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招生到底是怎样的?

美本招生到底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回到原点,一起看看美国大学的教育理念,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以及作为中国的学生应该怎么从成长的角度来看整个留学准备的过程。

1、美国大学的招生逻辑

从美国大学的招生来看,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的声音,而这堆声音很多都是中文世界的声音,很多都是有利益方在里面夸大扭曲的一些信息,迎合大家的焦虑心态,内卷心态的一些言论。所以这是我们留学过程当中大家都会碰到的一个困境。

我们想要做的就是正本清源,能够给大家一个最客观的升学的原貌。那么怎么还原一个最客观的原貌?回到原点看看美国大学的教育理念,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然后再来说作为中国的学生应该怎么去准备。我们怎么从一个更高的高度,怎么从成长的角度来看整个留学准备的过程。

我们这一系列讲座从英文的学习托福考试SAT ACT然后一直到美国大学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文化都带大家简单梳理了一遍。我相信给了大家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你们会发现可以跳脱出既有的那些机构的思维,跳脱出既有的这种中国家长思维,真正的从美国大学的逻辑去思考,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我们不正本清源的话,我们会发现我们会越来越迷失。

整个的这一套讲座讲下来,大家会发现如果你们有经济实力给孩子选择美本留学的话,其实是从小就给孩子增添了很多机会,也减少了很多痛苦,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整个教育会跟不得不顺着应试教育这条路走的同龄人相比,多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而这些不一样的东西本来是申请美国大学的应有之义,但是被大家问忘却了,或者说被我们之前说的那种思维惯式扭曲了,导致发现你多花那么多的精力,多花那么多的金钱,多花那么多的功夫最后走的一条路是跟高考没有特别多区别的路。

我们先说一说美国大学的招生逻辑。首先我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习惯了高考思维,把所有的东西都默认是有个打分系统的。但是美国的本科招生没有打分系统,并不是说你 SAT 加几分,GPA加几分,托福加几分,然后这个活动加几分,最终直接从Excel 表格算总分,按总分排名。这不是这样的一个原理。所以当我们去想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不能用这样的一种打分表的思维去想这个问题。

我们先说几个词,稍微熟悉一点美国招生官的招生流程,你会发现这三个词非常重要。第一个词是全面的,第二个词是主观的,第三个词是随机的。美国招生官的招生的流程是一个委员会坐在一起,把学生每一个东西打在大屏幕上一个个看。那么他们首先看的时候,他们会去全面的看这个人。本质上来说他们凭对你的印象决定要不要你,这过程极端的主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美本申请是一个盲盒,你不知道在这里面发生了什么,你只能看出后面的结果。但是你用后面的结果好像又很难反推前面的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盲盒究竟是怎么回事。

招生官每天要面对的是无数的考生,无数的来申请的学生,面对着厚厚的堆积如云的材料,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一个非常繁重而艰苦的过程。那怎么样让这个过程中能够被你的这份材料吸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有人做过一个研究,比如说每年去进哈佛的人和每年被哈佛拒的人,把他们的这个数据拎出来,会发现这些人数据非常相似,他们的SAT成绩,他们的 GPA ,他们的各种东西会非常相似。所以招生官面前的大多数的学生,他们在硬件是很相似的,通过一点点的硬件条件从中脱颖而出是不可能的。我们高考可能会精确到 0.5 分,但是美本申请不是这个样子的,美本申请是什么东西呢?

美国大学希望你是一个很酷的申请者。像我们中国人去刷各种硬性成绩,拼命地去堆积,这在美国人看来是所有亚裔的申请者的一种倾向。而亚裔申请者在同等条件下在申请过程中是最吃亏的一个群体。当然我们也需要从自身去反思是不是亚裔学生,他们高度的一致,不择手段的把每一个东西非常极端的去进行堆积。

我曾经前段时间看一个博主的视频,两个博主都是亚裔加州人。然后他们讨论了他们当年都学过 AP 中文,然后讨论 AP 中文拿了多少分,是不是拿了五分。那个另外一个人说你开玩笑,我不拿五分,我能回得了家吗?一个标准的亚裔家庭,就是你要成绩好,你的题拿不到满分就别回家了,这是我们亚洲人思维的一个定势。但这个在美国教育者看来,这也是大家会喜欢这个取笑的一个东西。这个跟美国大学招生的理念是非常相反的。

美国社会还希望diversity,美国的大学希望让不同的人能够到这样的一个学术团体里面,但不希望来的人都是SAT满分 GPA 4.0,刷了十几个AP每个都是满分的。如果每个人都长成这个样子,这不是他们想要的一个大学的群体,一定要注意 diversity。

在鸡娃这件事情上最厉害的都是亚裔。所以当你作为一个中国人,以这样的一个身份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招生官看到的是又一个鸡娃鸡出来的孩子,在美国招生官看来,他只会用一个词形容 boring 无聊,因为他看了太多的这样子的人了,而且面前这么多类似的材料,你完全没有办法脱颖而出,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一件事情。牺牲了整个的教育,牺牲了整个的青春时光,最后只成为了一个无聊的人。

当你把孩子送去申请美本,希望孩子能够升上一个美国的优秀大学的时候,你一定是有一个前提的,就是相信这波人最懂教育,相信他们的教育是好的,相信他们是一波聪明人。但是我们会发现国内的炫技者同时又有一种侥幸心理,觉得可以糊弄过他们,觉得可以通过包装、通过造假、通过各种粉饰骗过这些招生官。

当你去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看到哈佛的时候,看到校徽上的真理这个词的时候,看到这个厚厚的积淀的时候,看到伯克利的图书馆的座椅的时候,我们需要对这样的教育有一种敬畏心。在这里诞生了最多的诺贝尔奖得主,诞生了当代科技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大多数的成果。我们用一点小心机就能够骗过他吗?我们花一些钱,通过一些所谓的有经验的操盘手,就能够把他们这么几百年的积淀给打破吗?所以一定要摒弃这样的思维。

美国人特别强调你需要 unique ,你需要与众不同,你的申请材料,你的申请的面貌一定是与众不同的。美国每一个大学都彼此不相同,而我们作为一个申请者,也需要做到与众不同,你必须跟别人不一样,在招生官眼中,你才是一个能够吸引他们,有不一样的价值的人。

美国大学招生的逻辑是什么呢?它并不是要集齐各种高考状元。他们希望因为你的存在,让他们这样的一个共同体更加美好,更加丰富,更加有吸引力,更加有意思。你必须是一个有趣的人,才能是一个能够打动招生官的人。同时非常重要一点是什么呢?一朝校友终身校友,他们招的不仅是一个学生,他们招的是一个学校的终身的校友。

那么当你走出学校的时候,你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成功者?你是否能够成为一个给学校带来更多回报的人?你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因你的存在让这个学校不同的人?从这样的一个角度去筛选学生的时候,他们筛选的标准只是 GPA 和 ACT 吗?或者你包装的有多好吗?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们作为中国人,其实明明有在美国招生官面前展现出自己多元化的非常多的机会。但是你千万不要把自己硬生生又塞进亚裔的刻板印象的那个模式中。美本申请不是一个打分的过程,它是一个讲故事的过程。

一个好的美本申请就是一个好的故事。申请文书就是一个你的故事,它是一个故事的核心部分。那围绕着申请文书,你的所有的硬件软件合在一起,展现在招生官面前。他们要听这个故事是否有趣,是否吸引人,是否与众不同,他们不想听一个一模一样的故事。

2、中国学生的申请准备

那么首先从我们的高中几年的规划,甚至可能从中学、小学开始,你需要做的就是活出你的精彩的故事。如果你活不出一个精彩的故事,你又怎么能够打动别人呢?永远有人,他的故事比你更加精彩,那他怎么就能做到更加精彩?首先他会知道自己的故事是怎样的。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有一句话,Know yourself 认识你自己。我们的东亚文化不鼓励大家认识你自己,我们鼓励所有人要克己,要去把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尽量的给磨平,而去适应我们的长辈,我们的权威,我们的系统给我们的这样子的一个身份,这个是跟美本申请完全背道而驰的一种东西。所以如果我们无论是三年爬藤也好,七年爬藤也好,你首先做的事情是要认识你自己,而这个过程只有学生自己可以做到。

美本申请不是一件家长主导的事情,这是跟美国文化非常相违背的一件事情。在中国,如果一个孩子申请到了很好的学校,哈佛或者北大,然后出会跳出来哈佛妈妈,北大妈妈,这在美国文化中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情。一个孩子当他进入大学的时候,他就已经不是一个孩子了,他是一个成年人了。

在美国大学里面,你不能把男生女生称为 boys or girls ,她们是 man and woman ,申请是他们自己的事情。父母出来号称我是哈佛妈妈,号称北大妈妈,这个在美本申请的思维体系里面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但你去看中国家长谈起孩子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跟孩子是一体的,好像是自己上了哈佛,这跟整个的英美文化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在美国,如果一个成年人还跟父母住在一起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在美国,如果一个孩子上了哈佛,他的妈妈会说 I am so proud him ,我为他而感到骄傲。而在中国,如果一个妈妈的孩子上了哈佛,她会为自己而感动,以哈佛妈妈的形式出现,感觉好像自己是那个伟大的人。

这些东西我们不摒弃的话,我们完全都没有明白美本申请的精髓。所以美本申请不是父母的事情。试图通过各种包装,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美本竞争的成功是会出问题的。

大家知道这几年越来越多这样的事情爆出来了,爆出到什么程度?抓了很多人,花钱贿赂运动的教练,花钱贿赂各种相关的人,但不仅是亚裔,美国也有不少人做了这样的事情,但是这一定会有报应的。而且最近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试图通过各种伪造去做这样的事情,风险非常大,而且这个风险是把孩子整个的成长风险压上去。

美国的很多私立学校都有他们的道德标准,所以在申请中诚信是一个非常基本的东西。当你呈现在美国招生官面前的时候,你不要把自己想象在高考,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网红。你想象一下一个什么样的网红他能够成功,一定是一个有特点的,他一定是对自己做的事情很有信心并且很有激情的,他一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然后做他自己就可以了。

美国升学官,希望你是 interesting 的,并不需求你是完美的。我知道的一个从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一般般的中学的学生,申请上哈佛,她其实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能进哈佛,她在各种硬件成绩呢还不错,但是肯定并不完美。她的文书写的是什么呢?写的是她第一次触摸一种很奇怪的动物的时候的一个感觉。我当时问她哈佛为什么要你,她说可能哈佛觉得我比较有意思吧。

我们不需要罗列极其繁多极其炫酷高大上的课外活动,这些东西更多的是一个窗口,让他们看到你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否对于有一些事情特别有激情,并且你能够孜孜不倦地去始终追求这样一件事情,而不是只为了刷存在感,像集邮一样的去集各种课外活动。

然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申请也是一个指挥棒,如果你用这个指挥棒去指挥你的成长,你会发现你的成长会很快乐很幸福很有收获。所以你一定要想在这个申请的过程中你能学到什么。

在申请信中,申请者就是学生本人是唯一的主角。家长可以在这过程中提供一些资源,提供一些个人的建议,但是不要让家长去主导这个事情,尽可能少去参与这个过程。美本申请的这个流程不是设计给家长去进行,而是设计给一个十七八岁的高中生进行。

然后我来讲几个词:passion, vision, character, excellence. 你需要向招生官展现你的激情所在,你需要向招生官展现你的 vision 你对未来的这个愿景是怎样的,你的视野是怎样的。你需要向招生官员展现你的 character,你是一个有怎样人格的人,同时你也要展现你的 excellence,展现你是一个优秀的人。但是所有的合在一起,你需要向他展现你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比较有趣的人。

我会用两个学校作为例子,一个是耶鲁,一个是伯克利,给大家看一下美国招生的逻辑究竟是什么。首先耶鲁的招生的时候明确的理念是进行通识教育或者博雅教育。耶鲁大学是一个文理学院的思维。然后耶鲁非常强调的一点是耶鲁的毕业生,他们会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中去做领袖。他强调的leadership 这个词, leadership 是一个美国人非常看重的一个词。

但 leadership 不一定你是要学生会主席才是 leadership ,你在任何可以引领别人的时候引领了哪怕一个人,这也是一种 leadership。耶鲁每年的申请有四分之三的人,他们的硬件条件都是够的。那么最后绝大多数的被录取的人是什么样的呢?他们与众不同,是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人。所以申请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本质上来说,一切都很重要,每一个小的方面都很重要。最重要的东西都是一点一滴。火眼金睛的耶鲁招生官,他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你是谁,所以不要再在一些小地方上纠结了。所以他们的建议是什么呢?你去追逐你爱的东西,然后告诉他们你爱的东西是什么,做你自己,然后放松就行了。这个东西不是鸡汤,就是考卷,凡是不按这个答题的都走题了。

招生官说当然我们要看你的这些成绩,但是注意看他们不仅要看你的成绩是不是好,看你是否在成绩上挑战了自己,但是注意一下,他们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成绩标准,所以他们是给你往届的被耶鲁录取的人,他们的分数大概在一个什么分数段。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可能都在这个分数段,所以这没有什么用的。耶鲁的招生官非常笃定地告诉你,不要那么纠结于分数,分数只是参考。

然后用你自己的声音去写你的文书不要让任何人去代替你写你的申请文书,让别人写你的申请文书,就好比你相亲的时候花钱雇一个人让别人去跟对方约会,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而且一定要注意火眼金睛的招生官,他们看的太多了,不要指望能够骗过他们,他们希望通过这个过程看到一个真实的你,可触摸的你,打动人的有趣的与众不同的你,他们不要看到一个流水线出来的包装。

虽然学术方面的东西都很重要,但是他们真的不只看学习成绩。他们希望你去超越自我,他们都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很不一样的东西,而且这些不一样的东西你是没有办法去提前揣测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跳脱出内卷文化。有人问申请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哪一部分呢?每个人脱颖而出的点都不一样,每个人成功都无法复制。

发现你自己的声音,并且用你的声音去写你的文书,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这边培养学生的写作的时候,尤其是创意写作的时候,讲的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找到你自己的声音,所以我们一直在帮学生找到自己的声音。所以申请的时候首先一定要做到找到你自己的声音,面试官要听到你的声音,这是最重要的。

你需要 sound like yourself ,听起来像你自己的同时discuss something you care about ,毕竟你谈论起一个事情的时候,你会让别人感觉这是你很在乎的事情。你是否在意这件事情,别人一听就听出来,包括面试官,看看别人眼里有没有光,这是一看就看出来的。文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它是一个百分百在你的掌控中的事情。

说一下课外活动的几个关键词。一个是community,你是否能够在你的 community 里面扮演一个角色?你是否能够展现出你的 leadership。领导力并不是做领导的意思,而是做一个能够影响他人的人。你一定要展现出你对某些东西真正的激情,有兴趣并且愿意去投入,而不只是所谓集邮式的课外活动。

关于面试,面试是你跟这个学校直接建立起关系的一个点,他们需要看到你的思维,你的好奇心,你的人格,你的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教育,完全没有办法达成的。每个学校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文书的问题。比如说第一个问题问的是你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为什么对这些东西感兴趣?这些东西无法伪装,你必须真诚。第二个问题,耶鲁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就是我们说的经典的why问题,你必须对这个学校有一种真诚链接。

用这样的指挥棒去指挥你的这些年的学习,你才知道只有你做自己,只有你发掘出自己的激情,只有你找到自己的声音,你才可能走上这条路。并不是说你一定要上藤校,而是说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指挥棒,你去用这个指挥棒反过来指挥教育,你会发现这才是真正的成长。不要生活在简体中文的世界中,不然的话你会被简体中文的那套带着浓浓的科举意味、鸡血意味和高考意味的思路带偏掉。

伯克利是一个公立学校,伯克利招生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伯克利是全世界最好的公立大学。他们希望你去了之后,我们再次说一下关键词,community,希望你是他们这样的一个特别棒的特别赞的共同体的一部分。

升美国大学不是去刷分数,而是想你能够给他们这个 community 带来什么东西,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希望有各种不同的肤色的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那么他当然不希望所有人都长得一模一样的,都是刷多少ap,刷多少集邮式的鸡血假活动的,被同样的机构包装的一模一样。你一定要给他们的diversity多元性提供不同的东西。

美国大学特别注意的一点叫做 first generation college going ,比如说伯克利的学生有 17% 是这样的,你的爸妈是没有上过大学,你是你们家第一个大学生。这个在招生官看的故事里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

你是你们家祖祖辈辈的第一个大学生,这个在申请中是非常不一样的一点,你可能来自于美国一个很小的州或者在全世界的很小的国家。但是我们知道中国的申请者很多,所以你不仅要在所有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你还要在中国人中脱颖而出。他们不希望看到的是又一个很无聊的中国学生。比如你家是来自云南山区,是讲少数民族语言的白族。这个就是非常符合 diversity 的东西,但是你也不能把这个故事讲得非常的庸俗,因为投机取巧是没有用的。

他们评选伯格利学生的标准是什么呢?他们评选的标准是去找最可能给伯克利这样的一个学术和文化的共同体做出贡献的人,并且最终能为美国甚至为世界做出贡献的人。你觉得你来到这个学校,你能够给学校带来什么东西,要是一个托福满分,GPA满分,AP全满分的人,你能够给学校带来什么东西,什么都带来不了。

这样子的人是学校最不缺的,越是好学校越不缺这样的人。那你对这个学校到底有什么价值,一定要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他们就是想听到一个很特别的故事,大家去看一下美国的电影是不是就特别喜欢那种一开始境遇非常差,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就这样的角色。

尤其伯克利这个学校,伯克利非常让我感动的一点,他们每年都会招残疾学生,走进一个大教室,你会发现老师旁边有一个手语翻译在同声传译老师的讲课,只要这个教室里面有一个聋哑人,他就会去雇这样的一个手语翻译,这就是值得我们去花时间金钱去花精力去追逐的这样一种教育,它绝不会因为你的残疾而拒你门外,反而是你到这里来了,我会给你最好的。

甚至你在伯克利的教室里面还可以看到流浪汉,这样的一种教育它是有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的。在这样的这种人格力量面前,任何投机取巧的,虚伪的申请是让自己蒙羞的一种事情。

无论你是站在哈佛的校园里,看着他的校徽,还是站在伯克利的校园里,你看着这个广场上曾经有无数学生在这里为世界上的无数事件发出她们的声音。他们不是一帮只有 SAT和托福的人,他们是一帮认认真真地去关注整个世界的人,你也可以看到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活动在发生,而这些绝大多数活动都不是为了他们自己,都是为了这个世界上的某一群人。

当你看到这些的时候,你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学府,你才知道为什么这些东西值得我们为之努力而奋斗。并且我们真的是要用这样子的一种思维,这让自己的整个的中学经历,让自己的这个教育经历有意义,找到自己的声音。这样的优秀绝不是刷成绩,绝不是鸡血,而是发现自己成为自己,为你的community带来一丝不一样的色彩。

我再说一下common application。第一个关于你的背景、关于你的身份、关于你的兴趣、关于你的特长,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希望听到是关于这样的一个故事。第二个你是否曾经经历过一些挑战和艰难?第三个你是否挑战过或者质疑过一种信念信仰?第四个是否有一个人曾经非常积极的影响过你?

第五个你是否在某一个事情中获得了一种成长或者获得了一种自我的认识和领悟?第六个你是否有对抽象的想法概念或者话题感兴趣。它本质上来说可以说没有话题,但是又给你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唯一一件事情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你自己的声音,把你的故事讲出来。

文书是整个申请的一个核心,其他东西是围绕文书展开,但并不是文书就是唯一重要的,文书是你整个申请思路的一个提纲。当别人看到你的文书之后,他们能知道所有的这些东西的意义是什么,而不是你给别人一堆数据,这不是美国大学要的。你需要讲一个好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关于你的特别的有趣的吸引人的不一样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招生官能够知道你可以让他们的这个共同体变得更加精彩,以后成为了他们校友的之后,可以让他们的这个校友群体变得更加不一样。那么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提前就活出这样的一个精彩的故事。

为什么我们要留学,为什么我们不选择在国内上大学,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国内这种唯分数论,所以我们选择留学,尤其是去美国留学给了一个对成长更加客观的一个指挥棒。

什么样的孩子是优秀的学生,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学生呢?我们怎么来定义优秀?其实我觉得对于优秀的定义其实是一个普世的东西,一是学术优秀,因为这是一个学校作为一个学术机构的要求。

二是个性凸显,有社会责任感,可以给社群社区带来正面的影响,推动社区建设发展。那这就是我们对优秀的定义,而这些定义恰恰也是美国最优秀的大学,或者所有的大学想要培养这样的人,他们也想要寻找这样的人。所以这是海外大学,尤其是美国大学的一个标准。

真正的教育者要看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才是第一重要的,所有其他的一切都是其次的。之所以我们去美国留学,是因为我们能够看到的所有的指挥棒中,美本的指挥棒是最能推动一个全面健康积极的人的成长的。美国的招生官非常的火眼金睛,所以一定要扎扎实实的回到题目本身,回到他们本身的逻辑上来。升学的过程在里面有很多运气的成分,如果你意识到运气这个成分的重要性,就不会那么纠结,就不会把一个事情就想得那么严重了。

所以大家不要那么焦虑,因为有些事情是你不能决定的。说到底我们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这才最关键的。我们希望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他有责任心,他喜欢帮助别人,他能够很努力,他自己喜欢的事情他都很执着,他坚持这些美好的品质,这都是我们很重视的东西。

3、提问环节

接下来是提问环节:

Q:如何引导孩子认识自我?

A:家长不需要引导孩子认识自我,你只要给他一个探索自我的空间其实就可以了。尤其在互联网社会,我觉得认识自我或者说寻找自我其实会更难。因为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同质化的一个社会,你会发现大家都会向某些地方去靠拢,所以你最好能够给孩子一些空间。

Q:目前的大环境下,把孩子带成能适应美本教育的孩子是很难的。

A:如果你的孩子已经上中学了,就不要有一种我带孩子这样的观念。在美国,快上大学的学生还跟家长黏在一起是奇耻大辱。

Q:学校会起反作用吗?

A:你可以选择一个相对来说不那么起反作用的地方。美本最追逐的是什么东西呢?它最追逐的是你在一个学校,长期反作用的环境中,你能够不受它的影响并且做出了一些成就。这个就是美国学校想看到的东西。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本身就可以成为你的一篇文书的题目。就好比美国的招生官可能会选择一个在芝加哥的市中心的一个非常烂的一个学区,周围的人都是吸毒辍学的情况下能够活出自己的故事的一个学生。那同样如果你在一个国内的非常压抑的学校里面,能够去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事情,这恰恰就是他们想看到的一个很精彩的故事。

Q:什么样的学生不适合文理学院?

A:文理学院学校比较小,所以大家是一个紧密的一种关系,你跟老师的关系也比较紧密。如果一个学生不喜欢生活在一个每个人都认识的,比较小的环境,所在的地理位置相对来说比较偏僻,那就不要去这样子的地方。而美国的大 U。比如说一个很大的公立学校,一个学校有几万学生,绝大多数人都不认识,但是你可以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

然后你可以去选里面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文理学院也可以,但是大U这样子机会可能会更多,你可能会认识更多非常不一样的人,有巨大的校园,有巨大的体育场,有非常不一样的校园文化。好比有的人喜欢住在一个小城市里,有人喜欢住在一个巨型的城市。所以这个其实跟学生自己的个性或者她们现在的大学生活也有关。比如很多美高学生不喜欢去文理学院,会觉得跟自己在美国读私立高中的体验过像了,这个也是一个考量的点。

Q:如果要去提升学术水平,好像不可避免就要去刷题内卷。

A:托福也好,SAT也好,不是刷题内卷就能卷出来的。如果你真正的去懂这些考试的原理的话,就会知道不是这样的思路。你真正的去想要提升自己的考试成绩和学术水平,恰恰不要走上刷题的老路,不然的话还是会走歪。

Q:是不是申请排名前五十以外的学校依旧要看学校的 GPA 成绩?

A:所有的学校申请都会看你的 GPA 成绩。成绩不是可以无限制的差。但是第一个他们是一个综合考虑的过程。第二个就像我刚刚说的,申请耶鲁的人,每年 75% 的人的GPA 都差不多都符合标准了。从75% 的人中怎么选择百分之几的人,那就是看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至于你说前五十以外的学校,因为这些学校相对来说申请没有那么难,所以你可以理解为各个方面都相对来说会放松一点。所有的这些都是一个综合的东西,是不可以一概而论的,美本申请没有一个标准公式。

Q:孩子心智弱表现的不成熟怎么办?在高中多待一年可以吗?

A:孩子是否成熟,首先是否家长替他们做决定,还是他自己做决定。所以在高中多待或者少待一年的决定,也一定是他们自己做的。但是一般来说,我们不会推荐在中学多待一年,就算 gap一年也比在学校多读一年好。这不一定是时间能解决的问题,更多的是说有没有这样子的机会让他成熟。

Q:孩子不是学术水平低,是感觉比较懒,不想努力怎么办?

A:一个人总有他感兴趣的点。他不想努力,你可以理解为他不想在自己不喜欢的地方努力,或者他觉得学习这件事情是家长的事情,不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所以这这不仅是一个学术上的事情。当一件事情是家长的事情的时候,他当然不想努力。

Q:美国的安全情况和华人歧视能介绍一下吗?

A:美国的安全情况,差别非常的大,我之前居住过的很多美国人家,他们都没有锁门的这个概念,那是他们住在比较好的区,美国也有不大好的区。比如说我当时在美国南方遇到的一个黑人出租车司机,他就从芝加哥搬到了美国南方,觉得那边太不安全了,替自己的孩子担心。

所以美国的安全状况是非常不一样的。最重要的是你租房的时候要去挑相对安全的地方。其次,美国的大学是会对学生的安全提供帮助的。举个例子,比如说伯克利,如果你去实验室待晚了,你可以打电话,学校会开车送你回家。为什么我对美国大学充满了敬意?你看这些细节。然后至于说华人歧视,华人在美国是做了部长的。

Q:孩子对动物学感兴趣,想大学读兽医专业,国内补课渠道很多,但感觉没有很好的渠道去发展这些兴趣。

A:孩子对动物感兴趣,为什么要去补课呢?这是典型的亚洲家长的思维,这个东西在美国招生官看来是很搞笑的一件事情。孩子对动物感兴趣,那孩子所做的大部分事情都会跟动物有关,他的文书写的可能也是动物。所以这个招生官一看这个孩子,哇 the animal guy。比如孩子特别喜欢蜥蜴,蜥蜴小伙,马上这个印象就出来了,而我们的家长还在想着什么补课。

孩子如果对动物学感兴趣,他自然知道在哪边可以找到跟动物有关的东西。那么你要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就行了,不要整天想着补课。留学申请不是说你临时到了高二高三找顾问的时候才开始的,我们现在就开始了我们要讲好自己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不要是一个亚裔刻板印象的故事,充斥的补课刷题内卷的故事。

Q:孩子的爱好变来变去都不深入,是不是不符合美本喜欢的倾向?

A:孩子的爱好需要父母去干涉这才是最不符合美本喜欢的学生倾向。

Q:请问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怎么平衡?儿子对喜欢的知识很执着,但是人文文学这方面兴趣不大。

A:首先你看到孩子对自己喜欢的知识很执着,这是美国大学非常看重的一点,所以不要在这方面觉得是一件坏事,这是一件好事。他们可能会觉得这是孩子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孩子对文学方面兴趣不大,我觉得这有多种可能。第一个是不是他没有碰到合适的老师去带领他去接触这些东西?第二个是不是他没有碰到合适的书?耶鲁的招生官明确说明,你没有办法去揣测哪个是更重要的,因为每个人突出的点都是不同的。千万不要试图用统一的标准去套,越用统一的标准套,最后结果越是令人失望的。

Q:能介绍一些文科强的院校吗?

A:MIT的文科都很强。耶鲁,甚至前面有人提到的俄亥俄州立大学文科也很强。再比如说纽约城市大学虽然排名不高,但是如果你去纽约城市大学,可以在电影、戏剧、文学方面有非常好资源,当然很多文理学院文科也非常的强,但是文理学院并不适合所有的人,需要自己去判断。美国的大学,至少有 100 所大学,你见到它的时候都要一种非常强烈的敬畏心。

比如俄亥俄州立,有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儿童文学研究,这些大学不是一个简单的排名。俄亥俄州地大学是一个非常让人敬仰大学,对人类的文明做出了特别大的贡献。如果一个中国的学者能够去俄亥俄州立大学做研究,都是能够有大量的收获的。所以对这些学校都是要有敬畏心的。

Q:总听到申请美国的夏校对大学申请有帮助,是这样吗?

A:当你听到别人说夏校有帮助,你就让学孩子上夏校,这个逻辑跟美国大学的招生思路可以说南辕北辙。如果去了美国夏校,孩子会对美国的教育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他们可能的视野会更好,更清楚自己是谁,在学术上会有一些更多的预备。而不是说把大学当作一个 checklist。

Q:什么特点的孩子不适合文理学院,有没有判断依据?

A:文理学院传统上会偏文和通识教育多一点,当然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文理学院理科也在重视起来。通识教育的意思是说没有这么早分专业,或者说希望孩子能够对更多的领域有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很坚定的学习计算机或者机械,尤其是理工科的这种偏向的话,那显然更适合到一个更大的学校有更多的选择。

其次去不去文理学院,这件事情如果需要父母来去决定的话,这样的孩子可能本身就不适合去美国留学,我觉得最好由他来决定。关于文理学院,我描述了文理学院的生活大致会是什么样子,孩子可以判断一下这是不是他喜欢的那种生活,还是他喜欢在一个很大的学校里面,这一定是个特别主观的东西,尤其是不要让家长代替孩子做这样的判断。

所以你可以把这样的资源给孩子,让他自己去更多的了解,这样子他可能会更加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不然的话父母给孩子强加一个选择,孩子很容易抑郁。

Q:去美国读商科,是不是大城市会好些?

A:首先我觉得本科不一定要读商科,因为传统上这不是美国大学的一个思路。其次,你即使读商课的专业,也未必会比其他的专业更好的找到工作。但是大城市实习确实会方便一些。你要是在一个比较偏远的地方,确实可能会麻烦一点,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就像耶鲁,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的实习能够提供一些很多的便利的机会,所以这是一个综合的东西。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当你选学校的时候,你一定要想到这是一个你会生活四年的地方。

如果比如说你很不喜欢下雨,就最好不要去西雅图。我举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例子,我有个学生,他的人生梦想之一是他希望最后回顾自己的人生的时候说我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后来他尽一切可能往这个目标去努力。他本科的时候有机会去哥伦比亚大学去做交换生,交换了一年。然后申请研究生的时候,他只申请了哥伦比亚大学,并且被录取了。

后来在哥伦比亚大学继续往后学习。对他来说这意味着很多的时候,他就既有目标感,也会有动力。这个东西一定不是别人强加给他的。很多人很可能看了一个电视剧,或者有一个自己喜欢的人,或者因为一些机缘巧合,很多的这种梦想都是基于这样一些非常主观的原因。而这些主观的原因才是真正有力量的,而不是一些排名这种很客观的东西。对你来说每个学校一定要是一个有个性的有血有肉的存在。同时你在招生官面前也一定要是一个有个性的有血有肉的有故事存在。

Q:了解大学需要去实地探校吗?

A:如果有机会你去实地感受一下的话,肯定是有更好的感性认识的。但是我觉得但是如果你把这个东西当做非常功利的话,也是不符合他们的精神的。如果你有机会去看一看,当然最好,如果你去不了的话,网上看看视频也行。

Q:如果孩子不善于表达自我,是不是会比较吃亏?

A:第一个,如果孩子更善于表达自我,他一定是会更加有利的。第二个,如果他一开始的时候不善于表达自我,但是他能够克服这样,取得一些突破,这恰恰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美国招生官恰恰非常喜欢的这样的故事。所以,你一定要从考卷的思路去看这个问题。

Q:如果专业不确定,那孩子以什么为学习目标呢?

A:当没有特别功利的目标的时候,大家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了。我觉得需要找个时间,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跟孩子一起去寻找,他究竟特别想干的事情是什么,他未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把这些东西理清楚了之后,是能够给孩子的学习更多的动力。不然的话,美国招生官看到孩子,他也不知道他自己想干嘛,他也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这是最糟糕的一个故事。

所以一定要想清楚孩子喜欢的究竟是什么,或者喜欢的东西一直在变也可以。但是如果父母安排好了的一切,每天浑浑噩噩的,这样的中国孩子非常多,这在申请中是很吃亏的。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美本招生到底是怎样的?
上一篇

2023 脸书黑客杯(HACKER CUP)竞赛介绍

下一篇

平权法案将在本月由最高法院判决 将对美国高校招生产生划时代的影响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关注热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