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话一听就知道一个博士生是个水货?

博士生,可能在大部分外行人眼里算得上是高精尖的人才。

但细究起来,能称得上高精尖的人才,哪怕在博士生这个群体里面也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博士生不过是读书稍微久一点的普通人罢了。

大部分的博士生比较用功,但也有一少部分人读博士其实是为了混日子,并没有多少真才实学。那么该如何评价一位博士生的学术水平呢?哪些话语会暴露出一名博士生其实就是个“水货”呢?

首先,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水平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哪怕是同一个领域同一个方向的科研人员,也很难在三言两语内判断同行的学术水平,妄想通过一两句话就判断一个人的学术水平本身就非常不靠谱,“水货”博士生这个说法小e认为更多是调侃而非事实。

然而,确实有时候一些言行会让人感觉某位博士“名不副实”,显得他很“水”。下面是小e和博士生朋友一起整理的一些典型的“听起来像水货”的言论,仅供参考:

“我的论文里面引用了非常多的中文文献”

做过科研的人都知道,目前较为前沿的科研论文基本都是用英语撰写并发表在英文期刊上的,大部分国内学者对于优秀的科研成果第一反应也是希望能够发表在顶尖的外文期刊上。中文期刊上的论文并不是说没有好论文,但其绝对数量较之英文期刊还是非常少的。所以如果你听到一个博士生这么说他的论文,那他的学术视野可能并不是那么宽阔,甚至略显狭隘。

“我目前的这个方向非常新颖,所以没有人懂”

目前学术界一些比较新颖的研究方向,基本上都是基于现行的科研成果上衍生出来的。如果博士生说做的方向懂的人少,那非常有可能;但如果说没什么人懂,那他要么是真的牛,且是一个能够自己开创全新领域的天才,要么就是单纯在吹牛。

“理论都不重要,实验结果好看就行了”

理论通常是经过几代科研人检验的公理,实验结果通常需要与理论相互解释、相辅相成,一味的强调实验结果的漂亮可能缺乏对背后原理的深度思考。

“写论文用chatgpt生成就行了,不用自己写”

AI工具迭代非常迅速,用AI工具生成的论文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分辨其真假。但论文的核心内容、创新性、对实验结果的思考过程,这些是科研工作者的强项,也是AI短时间内无法突破的壁垒。希望AI能够替代自己写论文,说明其研究本身价值也不高。

“我平时很少读文献,那么多怎么看的过来”

不读文献的科研工作者,其目光和视野很容易局限在自己熟知的一亩三分地,很难跳出自己的认知框架来做一些创新的研究,也很难突破自己的认知极限。不多读他人的研究成果,就如同一潭死水,只能固步自封。

“写代码太麻烦了,我都是复制别人的”

尽管很多人都是这么干的,但如果不自己去写代码,很难理解代码运行背后的逻辑,也就很难做出突破性的进展来。

“我发了好多会议论文,SCI期刊暂时还没有”

除了计算机相关的领域以外,大部分学科还是比较重期刊而轻视会议的,导师一般也会鼓励博士生把更深层次的学术成果发表在期刊上。如果一个博士生发的论文全部是会议论文而没有期刊论文,那说明他做的研究通常都比较肤浅,缺乏深入的系统性思考,CS相关的领域除外。

当然,以上这些话并不一定就真的代表这位博士生很水,但如果一位博士生表现出了对学术的轻蔑、缺乏对科研的尊重、表现出一味的无知狂傲,那大概率是水货无疑了。小e认识的优秀、自律的博士生,无一不是谦虚、谦卑,虚怀若谷,永远觉得自己就是普通人,视野越开阔的人,就越是清楚自己的无知和渺小。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内容了。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英国剑桥大学四年制全额奖学金博士PhD项目

下一篇

加拿大留学语言全攻略:考试选择与备考规划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