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刚准备出国时,最常听到的一句劝告是什么吗?
“别去亚裔太多的学校,不利于融入。”
但,真的是这样吗?
试想一下:当你坐在食堂里,一口下去是热腾腾的螺蛳粉;当你在图书馆里,左右两边的同学都在用中文吐槽作业;当你夜深人静想家的时候,楼下便利店还能买到老干妈和泡面……
这一切,是“融入失败”还是“留学理想乡”?今天我们就来盘点那些亚洲氛围爆棚的美国大学Top 10,看看谁最能承包你的留学乡愁!
纽约大学
New York University
亚裔比例:21%
虽然不是榜上亚裔比例最高的学校,但NYU凭借其“地理优势”和多元文化包容性,赢得了许多亚裔学生的青睐。学校坐落在曼哈顿心脏地带,周边被东村、法拉盛、唐人街等亚裔聚集区包围。如果你走在NYU校园附近的街道,十分钟内一定能看到奶茶店、川菜馆、韩式炸鸡连锁和台式卤味档。
除了吃,NYU也因为国际生比例高而成为“文化多样化”的典型样本。亚裔学生分布在各个学院,尤其在商学院(Stern)和艺术学院(Tisch)表现活跃。很多人调侃:在Tisch读书,碰上会拍短片的华人同学比在国内参加社团还容易;Stern的课程中,中国学生组成的小组在课堂上讲商业案例早已是常态。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NYU图书馆里常见的语言不止英语,中文稳居前三名。有学生开玩笑说,在NYU图书馆学会的不是英语,而是如何在不同口音中识别“线性代数”怎么用中文说。
卡内基梅隆大学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亚裔比例:23%
CMU是名副其实的“理工卷王聚集地”,其计算机科学专业常年位列全美前三。也因此,这里成为许多亚洲学生的首选。尤其是在CS、工程、统计等专业中,亚裔学生的比例远高于校内平均水平。你在教室里随便往左右看看,十有八九都能看到熟悉的东亚面孔。
这个学校的“夜生活”与众不同。凌晨三点,别的学校学生早已入睡,而CMU的Gates Center还亮着灯,图书馆里键盘声不断。亚裔学生最常见的日常状态是:早上写代码,中午写报告,晚上交作业,深夜debug。吃饭的时候还要顺手刷两道LeetCode。
为了照顾这一庞大的群体,CMU的食堂设置了专门的“亚洲窗口”,经常能吃到糖醋排骨、麻婆豆腐、红烧牛肉面等熟悉菜色。很多学生反映,这个窗口在考试周排队最久,因为大家“需要灵魂慰藉”。
这所学校还保留了一种非常CMU式的社交:大家在Discord上组队报Buggy竞赛、Hackathon,没事顺便组团做火锅。留学生说,CMU虽然累,但是真的“卷得踏实”。
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亚裔比例:25%
在哥大,很多人一边在华尔街投行实习,一边还能选修《中国近代史》《红楼梦导读》这样的东亚课程。Butler图书馆里,你能看到不少人边写论文边泡着枸杞、吃着蛋白棒。还有一些学生边申请法学院边打工剪视频,仿佛24小时都在并行处理十个项目。
生活方面,哥大的CSSA(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活动极其频繁,新生季直接包揽了接机、租房、银行开户等一站式服务。中秋晚会、春晚、职业分享会一个不落,每场活动都是“人从众”。
值得一提的是哥大的课堂多元化极强。无论是商学院的案例研讨,还是新闻学院的媒体素养课,亚裔学生总能以自成体系的逻辑表达赢得认可。中文不再只是生活语言,而是一种可以被带进课堂的文化自信。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UC San Diego(UCSD)
亚裔比例:32%
UCSD曾一度因为“社交荒漠”而被调侃为“UC Socially Dead”,但对于亚裔学生来说,这所学校其实是文化活动的富矿。在K-pop舞团、ACG社团、印度灯节游行和中秋游园会之间,你根本没时间感受到孤独。
UCSD临近亚洲美食聚集地Convoy Street,聚集了大量韩餐、日料、越南粉、港式茶餐厅。每到周末,这里就成了学生“灵魂续命地”。打包一个章鱼烧,点一杯芒果绿茶,边看剧边复习的场景在这里太常见了。
更关键的是,UCSD的“亚裔文化认同感”在课堂外有强烈体现。不少社团和校内组织关注亚裔学生心理健康、身份表达、文化差异等议题,还定期举办亚裔历史月、亚洲文学沙龙等活动。
在学术上,UCSD在生命科学、医药、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世界领先。大量亚裔学生活跃于科研实验室,很多人从大一就开始参与项目,搭建起未来读博或进实验室的通路。对于既想搞科研又想生活自在的人来说,这所学校可能是理想平衡点。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UC Davis
亚裔比例:35%
UC Davis最初以农业和生态闻名,如今早已是一所综合实力不容小觑的公立大学,尤其在生命科学、环境工程、营养学、动物科学等领域极具竞争力。亚裔学生在这里不仅成绩亮眼,还把生活过成了“田园版留学”。
整个校园就是一座大农场。有的中国学生在实验课种豆角,有的在宿舍阳台种香菜,还有人去亚洲超市买香料种子,回宿舍DIY火锅底料。不仅如此,UC Davis学生人手一辆自行车,上学、买菜、去农场实习,全靠它。
城市虽小,但生活便利。镇上有华人超市、亚洲超市,还有日料、泰餐、越南粉等餐厅。很多学生周末固定“骑车进城”,买完食材顺便打包一个烧鹅饭回宿舍。
UC Davis的图书馆、实验室常年对本科生开放,尤其欢迎亚裔学生参与项目研究。从做菜到做科研,从校园到田间,这里的生活虽然平凡,但极其真实和扎根。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
UC Irvine(UCI)
亚裔比例:38%
提起UCI,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不是韩剧《继承者们》的拍摄地吗?确实,尔湾这座城市本身就拥有大量韩裔、华裔居民,配合UCI校内庞大的亚裔学生群体,使得这所学校成为加州公立大学中最“亚洲”的存在之一。
尔湾市本身就是北美最有“亚洲感”的城市之一,满大街的韩式炸鸡、日式便当店、珍珠奶茶和华人超市让这里成了留学生的天堂。学校附近的Diamond Jamboree Plaza聚集了近百家亚洲风格的餐厅和零售店,很多学生调侃:“在UCI,吃饭比上课还要卷。”
UCI的学生中,亚裔不仅多,而且文化参与度非常高。从K-pop社团、中文话剧团到各种语言互助小组,学生们在文化自信方面几乎零焦虑。很多课上,教授也会鼓励学生带入自己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与表达。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 Los Angeles(UCLA)
亚裔比例:40%
UCLA的中国学生会(CSSA)是全美规模最大的华人学生组织之一,经常与外部机构合作办讲座、实习推介、留学生生涯辅导等活动。除此之外,UCLA还有大量韩裔、越裔社团,组织音乐会、文化节、传统节庆等活动丰富而有趣。
而在学术上,UCLA的课程设置和项目广度提供了亚裔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在生物医学和工程领域,不少实验室长期招募中国学生参与研究项目;在艺术学院、传媒学院中,也有不少亚裔学生用自己的背景讲述独特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UCLA拥有全美最强的校友网络之一,很多亚裔毕业生在湾区、南加州职场打拼数年后成为招聘回流的重要桥梁。你在校园里认识的朋友,很可能就是你未来入行的“前辈”。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C Berkeley
亚裔比例:43%
在校园中,“亚裔精英”不再只是刻板印象。这里的中国、印度、韩裔学生不仅成绩优异,而且参与校园政治、社会正义议题和文化运动十分活跃。你可以看到亚裔学生在组织LGBTQ+亚裔空间讲座、发起STOP ASIAN HATE运动、主办亚太裔历史月大型展览。
伯克利的学术氛围被公认为全美最“卷”的之一。尤其是在工程、CS、数学、统计和经济学这些热门专业,亚裔学生几乎占据半壁江山。教授作业多、考试难、竞争激烈,是这里的常态。但在这种压力中,亚裔学生用“组队刷题”的方式彼此支持,也诞生了许多牢固的“战友情”。
生活方面,伯克利城虽然不大,却有着丰富的亚洲资源。从越南粉、韩式炸鸡、日式便当到中餐“家庭便饭”,留学生几乎可以不脱离母语和口味,就顺利度过四年大学时光。
圣何塞州立大学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SJSU)
亚裔比例:45%
SJSU位于硅谷腹地,是一所“低调但务实”的公立大学。虽然在综合排名上不如UCLA、伯克利耀眼,但它凭借强大的实用性和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以计算机与工程为主的亚裔学生。
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非常“务实”:大家目标明确,不少学生从大一就开始投简历、练面试、刷题,为冲进FAANG或初创公司做准备。你可以在图书馆、咖啡馆、共享工位里看到亚裔学生们边吃米粉边刷LeetCode、边点奶茶边写技术博客,浸泡式生活硅谷气息十足。
学校周边的生活环境也极其“亚洲”:越南、印度、中国超市密集分布,很多学生在下课后会直接去99 Ranch或者H Mart购物,生活几乎不需要英文。
一些亚裔学生笑称,这所学校就像“硅谷实习前哨基地”,毕业即就业,社交靠技术群,成长靠同行竞争。
新泽西理工学院
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JIT)
亚裔比例:47%
NJIT虽然不属于顶尖常春藤类院校,但以其超高的STEM实用性和高ROI(投资回报率),吸引了大批亚裔学生就读。尤其是华裔、印裔和越裔学生,几乎构成了学校一半人口。你走在主教学楼,可能会以为自己在中国理工大学的分校区。
很多亚裔学生在NJIT选择电子工程、网络安全、机械工程等方向,目标明确——拿下OPT工作签证,毕业后直接进入东海岸科技公司或工程企业实习、就业。NJIT也因其良好的行业链接关系,成为求稳派亚裔家长心中的“性价比之王”。
这所学校的生活服务也极其“亚洲友好”:食堂可以吃到咖喱鸡、溏心蛋,校外便利店卖老干妈、台湾饮料。教授甚至在课上用中文复述重点,还有学生在食堂打饭时用粤语交流。
更有趣的是,学校首任亚裔校长 Teik C. Lim 正是马来西亚华人背景,任职期间还发起了多个亚裔发展专项基金,助力文化多样性和亚裔学生事务。
留学生一定要选“亚裔多”的学校吗?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但你可以先想清楚三件事:
你是否容易社交焦虑?那么选择亚裔多的学校,可能能给你更多安全感,过渡更顺滑。
你是否希望完全融入异国文化?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过度依赖华人圈会形成“文化茧房”,反而失去了留学的意义。
你是否准备好和更多“卷王”正面交锋?亚裔多的地方,竞争真的很激烈,GPA、实习、奖学金…都要拼到最后一秒。
最后一问:你是哪种类型的留学生?
🧍♀️“我就想找点归属感”→ UCI / SJSU / NJIT🧍♂️“我就是来拼命读书的”→ CMU / UCLA / Berkeley🧑🎓“我想文理兼修、也想谈恋爱”→ NYU / Columbia👨🌾“我想骑车去菜园”→ UC Davis🎭“我想跳舞演戏交朋友”→ UCSD
留学这件事,从来就不是选一所“最强”的学校,而是选一个“最适合你”的地方。
不必“反向融入”,也不必“文化割裂”,只要你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节奏,那就是最好的留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