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导师(Ho Man CHAN教授)

【全奖】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导师(Ho Man CHAN教授)

招生要求

- 学历背景:正规大学的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历)持有者可申请;持有正规大学学士学位及一级荣誉学位(或同等学历)者亦具备申请资格。电气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等相关理工科专业背景的申请者将被优先考虑。

- 英语能力:必须提供英语水平证明,托福网考需达到79分及以上,或雅思学术类考试需取得6.5分及以上成绩。其他等效英语能力认证可能获认可。

- 学术能力:需提交本科与硕士阶段的完整成绩单(需附带评分标准说明),GPA需达到院校规定的优良标准。有相关科研经历,或在IEEE系列期刊、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等领域内期刊发表过论文者,在评审中更具优势。

- 申请材料:在线申请表、学历学位证书及成绩单、英语能力证明、个人陈述、契合Prof. Ho Man CHAN研究方向的研究计划、2-3封学术推荐信、包含科研经历与获奖情况的个人简历均需提交。尚未毕业者需提供预计毕业证明。

- 申请时间:全奖项目的申请截止日期一般为每年12月1日,申请者需在此日期前通过学校官网及相关奖学金系统完成提交。

香港城市大学博士招生以学术能力为核心评估指标。Prof. Ho Man CHAN所在的电气工程系因研究涉及多学科交叉,虽对跨专业申请者开放,但格外看重其是否具备工程与神经科学交叉的基础素养。英语成绩要求旨在保障国际学术交流的顺畅,而研究计划的契合度是筛选关键——需充分展现对脑机接口、神经假体等领域的认知,这与Prof. Ho Man CHAN的研究方向直接挂钩。全奖资助按香港城市大学标准执行,优秀申请者可额外角逐港府奖学金。

研究方向

【全奖】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导师(Ho Man CHAN教授)

- Brain-Computer Interface(脑机接口):以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转化和性能提升为核心,开展基于EEG的设备研发与信号解码研究。曾通过EEG评估手术机器人易用性,相关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近年亦探究老龄化对脑电振荡的作用,分析不同性别在低alpha和低beta波段的神经活动差异。

-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计算神经科学):借助数学建模与机器学习手段解析神经信号机制,重点研究神经表征可塑性与神经振荡动力学。开发的Rectified Latent Variable Model可用于解析肌电信号中的抑制性肌肉协同成分,该研究已发表于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

- Neural Prosthesis(神经假体):致力于认知与运动功能修复假体的研发,早期通过海马体认知假体的非线性建模斩获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杰出论文奖。近年聚焦卒中后下肢康复,结合肌肉协同原理与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技术开发康复设备。

- Bio-Signal Processing(生物信号处理):钻研多模态生物信号的采集与智能分析技术,涵盖EEG、肌电信号(EMG)、脉搏信号等。提出的基于ResUNet内置自注意力机制的血压估计方法,解决了 demographic fairness 与模型泛化性难题,成果刊载于IEEE Sensors Journal。

Prof. Ho Man CHAN的研究形成了“技术基础-机制解析-临床应用”的完整体系:以生物信号处理为技术支撑,为脑机接口与神经假体的硬件研发提供基础,通过计算神经科学解析生理机制,最终应用于康复医疗等实际场景。2024-2025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其团队正加大AI技术的融合应用,将深度学习用于信号解码与模型优化,同时聚焦老龄化、运动康复等现实需求,实现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同步推进。

Mason博士有想法

- 神经表征漂移自适应的长期脑机接口系统开发:现有脑机接口常因神经表征随学习漂移而性能下降,依托Prof. Ho Man CHAN在神经信号建模与深度学习的积累,开发融合Continual Learning算法的自适应AI模型。采集卒中患者6-12个月的EEG动态数据,训练模型实时追踪神经编码模式的空间偏移,目标是打造无需频繁校准即可稳定运行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增强下肢康复训练的连续性与有效性。

- 老龄化肌电信号特征提取与康复假体个性化适配:基于团队在肌电信号 factorization与老龄化神经研究的成果,系统采集20-30岁、60-70岁两个年龄层健康人群与卒中患者的肌电数据,利用Rectified Latent Variable Model解析年龄相关的抑制性肌肉协同差异。基于提取的特征研发个性化神经假体调控算法,解决老年患者康复假体适配性不足的问题,预计可将假体控制准确率提高15%-20%。

- AIoT融合的运动功能评估与康复闭环系统研究:结合团队获IGED金奖的AIoT技术与卒中康复研究基础,构建集成可穿戴传感器、边缘计算模块与云端数据库的闭环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患者运动数据与生理信号,采用轻量化AI模型在线评估康复效果,自动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并驱动功能性电刺激设备,实现“评估-干预-反馈”一体化康复管理,适用于家庭与临床场景。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东北大学的CPS学院怎么样?类似国内的继续教育学院?

下一篇

新加坡国立大学全奖博士项目(Filip Biljecki教授)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