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师简介
Kalok Chan(陈家乐)教授现任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院长及金融系讲席教授。2023年11月就任现职前,Chan教授在中大与科大商学院均担任过领导职务。其学术管理层级涵盖多个维度:在中大,他先后担任商学院院长(2014-2019)及金融系系主任(2021-2023),获委任为伟伦金融学教授;在科大,他执掌金融系达十年(2003-2013),并曾代理商学院院长(2013-2014),同时创办了科大-纽约大学史登商学院环球金融联合硕士项目,获颁任协同杰弗里·叶金融学教授。其学术生涯早期还包括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职位。
教育背景方面,Chan教授持有中大经济学学士学位与俄亥俄州立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学术影响力指标显示,其研究获Scopus引用逾5300次,h指数为53。专业领域覆盖资产价格动态、衍生品、市场微观结构及国际金融市场,长期位居亚太区金融学研究者前列。公共服务层面,他曾任亚洲金融学会主席,现任香港金融服务发展局人力资本委员会、盈富基金监督委员会、香港金融学院及香港金融研究中心应用研究顾问委员会成员。
二、近期文章和项目解析

Chan教授近五年发表聚焦三个核心脉络:跨境资本与信息传递、投资者行为机制、ESG与金融稳定。研究对象以中国资本市场为主,兼及新兴市场。
(一)跨境交易的信息角色
2025年发表于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e的论文《The informational role of cross-border trading: Evidence from the intraday price discovery in China》考察跨境交易在价格发现中的功能。该研究利用日内数据分析中国市场的信息传导机制,发现跨境交易活动对价格形成具有显著解释力。这一方向与2023年发表于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 Money的《Cross-border equity flows an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stock markets》形成延续,后者证实跨境股权流动与信息传递存在双向关联,投资者关注度与波动率呈现同步变化特征。两篇研究共同指向开放市场条件下信息跨境扩散的微观基础。
(二)投资者异质性与市场摩擦
2022年刊载于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的《Investor Heterogeneity and Liquidity》将投资者差异与流动性关联。研究发现,不同投资者群体对市场波动的响应强度分化,流动性供给随异质性程度呈现非线性变化。2020年发表于Emerging Markets Review的《Investor participation and the volatility-volume relation: Evidence from an emerging market》进一步揭示新兴市场投资者参与行为特有的波动率-交易量关系,该关系在成熟市场模型中未能捕捉。
(三)ESG表现的危机缓冲机制
2021年发表于Finance Research Letters的《The role of ESG performance during times of financial crisis: Evidence from COVID-19 in China》累计获引逾千次,为Chan教授近年最高影响力成果。该文检验ESG表现在疫情危机期间的风险缓释功能,数据显示ESG评级较高企业在市场震荡期呈现相对稳健表现。此发现与绿色金融政策方向形成呼应——2025年某研究指出,中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推动企业ESG评分提升,ESG投资显著降低金融市场整体波动溢出效应,取代传统股指后总溢出效应下降0.44个百分点,股市接收的风险溢出降低2.16个百分点。
2024年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已接收)的《Investor Attention or Investor Sentiment: How Social Media React to ESG》转向行为维度,探讨社交媒体对ESG议题的反应究竟反映投资者关注还是情绪。研究识别出信息传播中注意力与情绪的分离现象,为理解ESG信息定价提供新视角。
(四)企业行为的地理维度
2023年刊于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 Finance的《Corporate Tax Avoidance and Geographic Distance: Evidence From China》引入空间因素,发现企业避税程度与地理距离呈负向关联,暗示区域监管差异与信息可达性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三、未来研究预测
基于现有学术轨迹与政策环境,未来研究方向可能沿三条路径展开。
(一)ESG与金融稳定的机制深化
当前研究已建立ESG与风险缓释的统计关联,但传导渠道的黑箱尚待开启。未来研究可能聚焦于:第一,ESG评级分歧如何影响资产定价一致性;第二,绿色金融政策冲击下企业ESG实践的真实动机区分(实质转型vs漂绿行为);第三,跨境ESG标准差异对资本流动的摩擦效应。人工分析视角下,2025年绿色金融改革研究显示试验区企业ESG评分显著高于区外,但政策效应持续性需追踪检验。若企业仅短期提升披露质量而未改变经营实质,则ESG的风险缓冲功能可能衰减。这一判断源于对政策激励扭曲的观察:补贴与担保可能诱发策略性响应。
(二)数字化转型与市场微观结构重构
社交媒体研究已开启数字足迹分析方向。未来可能延伸至:高频交易算法对信息扩散的加速效应、散户群体行为预测、区块链环境下跨境结算的信息效率。人工分析认为,Chan教授在科大时期创办环球金融联合项目体现其对金融科技前沿的敏感度。中国内地与香港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持续升级,为观察技术冲击下市场微观结构演变提供天然实验场。
(三)地缘政治风险与资产价格动态
现有跨境研究隐含市场开放假设,但当前全球供应链重构与监管壁垒提升构成新现实。未来研究可能纳入地缘政治指数,检验非经济因素对衍生品定价、资本流动突发中断的影响。人工分析指出,Chan教授长期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其1990年代迄今的研究周期涵盖多次危机。地缘政治风险兼具突发性与持续性,与传统经济冲击的统计特性不同,需构建包含制度转换的定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