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在职业选择时谈"薪资、发展空间、行业前景",为了这些接受996、接受私人生活时间被工作挤压。
而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已经开始把“Work-Life Balance”作为刚需考虑。
很多想润欧的同学和家长也格外关注未来留在欧洲的工作与生活。🥰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聊聊:
✅ 为什么 WLB(Work-Life Balance)重要,并不是“摆烂”?
✅ 欧洲国家真的做到了“高效率+高质量生活”并存吗?
✅ 如果你也想过上这样的生活,可以从哪里开始改变?
🤔为什么Work-Life Balance重要?
我们常常强调工作“要努力、要高薪、要有上升通道”,却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长期“透支”身体换来的“成功”并不划算!😑
其实早有研究指出过度工作”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直接危害身心健康。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Better Life Index》报告中也认为能否成功地将工作、家庭责任和个人生活结合起来,对于家庭成员的福祉是十分重要的,而衡量工作与生活是否平衡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一个人的工作时间。
本次OECD在研究中主要以两个指标为主:
- 加班是否严重(注:我们通常视每周平均工作40小时为正常水平,而在这里,经合组织将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视为加班)
- 花在个人生活(吃饭、睡觉、娱乐等)上的时间有多少?
OECD认为闲暇时间的占比对人们的整体福祉和身心健康非常重要。经合组织国家的全职工作者平均每天有63%的时间,即15个小时用于“生活”(研究中就以“15小时”作为参考标准,花在上面的时间越多,work-life balance做的更好✨)
🙋♀️那么问题来了:有没有哪个国家真的做到了“既能认真工作,又能好好生活”?
答案是肯定的。在欧洲,尤其是荷兰和德国,Work-Life Balance不只是口号,而是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荷兰🇳🇱
在荷兰,只有0.3%!😲的职场人士工作时间超过标准时长,这是全OECD国家中最低之一。
荷兰人对“工作是生活一部分”有非常清晰的界限感。许多企业本身就设有灵活工时政策,鼓励员工按时下班、远程办公。职场文化中,“下班后不回工作消息”是被尊重的边界。
此外,荷兰全职工作者每天平均会花15.4小时(占全天的 64%)在吃饭、睡觉、与朋友社交、看书或运动这些“生活的部分”上——这个数字高于OECD平均水平。
TA们从不把“忙”当成炫耀资本,而是更倾向于让生活维持在平衡、可持续的节奏里。这也难怪荷兰曾被OECD评为“最能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国家”第三名!
德国🇩🇪
德国人的时间观念,是出了名的严谨——但不仅体现在守时,更体现在对“私人时间”的重视。
虽然是欧洲工业强国,但德国职场的加班率也只有4%,远低于OECD平均水平的10%。德国职场信奉“工作时间就是高效时间”,不鼓励表面努力或无效加班。
德国企业常常强调“按合同工作”,📢换句话说:不该加班就不加班,下班就等于自由时间。不少德国企业明令限制员工在非工作时间回复邮件,也有明确的“休假必须休完”制度,避免🚫积假,隐性加班的情况。
OECD数据显示,德国全职工作者每天平均花15.6小时在“个人生活”上——高于荷兰,也高于OECD平均线。
如果你觉得荷兰和德国的数据还不足以体现欧洲国家对WLB的重视,北欧国家也十分值得关注:
- 丹麦🇩🇰:在丹麦,加班率仅约有1%。而全职工作者平均每天用于“生活”(吃饭、睡觉、与朋友/家人社交、发展业余爱好等)的时间比经合组织的平均值(15 小时)还要多。(生活质量杠杠的!👍)
- 芬兰🇫🇮:在芬兰,只有不到4%的雇员超时工作。员工平均每天将63%的时间(15.2小时)用于吃饭、休息、陪伴家人等非工作的内容。
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政府支持、企业配合、社会共识,共同营造了一个尊重生活的职场文化。在这里,Work-Life Balance不是福利,而是基本权利。✨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问:
那为什么TA们能做到,我们却很难?🤔真的是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还是文化观念差异?
其实背后的本质,是社会对“人”这个角色的定义差异——在很多东亚国家,员工更多被视作“资源”,要高产、可控、随叫随到;而在欧洲,员工是“独立个体”,拥有清晰的界限权、休息权和生活权。💪
而当社会、企业和个体都遵守这种“健康节奏”的共识,Work-Life Balance就成为自然的存在,而不是一种“奢侈的反叛”。💥
所以Work-Life Balance不是天方夜谭,它真实存在于荷兰、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日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