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顶尖PhD导师招生(Ja Ian Chong教授)

【全奖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顶尖PhD导师招生(Ja Ian Chong教授)

今天我们为大家解析新加坡国立大学 政治学系博士生导师Prof.Chong,同时分析该研究方向的创新idea发展前景。有希望了解的院系和导师研究方向也欢迎大家联系我们~

一、院系简介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系,隶属于顶尖综合性大学的社会科学学院,其核心特色在于以亚太国际关系为研究重心,践行“理论扎根实践”的学术理念。

凭借东南亚独特的地缘政治位置,该系将国际安全、区域合作机制、大国战略互动等作为重点方向,不仅为学子筑牢政治学理论根基,更通过链接全球智库与国际组织,培育兼具全球视野和实操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

院系内部推崇跨学科对话,常就亚太政治热点议题组织研讨,让学术研究始终与现实议题同频共振。

二、导师简介

Ja Ian Chong,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R)是他教学与研究的核心场域,其中IR理论、安全研究(Security)、中国外交政策(Chinese Foreign Policy)及亚太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更是他深耕多年的领域。

在研究中,他尤其着迷于国际与国内政治的交汇地带——比如是什么因素在驱动民族主义,大国竞争又会给第三国国内政治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历史资料则是他解析这些问题的重要工具。

Ja Ian Chong曾在新加坡与美国的智库(think-tanks)积累实务经验,这让他格外关注政治学理论与政策之间的双向互动——他坚信,理论能为政策提供指引,政策实践反过来也能丰富理论的内涵。他的专著《External Interven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State Formation–China, Indonesia, Thailand, 1893-1952》(Cambridge, 2012)颇具影响力,该书斩获了2013年国际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国际安全研究部(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Section)的最佳图书奖。

三、导师研究领域解析

Ja Ian Chong的研究版图围绕亚太现实展开,多个核心方向相互交织、层层递进:

  1. 亚太实践中的IR理论:

    他不满足于照搬主流IR理论,而是着力探索这些理论在东南亚及亚太语境下的适配性与不足,试图从区域实践中为理论发展寻找新的突破口。

  2. 大国博弈与安全议题:

    大国 rivalry(Major Power Rivalry)是他的研究重点;而小国在大国夹缝中的战略选择,更是他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3. 东盟与区域秩序构建:

    东盟(ASEAN)的制度逻辑、规范体系,以及东盟在与中国等大国互动时的协调难题,都是他剖析的对象,旨在揭开区域合作背后复杂的内部运作机制。

  4. 历史视角下的国际干预与国家形成

    通过1893-1952年间中国、印尼、泰国的案例,他探讨了外部干预如何形塑国家形成的政治轨迹,为理解当代国家主权与外部互动的关系提供了历史纵深。

  5. 民族主义与政治制度互动:

    他深入研究民族主义(Nationalism)的生成动力,以及国际、国内政治制度(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olitical Institutions)在对外政策制定中扮演的角色,揭示政治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

四、创新idea思考

Ja Ian Chong的研究总能在亚太国际关系领域抛出新颖视角,近期的几项成果更是直击热点问题的核心:

  1. 大国竞争下的小国战略困局:

    2025年《Asian Perspective》上的《Great Power Competition in Small States: The Case of Singapore》一文,以新加坡为切入点提出关键观察——过去,新加坡能凭借大国间“绝对收益(absolute gains)优先”的格局成为商业枢纽;但中美竞争加剧后,大国转向“相对收益(relative gains)”导向,直接压缩了其“不选边”空间。这项研究不仅点出新加坡的困境,更给依赖稳定大国关系的小国敲响警钟:博弈升级时如何平衡利益与自主?

  2. 东南亚IR理论的本土化之路:

    2025年《International Studies Perspectives》刊载的《Th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How Far Along Are We in Developing an IR Theory Based on Southeast Asia's Experiences》,基于东南亚七国学术调查得出结论:主流IR理论虽占主导,但21世纪学术辩论已引入新概念;不过区域多样性与实证研究偏好,使系统性新理论提案较少。文章指出,东盟规范与国内国际政治互动是本土化理论的突破口,且需具备区域外借鉴意义。

五、就业前景或职业规划

依托亚太国际关系研究的跨学科属性与现实关联性,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呈现多元化特征,且与Ja Ian Chong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

  1. 学术与研究领域:

    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后,可进入高校Political Science系或专业研究机构,聚焦亚太IR理论本土化、大国竞争等方向开展研究。如追随导师足迹,通过案例比较与历史分析,推动区域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同时参与学术期刊审稿、国际学术会议等活动,构建专业影响力。

  2. 智库与政策分析:

    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等国内外知名智库,常年招聘亚太事务研究员。需运用导师研究的“国际-国内政治联动”视角,分析中美竞争对区域秩序的影响,为政府或企业提供政策建议,撰写战略报告。这类岗位尤其看重对东盟机制、小国战略等议题的实操分析能力。

  3. 国际组织与区域合作机构:

    东盟秘书处(ASEAN Secretariat)、联合国亚太经社会(ESCAP)等机构的项目协调、政策研究岗位,需要熟悉亚太区域合作机制的人才。毕业生可参与东盟成员国间的协调事务,推动区域安全、经济合作项目落地,其工作内容与导师关注的“东盟协调难题”“区域秩序构建”等研究议题直接相关。

  4. 外交与涉外部门:

    各国驻华使馆、外交部亚太事务司等部门,招聘负责亚太区域外交事务的外交官或政策分析师。需运用中国外交政策、大国关系等专业知识,参与双边或多边外交谈判,跟踪区域热点问题,为外交决策提供信息支持,要求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与政策解读能力。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WSDA Junior 即兴辩论 12月备稿辩题分析

下一篇

CIE考试局IGCSE科学科目2026-2028年考纲上线 考点“上新”了吗?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