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香港科技大学的Prof. MI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Yongli MI(弭永利)现任化学与生物工程系教授,他在雪城大学取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纳米技术与聚合物材料的交叉研究。教授的研究方向高度聚焦,涵盖纳米技术、纳米材料生物模板制备、聚合物、纳米颗粒及功能性多元组五大领域,在生物材料与新型器件研发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学术积淀。
研究分析
代表性论文解读
- 2025年《Small》论文:“2D Materials-Based Field-Effect Transistor Biosensors for Healthcare”(v. 21, (15), April 2025, article number 2408961)该研究将二维材料与场效应晶体管结合,开发出可用于医疗健康检测的新型传感器,其高灵敏度特性为即时诊断技术的落地提供了关键支撑。值得注意的是,《Small》在纳米科学领域的影响因子长期位居前列,该论文的发表充分证明了研究的学术创新性与应用价值。
- 2024年《Advanced Materials》论文:“Integrated Pristine van der Waals Homojunctions for Self-Powered Image Sensors”(July 2024, article number 2404013)通过集成pristine范德华同质结,团队成功制备出自供电传感器,不仅降低了器件功耗,还提升了柔性与稳定性,为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作为材料科学领域的顶刊,《Advanced Materials》对成果的严格筛选也侧面印证了该技术的前沿性。
- 2022年离子液体系列研究:两篇论文分别聚焦离子液体的不同应用场景。《Frontiers in Chemistry》的“Ionic liquids as electrolytes in aluminum electrolysis”将离子液体应用于铝电解工艺,为解决传统电解过程中能耗高、污染大的问题提供了新方案;
发表于《Journal of Polymer Research》的相关研究
通过添加1-ethyl-3-methylimidazolium ethyl sulfate离子液体,实现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材料粘弹性的精准调控,为功能聚合物的性能优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在研项目介绍
- 2023年1月至2025年12月期间,Yongli MI教授参与了由SUN Jianwei教授牵头的“Hong Kong Branch of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Tissue Restoration & Reconstruction”项目该项目依托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Fund资助,是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香港设立的重要科研平台。项目汇聚了CHAU Ying、HSING I-ming等跨领域专家,教授在其中主要负责纳米材料与聚合物的生物医学转化研究,其工作将为组织修复材料的临床应用奠定关键基础。
研究想法
- 仿生结构二维纳米导电材料的可穿戴传感应用:教授团队在生物模板纳米材料制备方面经验丰富,在此基础上,可利用胶原蛋白、纤维素等天然生物大分子作为模板,制备具有仿生层级结构的二维导电纳米片。将这类材料转移至柔性聚酰亚胺基底,可构建出高柔韧性、高生物相容性的可穿戴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心率、血糖等生理指标。该想法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绿色制备”与“实用化器件”深度结合,填补了传统可穿戴传感器生物相容性不足的短板。
- 离子液体修饰介孔纳米颗粒的肿瘤诊疗协同研究:结合教授对离子液体和纳米颗粒的研究积累,可设计离子液体功能化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通过选择不同链长的咪唑类离子液体,调控颗粒表面性质,使其既能高效负载化疗药物(如阿霉素),又能搭载磁共振造影剂(如Gd³+)。在肿瘤微环境响应下,离子液体可触发药物释放,同时通过造影剂实现肿瘤部位的实时成像,实现“诊疗一体化”。该方案为纳米药物的精准递送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 二维材料-生物聚合物复合骨支架的可控降解研究:针对组织修复项目的需求,可将MXene等二维材料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复合,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具有多孔结构的骨支架。二维材料的加入不仅能提升支架的力学强度,其光热效应还可通过近红外光照射实现降解速率的精准调控,匹配骨组织的再生周期。同时,二维材料表面的官能团可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进一步促进骨细胞增殖与分化,加速骨缺损修复。
申请建议
(一)学术背景准备
- 专业课程与理论基础: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等相关专业的申请者,需重点强化材料合成、高分子化学、纳米表征等核心课程的学习,建议GPA保持在3.5/4.0以上。尤其要掌握XRD、SEM、TEM等表征技术的实操与数据分析能力,这些是加入教授团队后开展实验研究的基础——教授团队的纳米材料与聚合物研究中,材料结构与性能的表征是核心环节。
- 科研经历与实践能力:尽量参与纳米材料制备、聚合物改性或生物传感器相关的科研项目,即使未取得发表成果,也要在申请材料中详细说明自己在项目中的具体贡献,如实验方案设计、关键数据采集与分析等。若能参与过“生物模板合成纳米颗粒”或“离子液体-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等课题,将更易获得教授的关注。
(二)文书材料优化
- 个人陈述(PS):切忌内容空泛,应聚焦教授的具体研究方向展开。例如,可结合教授2024年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的自供电传感器论文,说明自己对范德华同质结设计的理解,以及如何利用自身在柔性电子方面的经历助力该方向研究。PS的核心是展现“你能为团队带来什么”,而非单纯表达兴趣。
- 推荐信(RL):推荐人的选择至关重要,优先邀请从事纳米材料或聚合物研究的导师撰写。推荐信中需包含具体事例,如“申请人独立完成了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征实验,其数据准确性得到团队认可”,而非笼统的“学习优秀、科研能力强”。跨学科项目经历的推荐意见,还能体现申请人的协作能力。
- 研究计划(RP):必须紧密贴合教授的研究兴趣与在研项目。以“组织修复材料”为例,可提出“基于生物模板纳米材料的骨支架制备”方案,明确研究目的(提升支架的骨诱导活性)、技术路线(生物模板合成-复合改性-性能测试)及创新点(仿生结构与可控降解结合)。撰写前需仔细研读教授团队近3年的论文,确保RP的研究方法与团队风格一致。
博士背景
Benzene,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专注于有机合成化学和绿色化学研究。擅长运用计算化学和人工智能辅助设计方法,探索新型催化剂和环境友好型合成路径。在研究光驱动CO2还原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国家奖学金和中国化学会优秀青年化学家奖。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和《Angewandte Chemie》等顶级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