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学历贬值现象愈发明显。从数据来看,202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222万人,到2038年将达1445万峰值 ,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而就业市场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却未同步增长。2023年,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总数突破100万,可研究生就业率(44.4%)甚至低于本科生(45.4%)和大专生(56.6%) ,这种倒挂现象揭示了 “学历通胀” 的现实,文凭因供给过剩,边际效益不断递减。
行业需求分化也加剧了学历贬值的感受。AI、大健康、金融科技等新兴领域关键岗位人才需求旺盛,传统白领岗位,如行政、基础销售,因技术替代和竞争饱和,薪资增长乏力。低端服务业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但岗位低薪化趋势显著。一边是高学历人才供过于求,一边是就业市场结构失衡,让很多同学觉得学历 “不值钱” 了。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如今形势,你还想继续深造吗?
01、深造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1、时间成本与职业发展延迟
深造需投入2 - 3年额外时间。这期间,同龄人已在职场积累经验、拓展人脉,而你才刚毕业重新适应职场。比如本科毕业直接工作的同学,几年后可能已晋升业务骨干,积累丰富项目经验与人脉。你若读研,毕业后需重新建立职场人脉,熟悉工作流程,追赶差距,职业发展进程相对滞后。
2、经济压力与生活负担加重
读研成本不低,学费、书本费、住宿费等是一笔开支。且研究生学习任务重,兼职机会少,经济来源受限。对家庭经济条件欠佳的同学,深造会加重家庭负担。毕业后因起步晚,薪资积累也会落后于早早工作的同龄人,经济压力在短期内较为明显。
3、深造成果不确定与就业风险
即便完成研究生学业,也未必能找到优于当下的工作。就业市场受经济形势、行业发展趋势左右。若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或读研期间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即便手握高学历,求职也可能碰壁。某些专业读研时热门,毕业时因行业变化,市场需求骤减,导致就业困难。
但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继续深造也有属于它的独特价值!
1、专业深耕与职业准入
继续深造能让你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本科知识广而不精,研究生阶段则可专注细分方向。计算机专业本科涉猎多种编程语言和软件开发基础,读研时就能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领域,参与科研项目,掌握行业尖端技术。
不少行业将高学历设为职业准入门槛。考公、国企和事业单位,多数岗位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且薪资等级常与学历挂钩。AI工程师、医药研发、金融科技等紧缺岗位,通常也需本科或硕士学历打底。想进入这些高附加值行业,深造往往是必经之路。
2、人脉拓展与隐形资本积累
研究生阶段能接触到来自不同背景的优秀人才,包括知名学者、教授,以及志同道合的同学。这些人脉资源在学术研究、职业发展中都可能成为宝贵助力。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中,与导师、同学建立的联系,可能为你带来实习机会、项目合作契机,积累起隐形的职业发展资本。即便成人本科等非全日制学历,也能用于考研、考资格证书,拓宽职业选择,背后依托的同样是学历带来的学习资源与人脉拓展可能。
3、抗风险能力与认知提升
经济下行时,高学历群体失业率通常更低。系统的高等教育训练,如逻辑思维、数据分析能力培养,使高学历者在技术迭代、行业变革中更具适应性。面对就业市场波动,研究生凭借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能更快学习新技能、适应新岗位要求,比低学历者更具竞争优势 。
02、如何抉择?
1、结合职业规划判断
若职业目标明确,且深造能助力达成,那就值得考虑。想成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或进入金融、人工智能等知识密集型行业核心岗位,硕士甚至博士学位往往是必备条件。若规划在现有岗位靠经验和技能积累晋升,且深造与工作关联不大,可能先专注工作更合适。例如基层公务员岗位,日常工作侧重实际操作与沟通能力,此时先积累工作经验对职业发展更有利。
2、考量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条件好,能轻松负担读研费用,且自身不太在意短期经济收入,经济因素影响相对小。若家庭经济压力大,或渴望尽快经济独立,可考虑在职深造,边工作边学习,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不耽误工作经验积累。
3、分析行业与岗位需求
不同行业、岗位对学历要求和职业发展路径不同。教育、科研领域,学历越高晋升空间越大;基层行政、技术操作岗位,工作经验和实操能力更关键。如重点中小学教师,研究生学历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上优势明显;而基层事业单位技术岗,技术过硬的低学历人员同样能发光发热 。
学弟学妹们,学历贬值是现实,但并非意味着深造无意义。深造与否,需综合职业规划、经济状况、行业岗位需求等因素权衡。无论选哪条路,坚定走下去,不断提升自己,都能收获精彩。若在抉择过程中有困惑,随时来找学长老师交流,我们陪你一起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