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好几位家长都找我聊孩子报经济学的事,语气里全是纠结。有人说听说这专业太空,有人说怕孩子毕业就失业,还有的直接问我是不是非得考研才有出路。这些问题我都理解,今天就把我辅导学生时积累的一些实在话讲给大家听。
一、经济学到底学些啥?
是不是太虚了
很多家长觉得经济学就是讲大道理,什么供求规律、边际效应,听着云里雾里。其实这门专业教的是一套看懂社会运行规则的思维方法。我前年辅导过一个男生,他一开始也抱怨课程太理论,直到大三暑假去一家电商公司实习,回来就跟我说,终于明白什么叫价格弹性了——他眼睁睁看着公司把一款产品提价五块,销量直接腰斩,那种课本上的曲线突然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现在的经济学专业早就不是光看书本了。计量经济学要跑数据,金融学着要做模拟投资,产业经济学会分析真实企业案例。学生得掌握Python、Stata这些工具,d得会从海量数据里找规律。当然,确实有些学校的课程还停留在照本宣科阶段,这就需要家长在择校时多留个心眼。
二、毕业饭碗在哪里?
数据说话最踏实
大家最关心的就业问题,我查了几个权威平台的数据。根据高三网发布的2025年统计,经济学毕业生最主要的去向是金融投资行业,占了13.86%,其次是房地产11.24%,还有批发零售、快消、贸易等行业。岗位呢,银行柜员、客户经理、风险管理师、市场营销专员、对外贸易业务员这些都是大头。
鲁芽网的信息显示,高达93%的经济学学生在毕业前或刚毕业时就找到了工作,只有6%的学生需要等到毕业一年后。这个就业率指数达到9.40,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我去年指导的一个女孩子,普通211本科毕业,英语不错,现在在一家进出口公司做外贸专员,起薪八千多,她说同班同学去银行的更多,待遇也差不多。
三、收入到底怎么样?
能不能养活自己
谈钱不伤感情。高三网的数据显示,经济学专业应届生平均薪资在8310元左右,毕业两年能涨到11852元,五年后达到14194元。这个数字在文科类专业里算中上水平。但我要提醒大家,收入差距拉得很大。
在金融机构和跨国企业,起薪确实比较高。我有学生在上海的一家证券公司做分析师,起薪就过万。但如果在三四线城市的小企业做行政或者基础销售,可能就只有四五千。地域因素影响太大了,北上广深和省会城市的岗位含金量完全不是一回事。家长一定要帮孩子把地域这个账算清楚。
四、报志愿时学校怎么选?
几个实操细节
这是家长们最容易被忽悠的环节。现在市面上志愿填报机构鱼龙混杂,有些收费好几万,给出的建议却只是让你求稳保底。我一般会带家长做这几件事:
先看学校就业质量报告。去目标学校官网找,别信机构说的。看看毕业生都去了哪些行业,薪资水平怎么样,这个最真实。
再看学科评估结果。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哪个评级高就说明哪个更强。如果孩子想走金融路线,优先选应用经济学强的学校。
地域太关键了。我建议能去一线城市就别去二线,实习机会、校友资源、就业信息差了好几个量级。一个在杭州读书的学生,大二就开始在蚂蚁金服实习,这种机会在西部某些学校根本碰不到。
最后看培养方案。有些学校经济学专业偏理论,有些偏应用,有些开了金融工程、数字经济这些方向。得根据孩子性格来,数学好的可以选偏量化的,沟通能力强的选偏市场的。
五、给家长的几个真心建议
我辅导过的学生里,走得顺畅的都有几个共同点:
第一,数学基础不能差。经济学越来越依赖数学和统计,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这些课要是学不明白,后面会很痛苦。我通常建议数学成绩低于100分(满分150)的孩子要慎重。
第二,实习比考证重要。大一暑假就可以开始找实习,银行大堂引导员、公司财务部助理,这些经历写在简历上比什么都有说服力。我见过太多学生大三了还没出过校园,找工作时一片空白。
第三,考研还是就业要早想清楚。如果想进高校、研究机构或者大公司的核心岗位,读研几乎是必须的。但如果目标就是去银行、企业,本科毕业完全够用。我一般会建议学生在初三暑假就定下大致方向,这样准备起来不慌乱。
第四,别被名字迷惑。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这些专业差别很大。经济学偏理论和分析,金融学偏实务操作,国贸重外语和贸易实务,财政学主要对政府口。家长一定要帮孩子分清。
最后说点实在的,经济学专业不会保证你大富大贵,但它给了孩子一个理解商业社会的框架。那些真正学得好的学生,都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喜欢琢磨为什么超市要发优惠券、为什么房价会涨这些问题。如果孩子本身对经济现象不敏感,纯粹为了就业热门来学,大概率会学得很痛苦。
报志愿这事,说到底是要匹配孩子的特质和家庭的资源。我辅导学生时,一般会先花两个小时跟孩子聊天,看他到底对什么感兴趣,再花一个小时跟家长沟通家庭能提供的支持,最后才给出具体方案。这份耐心和细心,是那些批量生产的志愿填报软件永远替代不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