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在5月29日取得了重要的法律胜利。美国联邦法官艾莉森·伯罗斯延长了对特朗普政府试图禁止哈佛招收国际学生的禁令。这项裁决允许哈佛继续招收国际学生。这场法律胜利对于哈佛来说意义重大,尤其是在5月29日毕业典礼当天宣布。哈佛校长艾伦·加伯在典礼上强调了国际学生对大学社区的重要性,并获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哈佛毕业典礼上校长讲话
显然,国际学生政策确实是特朗普政府在其第二任期中施行的重要战略工具之一,特别是在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和中美关系方面。尽管这位老熟人在竞选期间曾多次说过“你从大学毕业,我认为你应该自动获得绿卡,作为你文凭的一部分。” 但他朝令夕改的作风已经在和中国的关税战中见识过一次。而最近的政策彻底搅动风云,对美国的学术界、科技创新和经济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因此收到各个精英大学的反对。
当然,能上藤校的中国学生并不算多。尤其是哈佛的中国本科生每届只有个位数,但更多留学生家庭在意的是整个留美风向的问题——美国高中、本科、研究生还能不能去了?
美国暂停安排新的F1学生签证面试
除了哈佛大学被狙击外,过去一周还有两个影响留学生家庭的新闻才真正让家长和学生们捏了一把冷汗——
首先,美国国务院已暂停安排新的F-1学生签证面试。2025年5月27日,所有美国驻外使领馆被指示停止为F类(学生)、M类(职业培训)和J类(交流访问)签证申请人安排新的面试预约,直至另行通知。此举是为了准备对这些签证申请人进行更严格的社交媒体审查——原话是说是否有讨论巴以问题或者反犹主义。
显然,这一举动并不针对中国学生,全球的大使馆都暂停了此类签证预约。而原先约好的面签照常进行。根据我们自己学生的面签情况,异常顺利。显然,同样早上睡醒的驻华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也同样很懵,在没有收到新的指令前,按照原标准推进已预约签证。
Me学员5月29日签证顺利通过
隔天,国务卿马可·鲁比奥(Marco Rubio)于2025年5月28日宣布,美国将“积极撤销”中国学生的签证,特别是那些与中国ZF有联系或在关键领域(我们猜测应该是人工智能、半导体、新材料)学习的学生。如果说,上一个举措不是针对中国学生,那么这一条是冲着中国学生来的。但之类举措并非第一次了。
以史为鉴:10043号总统令
在口罩期间,也提到了对留学生加强社媒审查这一件事,签证在线申请表DS160上因此新增一个栏目,需要大家填写社交媒体账号。根据过去几年的实际操作,似乎并没有进行审查得很严格。包括我们观察网上讯息,这一周去面试的学生,如果没填写,会被要求填写,填写后秒过。
而针对关键领域的卡脖子,就是著名的10043总统令了。也是川普在上一个任期2020年5月29颁布的。其正式名称是:“Suspension of Entry as Nonimmigrants of Certain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0043号总统令
10043号总统令的主要内容:
✅禁令对象
- 来自中国、在本科以上阶段学习的F-1或J-1签证申请人;
- 并且曾经就读或与中国军方有关大学(主要是七子计划学校)有关联者;
- 或在敏感领域(如航空航天、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制造等)研究。
🚫 禁令结果
- 被列入此类名单的中国学生和研究人员无法获得签证;
- 有些人在入境时被取消签证或被遣返;
- 该禁令不影响大多数普通本科生,但严重限制了高技术研究类申请者。
国防七子
10043号总统令100%严格吗?
于是从口罩期开始,国防七子学生基本就告别美国了。但这个条款是100%严格的么?其实不是的,国防七子的学生依旧可以通过转学来美国读本科。为什么呢?本科等教育并没有很强的科研属性。其次,还有少部分国防七子的学生,专业不涉及敏感学科,比如所读专业和商科/文科挂钩的,也有过签案例。但无论是我们自己的学生还是互联网上的案例,都是非常零星的。整体这个行政令下来,就有一个威慑作用,广大国防七子学子就不会进行美国申请了。
但人工智能是一个不可以去美国学的领域么?这一个界定非常模糊。事实上,去美国读书主流还是学STEM学科,而数据科学和计算机专业下逃不开人工智能的话题。根据过往,读计算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相关的学生,被拒签的极少(如果不是上述院校背景的话)。因此,我们认为,还得看具体应用场景以及院校。集中在应用层面的人工智能似乎一直没有被卡,美国课业设置也很灵活多变,商学院里也猛加人工智能课程来招生,也就是说,这块内容几乎成了赴美方向学生的必修课。
JHU商学院商业分析更名为商业分析与人工智能
其次,签证被check(行政检查)概率自2021年开始变高。简历和Study Plan对于硕博签证申请来说很重要,一般来说面试官在面谈时候会看一眼。如果面试官觉得你的专业或者背景敏感,他们会进一步核查你的背景经历,也就是行政检查状态。被check就是被拒签吗?不是的,很多被check的同学只需要耐心等待,很快就会过签,但也有一些被check的同学最后等来的还是被拒签,总结如下:
- 自费硕士过签证率极高,就算签证被Check后依旧能过签
- 博士如受过CSC资助也是高危人群,过签困难
- 敏感学科的硕和博一样危险,过签困难
(预科项目、语言项目、社区大学项目和低龄项目不在讨论范围内)
未来美签新政预测
因此,尽管新政策还没下来,但我们预估,未来美国签证的调整应该是:
1、 会复查之前的漏网之鱼——有国防七子历史的人,如果还在美国读书或OPT,有可能被revoke (撤销)visa。如果只是撤销了签证,学生应该按兵不动,读完书是没有问题的,只要I-20有效,留美身份也是合法的。因此,你可以看到斯坦福、宾夕法尼亚等美国名校,给留学生的信都是建议大家尽量减少出入境旅游——安心待在美国。
2、 未来敏感学科的科研型硕士、博士过签难。对于这一点,不同的学生反馈也不同,有的学生认为他的研究方向只有美国最先进,为了减少签证风险,他们打算本科就转学到美国,来了之后主打一个N年不回国,读完博士再说。但大部分同学可能要重新梳理学术规划,转申其他国家了。但不幸的是,国防七子在科研界是全球范围的被围剿,我们也了解到欧洲很多学府也不收国防七子的学生了。
3、 低龄教育,本科教育,非敏感专业的硕士不受影响,尽管很多人说,不要以为美国学府就这么需要中国人的学费,但你不可否认这是一笔不少的钱。当政策围剿到普通学子,学校又要提告了,法律上走一遭,行政令基本推行不下去。
留美家庭如何理解和应对政策呢?
首先要明白,川普主要是舆论战和心理战,很多政策都不会正式落地。就算政策落地,也会受到很多第三方的制约,极端政策更是不会落地。因此留学生和家长们,心态要好,减少内耗。因为内耗无用。
其次,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来说,应对策略不同:
25Fall:按照原定计划推动美国签证。极端、小概率事件发生了的时候,绝对不是针对你一个人,是一大波人。现在补申什么都没啥可能性了。还不如等石头落地后再说。
26Fall:申请季箭在弦上,做多国混合申请。放弃美国是不可能的,不要为了还没落地的恐怖疑云而拒绝美国教育。你只需要混合申请,然后看来年的风向再决定。本身以美国做规划的学生,去申请其他国家,问题不大。其他英港澳新池子里的学生则要提高学业水平,迎接更大的申请竞争。按照2020/2021年特殊时期的规律,反而是这种舆论背景下,美国申请有最多黑马跑出来,最终能去的都还是去了。主动放弃的,多出于家长压力,但风波过后,大部分学生会比较后悔没有选择美国教育。而对应的英国、香港申请则会变得更加更加更加难。你别管美国申请池子里的学生最后去哪儿,他们都会用英国、香港来垫一下了。但香港的问题是学校少,竞争已经卷到不行了。英国九月、十月开学,相对能缓冲下美国签证的不确定性。
27Fall/28Fall:按照美国申请来高标准要求自己,临近申请季的时候再审时度势选择国家。申请研究生的同学,肯定明白美国是要求最高的,按照这个标准准备,去不了美国,就去冲其他国家。而申请美本的学生,如果选择了AP课程,则要考5门以上+SAT或者ACT,才能有选择港新的余地。简而言之,就是不能局限在美国的test-optional里那么佛系了,而是通过狂考试来增加自己的选择多样性。
家长们的忧虑是:自上而下的围剿中国学生——我孩子的人身安全怎么办。其实要从这么多年的历史中发现,没有比疫情高峰期更差的时候,普通老百姓是正常生活的,家长不内耗,问题就少一半。而高校是史无前例地和学生们站在一起,所以如何选择,其实是家庭心态和认知的选择问题。一般我们建议,交给学生来选。
以宾大为例,高校始终跟学生站在一起
老师说
回看国际教育风波动荡的20-22年,是风浪越大,鱼越贵,大家受益越多,那么,历史是会重演么?
关税的事情都没有掰扯完。本周三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意外地裁定,特朗普无权对于所有国家随意征收关税。也就是他所谓的关税政策从法律角度是无效的。法院还强调,宪法赋予国会对贸易政策的专属权力,行政部门不能在没有明确授权的情况下自行其是。在裁决发布后,特朗普政府迅速向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提出上诉,并请求暂停执行初审法院的裁决。
上诉法院于5月29日批准了这一请求,暂时恢复了相关关税措施的执行。法院要求原告在6月5日前提交回应,政府则需在6月9日前提交答辩。也就是,关税这事儿还有得闹,那么作为一张牌,留学生的新闻和闹剧还有得吵。每天睡醒一个新闻是常态了。大家做好心理准备。
在真正“尘埃落定”之前,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当下的每一步走扎实。你自身条件越好,选择就越多,到了关键时刻,你有底气选择抛弃美国,而不是被美国抛弃。就像我们在哈佛读博的学生,在川普针对哈佛国际学生的时候,就可以云淡风轻的说:随时可以转去MIT和其他名校的实验室继续完成博士学业,所以,打铁还靠自身硬。
反之,如果今天因焦虑而选择“躺平”,等风浪过去,即使机会重现,你也可能再难站上原位。形势复杂,焦虑在所难免,但别在不确定中“自我消耗”。政策走向我们无法控制,但心态和节奏是我们自己的。稳住心态,夯实行动,才是真正的胜出之道。留学不是冲刺,而是耐力战,属于始终清醒、持续发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