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师简介

Au Yeung SL(欧阳兆伦)教授现任香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KU)公共卫生学院助理教授,是东亚地区较早应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 MR)方法开展研究的学者之一。其学术背景贯穿香港大学,先后在此取得理学学士学位(BSc)、公共卫生硕士学位(MPH,优异成绩)及博士学位(PhD),学术根基扎实。
2008年获得公共卫生硕士学位后,Au Yeung SL 教授便加入港大公共卫生学院,2012年完成博士阶段训练后继续深耕于此。在港大担任博士后及研究助理教授期间,他还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接受公共卫生研究专项培训,这为其后续开展国际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学术成就方面,截至2024年10月(Scopus数据),Au Yeung SL 教授已发表超100篇同行评审论文,H指数达25——这一指数在公共卫生领域处于中高水平,反映其研究兼具影响力与被认可度。科研经费上,他累计获得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署医疗健康研究基金(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Fund)及研究资助局(Research Grant Council)一般研究基金(General Research Fund, GRF)超1000万港元资助,同时担任3项研究资助局合作研究基金(Collaborative Research Fund)的联合首席研究员(Co-PI)。
多项权威奖项印证了其学术贡献:2014年获首届医疗健康研究基金研究奖学金,2015年以成果摘得《美国流行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JE)“年度文章奖”,2020年获港大李嘉诚医学院研究成果奖,2021年更斩获美国国家医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 USA)颁发的“健康长寿催化奖”(Healthy Longevity Catalyst Awards)。
在学术服务与教学领域,Au Yeung SL 教授现任《Communications Medicine》《BMC Medicine》《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等国际期刊编委会成员,及《Virology Journal》副主编。教学上,他在全球健康与流行病学领域拥有十余年本科及研究生授课经验,2018至2021年担任港大“全球健康与发展文理学士”(BASc(GHD))项目副总监,主导课程设计、对外推广及招生工作,且自该项目设立以来一直担任招生导师,对学生培养体系有深入理解。
H指数25意味着教授有25篇论文各自被引用至少25次,这在公共卫生领域属于资深青年学者水平;而跨地域的学术经历与国际期刊任职,提示其研究具备全球视野,且在领域内拥有稳定学术话语权,对博士研究生参与国际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极为有利。
二、近期文章和项目解析

(一)核心研究方向锚点
Au Yeung SL 教授的研究核心围绕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展开,聚焦两大方向:一是阐明心代谢疾病(cardiometabolic diseases)的病因与结局,二是探索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药物的重定位(drug reposition)潜力。其中,他牵头的多项早期孟德尔随机化研究,为二甲双胍(metformin)在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健康长寿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了关键证据,成为该领域重要参考。
(二)代表性近期成果
1. 药物靶点与脑健康及衰老研究:2024年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2023年IF:5.0,内分泌与代谢领域186种期刊中排名30)的研究,通过药物靶点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分析了SGLT2抑制剂对脑相关表型及衰老的影响。该研究由Au Yeung SL 教授担任共同通讯作者,首次从基因层面为SGLT2抑制剂的跨界应用提供了线索,突破了传统临床研究的局限。
2. 青少年调脂药物安全性评估:2023年发表于《BMC Medicine》(2022年IF:9.3,普通内科学领域169种期刊中排名19)的研究,是首个针对中国青少年群体的调脂药物安全性研究。Au Yeung SL 教授团队采用药物靶点孟德尔随机化设计,规避了传统观察性研究中“混杂因素干扰”的问题,为青少年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本土化安全依据。
3. 二甲双胍靶点与健康长寿关联:2023年发表于《Lancet Healthy Longevity》(2022年IF:13.1,老年医学领域70种期刊中排名2)的研究,利用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数据,分析了二甲双胍潜在靶点对表型年龄及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影响。表型年龄与端粒长度是公认的“生物衰老标志物”,该研究为二甲双胍的“抗衰老”机制提供了新的遗传学解释。
4. COVID-19易感因素系统分析:2022年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21年IF:9.7,公共卫生领域210种期刊中排名16)的研究,是首个系统综述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在COVID-19易感因素研究中应用的成果,2023年1-2月被列为“社会科学总论”领域前1%高引论文。该研究为疫情后期的风险防控与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方法学参考。
(三)重点在研项目
自2019年起,Au Yeung SL 教授牵头一项为期5年(2019-2024)的医疗健康研究基金资助项目——“1997年出生队列儿童研究”(Children of 1997 birth cohort)。该队列是香港最重要的出生队列之一,覆盖了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出生的大量儿童,随访时间已超20年。
孟德尔随机化方法的核心优势在于利用“基因随机分配”的天然特性,模拟随机对照试验效果,有效解决因果推断中的“反向因果”与“混杂偏倚”问题。教授团队将该方法应用于药物重定位与慢性病研究,既规避了传统药理研究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又能为老药新用提供快速证据,契合当前精准医疗与转化医学的发展趋势。而“1997年出生队列”的长期随访数据,为探索生命早期因素对成年期心代谢疾病的影响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资源,该项目成果将为慢性病早筛早防提供重要依据。
三、未来研究预测
结合Au Yeung SL 教授的研究积累与当前领域发展趋势,其团队未来研究将呈现三大方向,也为意向申请的博士研究生提供了明确的选题参考。
1. 药物重定位研究的深化与拓展:在二甲双胍研究基础上,团队可能进一步聚焦更多老药的新适应症探索。当前全球药物研发成本持续攀升,老药新用已成为制药领域的热点方向,而孟德尔随机化方法的高效性将助力团队在该领域持续产出成果。预计未来将重点关注心代谢疾病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的共病机制,挖掘跨疾病药物应用潜力。
2. 队列研究的纵向因果推断:“1997年出生队列”在2024年将完成首个5年资助周期,后续可能延续资助并开展“青年期随访”。团队将依托该队列的长期数据,结合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分析生命早期暴露(如营养状况、环境因素)与青年期心代谢疾病风险的因果关联,为慢性病“生命全程防控”理论提供实证支持。
3. 跨地域人群的遗传异质性研究:目前团队研究已覆盖东亚人群(中国香港、广州队列)与欧洲人群(英国生物银行),未来可能进一步拓展至东南亚及其他亚洲人群。心代谢疾病的遗传易感性存在人群差异,而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在跨人群验证中的应用,将为全球精准医疗策略的本土化调整提供依据,这一方向也符合港大公共卫生学院的国际化定位。
意向申请者需具备扎实的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基础,熟悉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方法或有相关软件(如TwoSampleMR、MR-PRESSO)使用经验者将更具优势。研究方向可围绕“药物遗传学”“慢性病流行病学”“队列数据分析”展开,博士期间将有机会参与国际多中心研究,接触大型生物银行数据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