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新加坡国立大学 医学院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新加坡国立大学的Prof. Bonney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Assoc Prof Glenn Kunnath Bonney目前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iHealthtech旗下SurgiCAL ProtEomics Laboratory(SCALPEL)的主任及首席研究员,同时兼任国立大学医院外科研究部主任。在学术任职方面,他于2022年2月19日起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YONG LOO LIN SCH OF MEDICINE)外科副教授,并自2016年2月1日起在国立大学医院担任副顾问医师。
研究分析
Assoc Prof Glenn Kunnath Bonney已发表196篇学术成果,以下选取2025年发表的4篇代表性期刊文章进行分析:
- 《Safety and efficacy of KRAS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 and RIG-I agonists delivered by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or pancreatic cancer peritoneal metastasis treatment》(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25, 387):该研究聚焦胰腺癌腹膜转移这一治疗难题——胰腺导管腺癌(PDAC)因免疫抑制微环境常对治疗产生耐药性。研究团队采用细胞外囊泡(EVs)递送KRAS靶向反义寡核苷酸(ASOs)与RIG-I激动剂免疫调节RNA(immRNA),在PDAC患者来源类器官和荷瘤小鼠模型中验证疗效。结果显示,两种药物联合可协同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EV介导的共递送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减少腹膜转移,并通过诱导免疫原性癌细胞死亡延长总生存期。更重要的是,该联合疗法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耐受性良好,为临床转化奠定基础。
- 《MMPs and NETs are detrimental in CNS-tuberculosis with MMP Inhibition in CNS-tuberculosis mice improving survival》(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 2025, 22(1):230):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CNS-TB)即使经抗结核治疗(ATT)仍导致永久神经损伤和死亡的问题,研究团队通过前瞻性队列分析发现,结核性脑膜炎(TBM)患者脑脊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水平升高与神经影像学异常及不良预后相关。利用CNS-TB小鼠模型进一步证实,MMP-9与NETs在肉芽肿中共定位;空间转录组分析显示肉芽肿内存在高炎症、中性粒细胞富集的微环境。联合ATT与MMP抑制剂(SB-3CT或多西环素)可显著抑制NETs形成、改善小鼠存活,其中多西环素作为辅助治疗对提升CNS-TB疗效具有重要潜力。
- 《Pan-Asian adapted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 of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cancer》(ESMO Open, 2025, 10(10)):该研究团队参与制定了泛亚版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基于2023年ESMO指南,2024年12月由亚洲多国肿瘤学会专家(涵盖中国、日本、韩国等10个地区)联合改编,旨在优化亚洲胰腺癌患者的诊疗同质化。指南投票基于科学证据,独立于各地区治疗实践与药物可及性,并单独讨论了亚洲不同国家药物审批与报销差异,为区域内临床决策提供统一且具针对性的指导。
- 《Functional Precision in Pancreatic Cancer: Redefining Biomarkers with Patient-Derived Organoid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5, 26(18)):文章指出胰腺癌分子特征研究虽取得进展,但可临床应用的生物标志物仍稀缺,现有转录组亚型(如“经典型”“基底样型”)指导治疗决策的能力有限。研究提出以患者来源类器官(PDOs)为核心的功能精准医学策略,从药物反应表型分析、耐药模型构建、肿瘤微环境共培养及多组学功能谱分析四个维度,将PDOs从肿瘤“静态替身”转化为捕捉临床相关生物学特征的“动态平台”,为胰腺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路径。
研究想法
- 基于EV递送系统的胰腺癌联合免疫治疗优化:结合教授团队在EV递送KRAS ASO与immRNA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EV表面修饰靶向肽(如针对PDAC细胞高表达的Claudin 18.2),提升药物递送特异性;同时引入双特异性抗体(如靶向PD-1/CD137),协同增强T细胞活化,形成“靶向递送+免疫检查点调控”的多维度治疗策略,解决单一免疫疗法应答率低的问题。
- PDOs与空间多组学结合的耐药机制挖掘:利用教授团队建立的PDOs模型,结合空间转录组与空间蛋白质组技术,绘制胰腺癌化疗耐药(如吉西他滨耐药)过程中肿瘤细胞与微环境细胞的空间互作网络,识别耐药关键信号通路(如Hedgehog通路)的空间特异性激活区域,为开发区域靶向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 CNS-TB中MMP-NETs轴的免疫调控新靶点:基于MMPs与NETs在CNS-TB中的协同致病作用,可筛选调控MMP-9与NETs形成的microRNA(如miR-124,已知其在神经炎症中起调控作用),通过AAV载体介导的miRNA递送,在小鼠模型中验证其对CNS-TB炎症损伤的保护效应,为CNS-TB辅助治疗提供新靶点。
申请建议
1.学术背景与知识储备:
- 优先具备肿瘤学、免疫学、生物化学或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专业背景,需掌握基础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Western Blot)、细胞培养与类器官构建技术;
- 熟悉免疫实验方法(如流式细胞术、ELISPOT)者将更具优势。
- 建议提前学习肿瘤微环境、EV递送系统、空间转录组等相关领域知识,可通过阅读教授团队近3年发表的综述文章(如上述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论文)建立知识框架。
2.科研能力与实践经历:
- 需具备独立设计实验与数据分析的能力,有肿瘤相关研究经历(如癌细胞耐药模型构建、免疫治疗实验)或类器官培养、EV分离纯化经验者优先。
- 建议在申请前参与1-2项相关科研项目,积累实验操作与论文撰写经验,若能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尤其是JCR Q2及以上期刊),将显著提升竞争力。
3.申请材料准备:
- 个人陈述(PS)需明确阐述研究兴趣与教授团队的契合点,例如结合具体论文提出对某一研究方向的思考(如“基于您团队在EV递送KRAS ASO的研究,我对靶向肽修饰EV提升胰腺癌治疗特异性的方向感兴趣”);
- 推荐信需由熟悉科研能力的导师撰写,重点突出实验设计、问题解决与团队协作能力;
- 简历(CV)需详细列出科研项目经历、掌握的实验技术及学术成果
博士背景
Blythe,985电气工程硕士,后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聚焦于电力电子与智能电网技术。在国际权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和《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发表多篇论文。专注于开发新型高效率电力变换器和先进智能配电系统控制算法,熟悉香港PhD申请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