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科技大学 人类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香港科技大学的Prof. ONGARO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Giulio ONGARO教授于2020年获得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任某高校人文学院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及华南研究中心助理主任(Assistant Director of South China Research Center)。教授的研究长期聚焦社会人类学与医学、精神病学哲学的交叉领域,尤其擅长从人类学视角解析精神健康、族群文化与医疗实践的互动关系。
研究分析
从发表成果来看,Giulio ONGARO教授近年研究产出聚焦且深入,2024年为学术成果高产年,共发表5项成果,2023年发表1项,研究主题紧密围绕其核心研究兴趣展开。
- 在《Philosophy, Psychiatry, & Psychology》(该期刊为精神病学哲学与医学人类学交叉领域的重要学术平台)发表3篇系列论文——《Outline for an Externalist Psychiatry (1)-(3)》。这三篇论文构建了“外部主义精神病学”的理论框架:第一篇探讨如何全面实现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第二篇引入人类学视角作为理论补充;第三篇聚焦社会病因学及“约束与建构可能性”的张力,突破了传统精神病学侧重个体内部机制的研究局限,强调社会文化语境对精神健康的塑造作用。
- 在《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发表《Why the extended mind is nothing special but is central》(与Hardman、Deschenaux合作),论证“扩展心智”理论在认知科学与精神病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
- 在《The Evolution of Techniques》(MIT Press出版)中撰写章节《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echniques: the transmission of herbal medical knowledge among the Akha of highland Laos》,以老挝阿卡族为研究对象,分析草药医疗知识传播中的文化认同问题,体现其对东南亚高地少数民族文化与医疗实践的持续关注。
- 与Ballou等学者合作在《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发表《Doctors Speak: A Qualitative Study of Physicians’ Prescribing of Antidepressants in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医生在功能性肠病中开具抗抑郁药的行为,将医学人类学视角融入临床医疗实践分析,为理解医患互动与诊疗决策提供了新维度。
研究想法
- 数字时代跨境少数民族的精神健康叙事研究:结合教授对中国及东南亚高地少数民族、民族精神病学的研究,可聚焦跨境少数民族(如中缅边境的阿卡族、傣族)在数字媒介(短视频、社交平台)中的精神健康叙事。通过民族志方法收集族群成员在数字空间中分享的心理困扰、健康经验,分析数字媒介如何重塑其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与求助行为,以及传统文化信仰与数字话语的互动机制,丰富外部主义精神病学在数字语境下的实证研究。
-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在少数民族慢性病患者中的本土化应用研究:针对教授关注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与医学人类学交叉领域,可选取某一少数民族(如彝族、苗族)的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群体,探讨其疾病体验中生物因素(生理指标)、心理因素(应对压力方式)与社会文化因素(族群医疗习俗、家庭支持系统)的相互作用。通过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分析现有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在少数民族语境中的适配性与调整空间,为临床制定文化敏感的慢性病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 “技术文化认同”视角下传统医疗知识的当代传承与创新研究:延续教授关于“技术文化认同”的研究,可聚焦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如藏族、羌族)的传统医疗技术(如藏医针灸、羌族草药炮制),通过追踪知识传承者(老医师)与年轻学习者的互动过程,分析市场经济、现代医疗体系对传统医疗技术传承的影响,以及传承者如何通过调整技术实践方式(如结合现代包装技术、线上教学)维系其文化认同,为传统医疗知识的活态传承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申请建议
1. 学术背景提升
- 优先选修社会人类学、医学人类学、文化精神病学、哲学导论等课程,夯实理论基础;
- 若本科或硕士阶段有跨学科背景(如医学、心理学+人类学),需重点梳理相关课程成果(如课程论文、报告)。
- 建议阅读教授发表的核心论文(尤其是《Outline for an Externalist Psychiatry》系列)及研究领域内的经典著作(如Clifford Geertz的《文化的解释》、Arthur Kleinman的《疾痛的故事》),形成对医学人类学与精神病学哲学交叉领域的系统认知。
2. 科研经历准备
- 积极参与相关科研项目,如少数民族文化调研、精神健康社会干预项目、传统医疗知识整理等;
- 若暂无现成项目,可自主开展小型质性研究(如访谈身边的少数民族群体关于健康观念的认知,或分析某类精神健康相关的社交媒体内容),撰写研究报告或短篇论文。尝试将研究与教授方向结合,例如探讨某一特定族群的疾病叙事,或分析文化因素对精神疾病诊疗的影响,形成可展示的科研成果。
3. 申请材料优化
- 个人陈述(PS):需明确阐述申请动机与教授研究方向的契合点,具体说明对教授某篇论文(如《Outline for an Externalist Psychiatry (3)》)的理解,结合自身学术经历或科研想法,说明如何延续或拓展其研究。
- 推荐信:优先选择熟悉人类学、社会学或相关领域的导师撰写推荐信,若有参与过相关科研项目,可请项目负责人突出自身的研究能力(如质性分析、田野调查)与学术潜力;推荐信内容需具体,避免空泛评价。
- 简历(CV):重点呈现学术背景(相关课程、成绩)、科研经历(项目名称、职责、成果)、学术活动(如人类学研讨会参与、相关主题讲座发言),若有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需详细列出。
博士背景
Claude,英国top10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生,专注于数字人类学与东亚现代性研究。擅长运用多场域民族志方法,探索数字技术对东亚青年文化身份构建的影响。在研究网络社群的仪式实践和数字亲密关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发表于《Current Anthropology》、《American Ethnologist》和《Cultural Anthropology》等顶级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