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为大家解析香港浸会大学传播学系及博士生导师Prof. CHANG,同时分析该研究方向的创新idea和发展前景。有希望了解的院系和导师研究方向也欢迎大家联系我们~
一、院系简介
香港浸会大学的传播学系,始终以“跨学科融合与实践创新”为发展内核。
该系在传播学研究中主攻健康传播、数字媒体等前沿方向,通过搭建跨领域合作网络,频繁联动公共卫生、心理学学者开展课题攻关。
教学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的学生既具备学术研究能力,又能胜任实务工作,其学术产出在国际传播学界享有良好声誉。
二、导师简介
从Temple University取得博士学位后,Prof. CHANG, Leanne(張皪元教授)现任香港浸会大学传播系副教授,长期专注Health Communication(健康传播)研究。
她的研究特色在于融合社会心理学与文化视角,重点探索健康信息行为、移动健康科技、老龄化与护理及移民健康四大议题。
学术成果方面,她不仅与跨学科团队及学生合作在Journal of Communication、Health Communication等顶刊发表论文,还身兼Health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Women & Aging等4本国际期刊的编委,是健康传播领域的活跃学者。
三、导师研究领域解析
- Health Information Behaviors:教授对不同群体如何处理健康信息有着深入研究。2024年在Global Media and China发表的“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health information behaviors during the COVID-19 crisis: A Hong Kong study”,以香港为案例,分析了新冠疫情期间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健康信息行为差异;2023年刊登于Health Communication的论文,则通过质性研究总结出中国老年社交媒体用户评估健康信息可信度的策略,这些研究都为解决实际健康传播问题提供了数据支持。
- m-Health Technology:移动健康技术如何影响个人健康管理,是教授关注的另一重点。她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m-Health产品使用与用户健康行为改变之间的关系,不仅看重技术功能,更关注用户的文化背景与使用习惯,致力于通过传播设计让健康APP更好地被接受和使用。
- Aging and Caregiving: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教授将研究目光投向老年人的健康传播需求,包括老年人使用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照护者该如何进行健康沟通等。她的研究会结合文化因素,比如东方家庭观念对老年人健康决策的影响,为老年健康服务的优化提供新方向。
- Migrant Health:教授从文化层面分析移民在适应新环境时健康信念和行为的变化,关注他们在获取健康信息、使用医疗服务时遇到的困难,以及文化价值观对其健康行为的影响,这些研究能为制定移民健康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四、创新idea思考
- 跨学科方法的融合运用:教授打破学科界限,把社会心理学的“信息加工模型”和文化研究的“语境分析”结合起来。就像在研究老年健康信息行为时,既考虑个体认知偏差对信息判断的作用,又兼顾家庭互助文化对信息分享的影响,让研究结论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 健康技术中的人文考量:研究m-Health时,教授不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而是重视用户的文化背景和使用习惯。比如对比不同文化群体对健康APP设计的偏好,推动健康技术从“只重功能”转向“以人为本”。
- 危机传播的代际差异探索:以新冠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为研究场景,教授深入分析不同代际在健康风险感知、信息信任度和行为反应上的区别。这一研究弥补了以往健康传播对“代际”这一变量关注不够的不足,为制定针对性的危机传播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五、就业前景或职业规划
- 学术科研方向:可到高校传播系或公共卫生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也能进入科研机构开展健康传播理论研究。由于健康传播的跨学科属性,还可参与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成为跨领域的科研人才。
- 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领域:政府卫生部门、疾控中心、医院公共卫生科等机构都需要此类人才,主要负责健康科普策划、公共卫生事件传播应对、健康项目评估等工作,为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出一份力。
- 健康科技与媒体行业:在健康科技公司可以做用户研究、内容策划或产品经理,把健康传播理论用到APP设计中;在健康媒体或社交媒体平台,则能从事健康内容编辑,制作专业又易懂的健康内容。
- 非营利组织与国际机构:国际卫生组织、公益基金会等也有相关岗位,可参与跨境健康传播项目或帮助弱势群体的健康援助计划,让健康信息更公平地传播,为全球健康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