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科学系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YU

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港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科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香港理工大学Prof. YU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香港理工大学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YU (694)

Yu Pei现任香港理工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长期深耕软件工程领域,在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均有显著成果

教授拥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先后获得南京大学理学学士和工程学博士学位,后又取得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博士学位,跨院校的深造经历为其研究提供了多元视角。

YU教授曾多次担任国际顶级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成员,如2020年44th IEEE COMPSAC、14th TASE、22nd ICFEM,以及2019年13th TASE、21st ICFEM等;2025年其参与的研究论文获ICSE 2025 Research/Main Track - Distinguished Paper Award,彰显了研究成果的高质量与创新性。

研究分析

核心研究方向聚焦:教授研究团队以软件工程为核心,重点围绕软件测试与验证、静态分析框架优化、编程教育自动化反馈三大方向展开,研究兼具理论深度与应用价值,且紧密结合当下人工智能与软件工程交叉领域的热点问题。

代表性成果解读:

  1. 2025年ICSE论文:《A Test Oracle for Reinforcement Learning Software Based on Lyapunov Stability Control Theory》这是团队近期的标志性成果,首次将Lyapunov Stability Control Theory引入强化学习软件的测试预言设计中。该研究针对强化学习软件测试中“缺乏有效判定输出正确性的标准”这一痛点,提出基于稳定性理论的测试方法,为强化学习系统的可靠性验证提供了新路径,获ICSE杰出论文奖也印证了该方法在软件工程领域的创新意义(ICSE是IEEE/ACM联合举办的软件工程顶会,Main Track论文录取率低,杰出论文奖更是对研究创新性与影响力的高度认可)。
  2. 2024年ISSTA论文:两篇发表于ACM SIGSOFT ISSTA(软件工程领域顶级测试会议)的论文分别聚焦不同细分场景。《BRAFAR: Bidirectional Refactoring, Alignment, Fault Localization, and Repair for Programming Assignments》针对编程教育中的自动化反馈问题,提出双向重构、对齐、故障定位与修复的一体化方案,旨在提升编程作业批改的效率与精准度,推动编程教育的智能化发展;《Characterizing and Detecting Program Representation Faults of Static Analysis Frameworks》

    深入分析静态分析框架中的程序表示故障,通过构建故障特征模型实现精准检测,为静态分析工具的可靠性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研究想法

  1. 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系统的稳定性测试框架拓展:现有团队研究聚焦单智能体强化学习软件测试,可进一步将Lyapunov Stability理论扩展至多智能体协作场景。通过构建多智能体交互的稳定性约束模型,设计面向“协作-竞争”混合场景的测试预言,解决多智能体系统中因个体行为耦合导致的测试难题。例如,可应用于自动驾驶多智能体决策系统的可靠性验证,通过模拟复杂交通场景下的智能体交互,检测系统是否满足稳定性与安全性约束。
  2. 大语言模型生成代码的静态分析故障检测优化:结合团队在静态分析框架故障检测的研究基础,针对大语言模型(如GPT-4、CodeLlama)生成代码中常见的程序表示不一致问题,设计融合语义理解的故障检测模型。通过将代码的句法结构与语义信息(如变量依赖、函数调用逻辑)结合,构建更精准的故障特征库,提升静态分析工具对AI生成代码的错误识别率,助力AI辅助编程的可靠性提升。
  3. 基于强化学习的编程教育个性化反馈系统:整合团队在强化学习与编程教育自动化反馈的研究成果,设计基于强化学习的个性化反馈模型。通过分析学生的编程行为数据(如错误类型、修改路径、思考时间),构建学生能力画像,利用强化学习算法动态调整反馈策略(如故障解释的详细程度、修复提示的引导方式),实现“千人千面”的编程教育辅导,提升学习效果。

申请建议

1.学术背景与知识储备:

  • 核心课程需涵盖软件工程基础(如软件测试、软件质量保证)、程序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人工智能(强化学习、机器学习基础),建议选修《Software Testing and Analysis》《Formal Method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等课程,构建与教授研究方向匹配的知识体系。
  • 深入理解Lyapunov Stability Control Theory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逻辑,阅读团队2025年ICSE论文及相关领域文献(如强化学习系统验证、控制理论与软件测试交叉研究),形成自己的认知框架。

2.技能与工具准备:

  • 编程能力:熟练掌握Python(强化学习算法实现)、C/C++(静态分析工具开发),具备代码重构与故障定位的实践经验;
  • 工具使用:熟悉主流静态分析框架(如Clang Static Analyzer、Soot)、强化学习框架(如PyTorch、TensorFlow)、软件测试工具(如JUnit、PyTest),有相关工具二次开发经验者优先;
  • 数据分析能力:掌握基础的数据处理与可视化工具(如Pandas、Matplotlib),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与结果呈现。

3.科研经历积累:

  • 优先参与软件工程领域的科研项目,如软件测试方法改进、静态分析工具开发、编程教育平台搭建等,争取在项目中承担核心模块开发或实验设计工作;
  • 尝试撰写学术论文,目标期刊/会议可从CCF B类或C类入手(如《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Maintenance and Evolution》),研究主题尽量贴近教授的核心方向,突出自己的技术贡献;
  • 若有编程竞赛或开源项目贡献经历(如参与知名软件测试工具的开源社区开发),可在申请材料中重点体现,展现实践能力与协作精神。

4.申请材料打磨:

  • CV:按“教育背景-科研经历-技能证书-学术服务”模块组织,科研经历部分采用“项目背景-个人职责-技术方法-成果产出”的逻辑撰写,量化成果(如“设计的测试工具提升代码错误检测率15%”);
  • 动机信:避免泛泛而谈,需结合教授的具体研究成果(如2025年ICSE论文的测试方法)阐述自己的研究兴趣,说明选择该导师的原因,并简要提及1-2个自己构思的研究方向(可参考本文第三部分的想法,结合自身经历细化);
  • 推荐信:优先选择软件工程或人工智能领域的导师撰写推荐信,推荐人需熟悉申请人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潜力,信中可具体举例说明申请人在相关项目或课程中的表现。

博士背景

Aurelia ,美国TOP10院校计算机科学与认知科学双博士生,研究聚焦算法博弈论不确定性及其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她的跨学科研究融合了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知识,在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和《Cognitive Science》上发表多篇论文。Aurelia 荣获ACM SIGAI博士论文奖,擅长相关方向的PhD申请指导。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香港小学插班生主要面试什么内容?稳进band1的方法来了

下一篇

澳门大学新增两大硕士项目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