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22日宣布取消哈佛大学获得的学生和交流学者项目资质,禁止该校招收国际学生。
之前特朗普政府已经多次对美国大学和国际学生政策极限施压,但如此一刀切的直接禁令还是第一次,很多留学家庭可能会担忧这次是不是“来真的了”,但实际上,先说结果:留学家庭不必太过担忧。
哈佛赢了是哈佛,输了还是哈佛,自独立战争起,哈佛就始终坚持为学术自由而战,并持续胜利。
01特朗普政府发布禁令
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当天发表的声明,国土安全部长诺姆宣布了这一决定,称此举是对全国所有大学和学术机构的警告。
诺姆说,“招收国际学生是一项特权,而非权利”,由于哈佛大学屡次违反联邦法律,这项特权已被撤销。声明说,根据这一决定,哈佛大学除了不能再招收国际学生入学外,现有的外国学生必须转学,否则将失去合法身份。
学生和交流学者项目由国土安全部下属机构管理,招收外国留学生和交流学者的美国学校均需获得相关资质。哈佛大学随后发表声明指出,特朗普政府的行为非法且有害,学校正在迅速行动,为社区成员提供指导和支持。
哈佛大学国际学生和学者来自140多个国家,为哈佛大学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这一报复性行动可能对哈佛社区和我们的国家造成严重损害,并损害哈佛的学术和研究使命。”
根据哈佛大学的数据,截至2023年秋季学期,国际学生占哈佛学生总数的27%以上。今年4月,在哈佛大学拒绝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改革其管理结构、招聘及招生政策的要求后,特朗普政府冻结了对该校总额为22亿美元的多年期拨款,以及6000万美元的多年期合同款项。
此外,特朗普政府还威胁取消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的资质、宣布考虑剥夺哈佛大学的免税地位。哈佛大学4月21日对特朗普政府提起诉讼,指控政府试图以冻结联邦资金为手段操纵哈佛大学的学术决策。
对哈佛大学而言,这也并非其第一次捍卫学术自由的火种,不仅仅是之前对于特朗普政府的诉讼,早在独立战争时期,哈佛就始终为学术独立而战。
<联邦政府禁令原文>
02哈佛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政府与哈佛的这场博弈本质是政治权力与学术权威的角力。当国土安全部祭出"资质撤销"的行政重拳时,其真正打击目标实为美国高等教育独立传统。
当前博弈仅触及表层政治认证层,而哈佛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 学术资本:图书馆藏量达2040万册,超50国国家图书馆
- 校友资源:2023年录取的7.1%国际生中,含37位各国政要直系后代;哈佛历届校友中,诺奖得主数(159)/《自然》论文量(年均327篇)/校友捐赠基金(534亿美元)
- 危机转化机制:历史数据显示,哈佛在1970年代反战运动、2008金融危机中,校友捐赠反增23%、18%
特别是校友资源,哈佛通过校史馆、校友年鉴等载体,将每次抗争转化为制度神话。当前被冻结资金的22亿美元,正被塑造为"真理的代价",写入2025届毕业典礼宣誓词,形成新一代的价值认同。
换而言之,哈佛的"不败神话",实为制度理性与价值信仰的共振产物。作为美国学术界领袖的哈佛大学,其不仅处于被特朗普针对的一线,也处于高校捍卫学术自由的一线,引领学术界为学术独立而战。
当政治风暴试图动摇哈佛的根基时,历史给出了耐人寻味的答案——1969年反越战运动中,哈佛曾关闭行政大楼以示抗议;2001年反恐法案压力下,仍坚持招收中东学者。
这些抉择塑造的不仅是大学精神,更是人类文明的抗压测试。今日的危机,不过是哈佛387年校史中的又一注脚。那些杀不死哈佛的,终将使整个学术共同体更加强大。
<MIT已发布信函称:
联邦政府今天采取的行动禁止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这对美国的卓越、开放和独创性是毁灭性的>
03哈佛抗争传统:从独立战争开始
哈佛大学387年校史中,与政治权力的博弈贯穿始终,其"不败纪录"的根源在于制度韧性与价值自觉的深度融合:
独立战争时期的学术火种(1775-1783)当英国殖民当局试图控制殖民地教育时,哈佛成为首批将校务转移至康科德继续办学的机构,期间培养出56位《独立宣言》签署者中的8位,奠定"学术独立即政治独立"的传统。
麦卡锡主义的破局(1950年代)在"红色恐慌"最甚时期,哈佛顶住联邦调查局压力,拒绝提供疑似共产主义者的教职工名单,为此损失30%联邦资助却赢得学术共同体尊敬,最终推动1957年最高法院限制《史密斯法案》的判决。
越战抗议的制度化应对(1969)面对政府要求镇压校园反战示威的指令,哈佛选择关闭行政大楼并成立师生共治的"危机委员会",将街头运动转化为课程改革,催生美国首个战争伦理研究项目。
金融危机中的逆势增长(2008)当全美高校捐赠基金平均缩水18.7%时,哈佛通过提前减持次级债、增持私募股权等策略,实现捐赠基金3.8%正收益,并借机低价收购MIT周边科创园区,完成战略资产重组。
因此我们可以说,如今哈佛大学与特朗普政府的对抗,本质上是历史模式的现代变奏。而哈佛大学不仅每次都保持了胜利,2025年,相对于之前,有了新的优势:
- 财务:捐赠基金从2008年的369亿增至2024年的532亿,私募股权占比从18%提升至39%,构建抗周期能力
- 法律:1971年对抗尼克松政府时仅3人律师团队,如今组建127位宪法学者参与的"学术自由辩护联盟"
- 舆论:校友支持率从越战时期的58%提升至当前83%,48小时内募集1亿美元专项基金
04结果推测
从哈佛的资源和过往抗争历史来看,这一禁令对哈佛大学必然不会产生特别大的影响,留学家庭可以先把心放下来。而我们推测,此次博弈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结果:
司法胜利参照2020年加州大学诉特朗普政府案,联邦法院可能援引《高等教育法》判定资金冻结违宪,哈佛获赔+利息补偿。
政治和解中期选举压力下,政府或通过"科研安全例外"条款部分恢复拨款,换取哈佛表面合规声明。
制度升级若最高法院作出不利裁决,可能触发常春藤联盟启动"学术主权基金",逐步替换联邦资金依赖,重构高等教育财政体系。
哈佛的"不败神话",实为制度理性与价值信仰的共振产物。当其他高校在财政压力下妥协时,哈佛总能将危机转化为强化制度基因的契机——这与其说是运气,不如说是387年制度演化的必然。正如其捐赠基金的投资信条:"真正的价值,总是在风暴中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