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系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Hyoung

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南洋理工大学Prof. Hyoung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Assoc Prof Kim Tae Hyoung现任南洋理工大学(NTU)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EEE)副教授,同时担任该学院终身学习助理院长。他拥有丰富的学术与产业背景,教育经历涵盖韩国与美国顶尖院校:先后于韩国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学士与硕士学位,2009年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获得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

学术荣誉与任职上,他累计获得超过10项国际奖项,包括2023年IEEE SSCS审稿人奖励计划 winner、2023年IEEE A-SSCC学生设计竞赛杰出设计奖、2021年ICCE-Asia最佳论文金奖等。他同时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 (VLSI) Systems等多个权威期刊编委,以及IEEE A-SSCC、ISLPED等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成员,2015-2016年任IEEE SSCS新加坡分会主席,2022年3月至2024年2月担任IEEE SSCS杰出讲师,现任IEEE CASS VSA-TC主席,为IEEE高级会员。

研究分析

代表性期刊论文解读

  1. "A 0.6-to-1.2 V Scaling-Friendly Discrete-Time OTA-Free Linear VCO-Based ΔΣADC Suitable for DVFS,"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 vol. 71, pp. 1481-1494, April 2024:该研究提出一种适用于动态电压频率调节(DVFS)的离散时间无运算跨导放大器(OTA-Free)线性VCO基ΔΣADC,工作电压可在0.6-1.2V范围内灵活缩放。DVFS是边缘计算设备降低功耗的核心技术,此ADC设计解决了传统结构在宽电压范围内线性度与功耗难以平衡的问题,为低功耗物联网(IoT)设备的信号处理模块提供了新方案。
  2. "A Time-Domain Wavefront Computing Accelerator with a 32×32 Reconfigurable PE Array,"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vol. 58, pp. 2372-2382, August 2023:聚焦时域波前计算加速器,设计32×32可重构处理单元(PE)阵列。时域计算相比传统电压域计算具有更低功耗,可重构PE阵列则提升了硬件对不同神经网络模型的适配性,该成果推动了边缘AI加速器的能效与灵活性优化。
  3. "A 184-μW Error-Tolerant Real-Time Hand Gesture Recognition System With Hybrid Tiny Classifiers Utilizing Edge CNN,"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vol. 58, pp. 530-542, Feb. 2023:研发出功耗仅184μW的容错实时手势识别系统,采用混合微型分类器结合边缘CNN。该系统突破了穿戴式设备中AI识别算法高功耗的瓶颈,通过容错设计平衡识别精度与硬件成本,为低功耗智能穿戴设备的交互功能开发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4. "A 65nm 8T SRAM Compute-In-Memory Macro with Column ADCs for Processing Neural Networks,"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vol 57, pp. 3466-3476, Nov. 2022:在65nm工艺下实现基于8T SRAM的计算内存(Compute-In-Memory, CIM)宏单元,集成列ADC用于神经网络处理。CIM技术通过在存储器内部直接进行计算,大幅减少数据搬运能耗,8T SRAM结构提升了存储单元的稳定性,该宏单元为高性能低功耗神经网络硬件加速器奠定了基础。

在研项目亮点

  1. High Efficient Computing in Memory with Process Variation Compensated Data Converter:项目核心是研发具有工艺偏差补偿数据转换器的高效计算内存。工艺偏差是纳米级芯片制造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会导致电路性能波动,该项目通过补偿技术提升计算内存的稳定性与计算精度,对推动CIM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 Next-generation low-power memory interface using 3-level pulse-amplitude-modulation (PAM-3):探索基于3级脉冲幅度调制(PAM-3)的下一代低功耗内存接口。传统内存接口多采用二进制调制,PAM-3在相同带宽下可传输更多数据,同时通过优化信号编码降低功耗,该技术有望提升内存与处理器之间的数据传输效率,适用于高带宽低功耗的边缘计算系统。

研究想法

  1. 基于ReRAM的存算一体神经形态视觉处理器:结合教授在ReRAM基CIM(如2022年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论文)与边缘视觉处理(如2023年手势识别系统)的研究基础,可探索将ReRAM CIM阵列与仿生视觉传感器(如事件相机)直接耦合,构建神经形态视觉处理器。利用ReRAM的模拟计算特性模拟生物突触权重更新,事件相机的异步触发特性减少数据冗余,二者结合可实现毫秒级响应、微瓦级功耗的实时视觉识别系统,适用于自动驾驶、无人机避障等低延迟边缘应用。
  2. 面向可穿戴设备的自供能存算一体模块:融合教授在能量收集电路(如US 2018/0019661 A1专利中的自振荡上电复位启动电路)与低功耗CIM的技术积累,设计基于体温/运动能量收集的自供能CIM模块。通过优化能量收集电路的启动阈值与CIM单元的工作电压,实现能量收集-存储-计算的一体化集成,解决可穿戴设备电池续航瓶颈。可重点研究能量波动下的CIM计算容错机制,确保模块在不稳定供电下的计算精度。
  3. 基于3D IC技术的异构存算融合架构:依托教授在3D IC电路技术的研究方向,提出采用3D堆叠工艺实现“逻辑层-存储层-传感层”的异构存算融合架构。底层集成高密度ReRAM存储层作为CIM核心,中层布局低功耗数字信号处理逻辑,顶层搭载微型传感器阵列,通过硅通孔(TSV)实现层间高速互连。该架构可大幅缩短传感器数据到计算单元的传输路径,减少数据搬运能耗,同时利用3D堆叠的空间优势缩小芯片面积,适用于微型化边缘智能设备。

申请建议

1. 学术背景准备

  • 核心课程学习:需掌握模拟/数字电路设计(如CMOS电路设计、VLSI系统)、机器学习基础(神经网络架构、模型压缩)、半导体器件(存储器工作原理、工艺偏差)等核心知识,建议选修“低功耗电路设计”“存算一体技术”等相关课程,熟悉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等目标期刊的论文范式。
  • 科研经历积累:优先参与CIM电路设计、低功耗ADC设计、能量收集电路等相关科研项目,争取在国际会议(如ISLPED、A-SSCC)或期刊上发表合作论文。若缺乏直接研究经历,可通过开源项目(如OpenCIM)搭建简易CIM仿真平台,验证低功耗计算算法,形成可展示的研究成果。

2. 文书材料优化

  • 个人陈述(PS):需明确阐述与教授研究方向的匹配点,例如“通过本科期间的低功耗SRAM设计项目,深入理解了存储器功耗优化难点,与您在‘工艺偏差补偿计算内存’项目中的研究目标高度契合”;同时提及对教授某篇论文的理解,如“您2022年发表在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上的8T SRAM CIM宏单元设计,其列ADC架构为我后续的低功耗加速器研究提供了重要启发”。
  • 推荐信(RL):优先选择具有VLSI、低功耗电路或机器学习硬件加速研究背景的导师作为推荐人,推荐信中需具体体现申请人的电路设计能力(如使用Cadence/Virtuoso完成某模块设计)、问题解决能力(如解决项目中的工艺偏差问题)及团队协作能力,避免泛泛而谈。

3. 套磁与技能准备

  • 套磁技巧:首次套磁邮件需简洁明了,附件包含1页以内的研究摘要(突出与教授方向的相关性),正文可提出1-2个具体研究问题,如“您在2024年的ΔΣADC论文中采用了OTA-Free结构,请问该结构在高频信号处理场景下的线性度优化方法有哪些?”;避免模板化套磁,需体现对教授最新研究(如2023年A-SSCC学生竞赛项目)的关注。
  • 实验技能:熟练掌握电路设计软件(Cadence Virtuoso、Synopsys Design Compiler)、仿真工具(HSPICE、MATLAB)及机器学习框架(TensorFlow/PyTorch,用于模型压缩与硬件映射);了解存储器测试方法(如SRAM失配测量)、3D IC设计基础者将更具竞争力。

博士背景

Blythe,985电气工程硕士,后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聚焦于电力电子与智能电网技术。在国际权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和《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发表多篇论文。专注于开发新型高效率电力变换器和先进智能配电系统控制算法,熟悉香港PhD申请流程。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小初数学规划 | 如何让孩子数学“后劲十足”?

下一篇

谢菲尔德大学7500英镑国际生奖学金!自动发放无需申请!2026Fall速看!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