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师简介

Filip Biljecki教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同时担任助理教授与NUS Urban Analytics Lab创始人,其工作核心是将地理信息工程、地理空间技术与城市数据科学相融合,进而为城市数字孪生和数据驱动的城市规划提供支持。
1.1 教育背景
跨国家、多学科的学术经历,为教授的研究赋予了技术与应用结合的复合视角:
-2008年7月,他从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University of Zagreb)毕业,取得大地测量与地理信息工程(Geodetic & Geoinformatics Engineering)学士学位;
-2010年9月,他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获理学硕士学位,进一步深化了空间技术相关知识;
-2017年5月,他仍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完成博士阶段学习,获建筑、建造与规划(Architecture & Building & Planning)博士学位,为后续城市规划方向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 学术与非学术任职
教授在NUS的跨学院任职与政府机构合作经历,使其研究既能衔接学术前沿,又能贴合实际需求:
- NUS学术任职:2017年7月起,他先在NUS设计与环境学院(DESIGN & ENVIRONMENT)任研究学者(Research Fellow),2019年4月起转任助理教授;2021年起,他同时担任商学院(BUSINESS)房地产系的联合助理教授(Jt Appt - Assistant Professor);2022年1月至今,他的任职单位调整为设计与工程学院(COLLEGE OF DESIGN & ENG),继续担任助理教授;
- 非学术任职:2016年全年,他曾以访问研究员(Visiting Researcher)身份在新加坡土地管理局(Singapore Land Authority)工作,这段经历让他更了解城市治理中的实际数据需求与技术痛点。
1.3 学术成果与影响力
教授在学术产出、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上的表现,体现了其在领域内的核心地位:
- 论文发表:截至目前,他已发表120余篇同行评审论文(peer-reviewed articles),研究成果覆盖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环境科学等多个核心领域;
- 教学与科研认可:在NUS期间,他多次获得教学与科研类奖项,这一荣誉既认可了他的学术能力,也体现了其在学生培养中的投入;
- 人才培养成效:他指导过的数十名学生,后续大多能在顶尖期刊发表论文,或进入MIT、ETH Zurich等顶尖高校及国际组织工作,培养质量得到行业认可;
- 国际学术交流:他的学术影响力已辐射全球,曾在100余所高校与机构发表演讲,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大学(Stanford)、哈佛大学(Harvard)、中国香港大学(Hong Kong University)等知名院校。
二、近期文章和项目解析

教授2025-2026年发表的论文,均聚焦城市研究领域的核心痛点,且发表期刊均为该领域的权威出版物(如《Cities》《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24年JCR影响因子分别为6.5、7.8,均属Q1区),以下为核心成果解析:
2.1 《Vertical 15-minute city: Modeling urban density and functional mix with multi-source geospatial data》(2026, Cities, 169卷)
“15分钟城市”理念虽已广泛应用,但现有评估多局限于二维空间,这一缺陷在高密度城市中尤为明显——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生。
研究以中国南京为案例,首先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与规则化方法,整合多源数据构建了3D功能组成数据集;接着开发“楼层级可达性指数”(floor-level proximity indices),将水平出行时间与垂直流通(如楼梯、电梯)时间同时纳入计算;最终通过分析9000万次模拟出行发现:建筑高度与可达性整体呈负相关,但20层及以上楼层对办公、商业设施的可达性反而更高;城市中心与外围的可达性不平等,在不同楼层、不同GDP区域间同样存在,且距离市中心的不平等呈“U型”分布;更关键的是,2D分析中认为“15分钟可达”的出行里,有11%-17%在加入垂直出行时间后超出阈值。
这项研究的价值在于,它首次建立了3D视角下的15分钟城市评估框架,填补了垂直维度分析的空白,为高密度城市的公平规划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
2.2 《Modeling Intraday Aedes-human exposure dynamics enhances dengue risk prediction》(2025, Scientific Reports, 15(1))
登革热作为城市高发传染病,其防控难点在于“人-蚊接触”的动态性——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正是通过大数据技术破解了这一难点。
研究团队收集了巴西里约热内卢市8年(2015-2022)的居民hourly手机数据(覆盖约300万人)与地址级登革热病例数据,结合伊蚊(Aedes)的叮咬行为模式,构建了小时级“人-蚊接触”模型。结果显示,加入“人-蚊接触动态”后,模型能解释77%的社区级登革热感染差异;若进一步纳入医疗可及性、城市中心性、人群免疫水平等空间特征向量,模型精度还能进一步提升。
这项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它将城市数据科学与公共卫生深度结合,为登革热等蚊媒疾病的精准防控提供了量化工具——未来,该模型可直接用于指导vector control资源的优化分配,降低感染率。
2.3 《OpenFACADES: An open framework for architectural caption and attribute data enrichment via street view imagery》(2025,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230卷)
建筑属性(如高度、用途、材质)是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核心,但全球多数城市缺乏完整的这类数据——教授团队开发的OpenFACADES框架,正是为解决这一“数据荒”问题。
该框架的核心流程分为三步:首先整合Mapillary街景图像元数据与OpenStreetMap几何数据,通过“视域分析”(isovist analysis)筛选出能清晰观测建筑的图像;接着自动检测建筑立面,并通过重构技术生成贴近真实观测的透视视图;最后利用开源视觉语言模型(vision-language models, VLMs),实现建筑多属性预测与语义描述。
实验验证显示,微调后的VLMs在多属性推断上,性能优于单属性计算机视觉模型与零样本ChatGPT-4o,且在不同文化区域、不同图像条件下都能保持鲁棒性。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首个“多源数据整合-图像处理-AI分析”的端到端开源方案,为全球城市建筑数据的获取提供了标准化工具。
三、未来研究预测
结合教授现有研究基础与城市科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其未来研究将围绕“技术落地”与“跨领域拓展”展开,这也为博士生提供了清晰的研究方向:
3.1 城市数字孪生的“人机交互”升级
教授团队此前在JITAIs(即时适应性干预)上的研究,已验证了“人-数字孪生”交互的可行性。未来,这一方向将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团队会整合更多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数据,提升个人舒适度数据的实时性与精度;另一方面,会针对参与者的人格特质(如尽责性)、性别、环境偏好等,优化干预信息的推送逻辑,让干预方案更贴合个人需求;最终,团队还计划将这种“人机闭环”拓展至城市治理场景,比如通过居民反馈实时调整交通信号、公园设施布局等,让数字孪生真正服务于日常城市管理。
3.2 GeoAI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跨区域应用
登革热风险预测模型在里约热内卢的成功,为该技术的跨区域推广奠定了基础。未来,团队将从两个方向拓展:一是将模型适配至其他蚊媒疾病(如疟疾、寨卡病毒),结合不同蚊虫的叮咬行为与传播特性调整参数;二是针对东南亚、非洲等登革热高发区域的城市特点(如密度、人口流动模式),优化模型的空间适配性;同时,团队还会与当地公共卫生部门合作,将模型集成至防控决策系统,实现“风险预警-资源调配-效果反馈”的全流程支持,让技术真正落地于公共卫生实践。
3.3 开放空间数据框架的全球化推广
OpenFACADES框架目前仅覆盖7个城市,未来团队将重点推进两项工作:一是纳入更多发展中国家城市的街景数据,解决这些地区建筑属性数据稀缺的问题;二是联合国际组织(如ISPRS)制定“建筑立面数据采集-标注-共享”的行业标准,推动框架的标准化;此外,团队还计划拓展数据类型,除建筑属性外,加入街道绿化、公共设施等信息,构建更完整的城市开放数据生态,为全球城市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