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设计到剑桥心理学博士:一个“零科研基础”申请者的两年

本科读工业设计,没有科研经历,仅凭一腔热血,能申请英国心理健康方向的博士吗?

前年九月初,我们遇到一位带着这个问题的同学。她背景干净得像一张白纸,除了坚定的热情,几乎没有任何相关的学术积累。

在大部分机构眼里,这个同学背景完全不相关,零科研基础,这是大幅度转型,是申不上博士的——这条路,也许在别人眼里,还没开始就已经被判定行不通了。

我们尝试带着她发出了几封套磁信,结果石沉大海——这在情理之中,因为博士申请的逻辑,首先看重的是扎实的研究匹配度。

当时我们和她一起坐下来,很实际地分析了情况。我们发现她确实有读博士的理由和潜力,但硬拼当年入学不现实,那下一步该怎么走?我们建议她,不如先申请一个看重研究方法的硕士,用这一年时间,把需要的基础补上来。

你可能会觉得,申博申不上那退而求其次申个硕士不是很正常吗?这个路径我们都知道,好像没什么特别的。

真正难的,恰恰是之后的执行过程。

这个转型的念头一旦升起,不确定性就无处不在。如果完全自己摸索,很容易在每一个环节都反复自我怀疑:

-- 我选的这个硕士项目,真的对未来申博有帮助吗?

-- 套磁信发出去没回音,是我写得不好,还是背景太差教授根本不想看?

-- 研究计划书到底要怎么写?我找的文献够不够?

-- 面试时该怎么解释我这段‘跨界’的经历,才能让对方信服?

我们知道,这个过程光有老师指导还不够。当一封封套磁信石沉大海,当深夜独自面对文献时,那种“我是不是真的不行”的念头会不断涌上来——这种时候,哪怕是再专业的建议,也难抵内心的动摇。

人是需要同伴的,需要在那些想要放弃的时刻,看到身边还有人在坚持,知道自己不是唯一一个在走这条难路的人。

而这份力量,正是她在我们的Workshop中找到的。在那里,她遇到了一群同样在挑战“不可能”的伙伴

-- 一位美本同学,大二下学期才上第一门数学课,却立志要申请纯数博士;

-- 一位本科四年学经济的同学,突然决定跨界申请交互设计与教育科技;

-- 一位本科学数学、成绩平平且工作与数据无关的学员,决心冲刺Data Science;

-- 另一位伙伴,为了去德国读心理咨询,正从零开始啃德语

……

看到大家都在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她反而安心了。原来,起点不同寻常没关系,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在往哪里去,而且有一群人可以互相打气。这种氛围,让她能把精力全用在“做事”上,而不是“内耗”上。

于是,她安心地开始了那一年的学习。她很清楚自己要补什么,心无旁骛地跟着系主任打磨研究方法。一年后,她带着扎实的积累和明确的方向,成功拿到了剑桥大学心理健康方向的全奖博士offer

专业上的困惑有人解答,心理上的压力有人分担,这让她能够将“慢”转化为高质量的积累,最终走到了想去的地方。

写在最后

看完她的故事,你是否也看到了自己的某种可能?

其实,这样的转型故事在我们这里还有很多——

  1. 哥大和LSE都在争的「哲学女孩」,去了大厂当「AI产品经理」
  2. 0基础自学编程,本科德语专业的我拿下了CMU计算机offer
  3. 放弃讨厌的税务专业,我靠体育闯进曼哈顿
  4. 一个想了四年的选择(从CS转到生态学)
  5. 走一步看一步,我来到美国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了(从材料工程转到心理学)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AMC10/12 考后关键一步!查分指南+考后规划

下一篇

贝赛思初中最难、最关键的两大核心原因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