦2023-2025年,体现研究的连续性与政策契合性:

· 低碳智能建造方向:牵头的“3D Printing of Self-regulating Biochar-enhanced Concrete for Low-carbon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Research Impact Fund资助),将生物炭改性与3D打印技术结合,目标开发出“自调节强度”的混凝土材料。项目团队包含HKUST的ZHAO Jidong教授,技术路线与全球“低碳建筑”趋势一致,已完成实验室阶段的强度测试,计划2026年进入试点应用。

· 废物资源化方向:“Valorisation of local waste into biochar-blended fertiliser for climate-smart agriculture”(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资助)项目,将香港本地木质废物、餐厨垃圾转化为生物炭肥料,在新界农业区试点后,使蔬菜产量提升15%,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2%增至2.0%,与湛江雷州生物炭土壤改良的实践形成区域呼应。

· 催化剂研发方向:“Designing metal-free biochar catalysts for sustainable biorefinery”(RGC-General Research Fund资助)项目,通过实验与计算化学结合,开发出低成本生物炭催化剂,已应用于塑料废物转化、 wastewater处理等场景,相关成果已发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

三、未来研究预测

基于TSANG教授的研究轨迹与行业趋势,其团队未来研究将呈现三大方向,对博士申请者具有明确的选题指引意义:

1. 生物炭技术的跨场景融合:现有研究已覆盖建筑、农业、废物处理,未来将向“单一材料多功能化”发展,例如开发兼具保温、抗渗、固碳功能的生物炭复合材料,同时探索海水淡化中的吸附应用,这一方向可依托HKUST的海洋环境实验室资源开展。

2. 3D打印建筑的智能化升级:在现有混凝土3D打印基础上,引入传感器嵌入技术,实现建筑材料“损伤自监测”,结合HKUST在智能建造领域的学科优势,与电子工程系开展跨学科合作,相关研究可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智能建筑产业需求。

3. 固废处理的全链条优化:从“单一废物处理”转向“多废物协同资源化”,例如将废锂电池回收的金属残渣与建筑废料混合制备再生骨料,形成“废物-资源-产品”的闭环,这一方向符合香港“无废城市”规划,将获得持续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早申结束后想躺平了?你还有这些事情要做!

下一篇

阿思丹模拟联合国国际峰会系列海外模联体验全面开启!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