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申请季,都会有一些让人遗憾的案例:学生明明是国际学校里的尖子生,A-Level或IB成绩优异,活动也不少,可到了真正申请时,却发现——牛剑嫌他缺乏专业深度,哈佛说他活动不够独特;英国G5不给面试,美国藤校推荐信不给力……辛辛苦苦好几年,最后“两头不靠”,失之交臂。
再一问,这些学生在英美同申时大多是从11年级甚至更晚才开始真正了解英美申请区别、着手准备。而此时,留给他们打造“差异化竞争力”的时间,早已所剩无几。
事实上,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英美同申”,从9年级就应该有意识地开始规划。别小看这一年,它既是你整个高中阶段的起点,也是奠定未来申请成败的“隐形拐点”——课程怎么选、活动怎么做、标化什么时候开始准备、学术兴趣如何塑造……每一步都直接影响未来三年是否能走得顺畅、有底气。
学术规划:兼顾深度与广度
无论是A-Level还是IB体系,想要实现英美双申请,“成绩好”远远不够,更关键的是课程组合是否有针对性,是否既符合英国的专业要求,又展现出美国大学希望看到的学术挑战与好奇心。
1. 英国看“深”:专业匹配度和硬核学术力
英国大学尤其是牛津、剑桥以及医学、法律、工程等专业,对学术方向的匹配度要求极高。这意味着:
-A-Level学生必须尽早明确专业方向,选修最具针对性的3门主修科目(如数学+物理+化学对应工程类,数学+经济+Further Maths对应经济/数学类);
-IB学生在HL课程选择上也要体现“专业导向”:例如意向读医学,就要选择HL生物+化学,并考虑做EE(拓展论文)或IA(课程研究)围绕相关主题。
英国招生官不看“你是不是多才多艺”,而更关心你是否是他们想要培养的某一专业方向的学术型人才。因此,早期选课一旦出错,可能直接导致某些专业无法申请,即便你有再好的GPA也无济于事。
🌟选课建议:
- 9年级起可以通过体验式课程、学科竞赛或阅读扩展来试探自己的专业兴趣
- 到10年级时,应尽量明确1-2个重点方向,为A-Level/IB选课提供方向指引
2. 美国看“广”:挑战性与多元背景同样重要
美国大学虽然也关注成绩,但同时也强调学生是否主动选择了“最具挑战性”的课程组合,是否展现出跨学科能力和学习热情。这就要求:
-A-Level学生在满足主专业要求之余,可考虑增加一门essay类课程(如英文文学、历史、经济等),或在校外参与科研、阅读计划,体现跨学科思维;
-IB学生课程结构天然带有“广度”:六大学科领域+核心课程(TOK、EE、CAS),但依然要注意HL课程不能选择过于“轻松”或组合单一,避免给招生官留下“规避挑战”的印象。
同时,美国大学非常看重学生的学习动机、批判性思维和学术探索精神,这一点往往体现在课程之外的研究项目、暑期课程、线上学术项目中。
🌟选课建议:
- 除了数学、科学等专业必修科目,可考虑搭配一门具有人文写作导向的课程(如英语文学、历史、经济、心理学等),帮助体现批判性思维与跨学科理解力,这在美本申请中尤其受欢迎
- 通过参加科研型项目、学术论文写作、跨学科讨论班(如哲学+数学、经济+社会学等)来补足美国大学所看重的“学术探索精神”
3. 长线成绩记录与稳定表现同等重要
很多学生到了11年级才开始“用力冲刺”,但英美高校越来越重视申请者的完整高中阶段表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Transcript”或“Predicted Grades”的整体可信度。尤其是对美国大学而言,申请中最重要就是GPA。如果GPA很低,即便有很高的标化成绩也无法获得大学的青睐。
在A-Level或IB课程正式开始前的IGCSE/MYP阶段,9-10年级的课程成绩(尤其是英语、数学、科学、人文学科)将成为预测成绩、推荐信撰写、申请夏校和早申材料的重要依据。
对于申请美国大学的学生而言,高中四年的成绩都非常重要,甚至有的情况下比预估分数还要重要。
如果9和10年级成绩波动过大,或者出现“成绩很高但选课过于保守”,都会在申请中被质疑学术潜力。
🌟选课建议:
- 从9年级起就应养成规范学习+持续输出的习惯,不以“课程轻松”放松自我
- 提前适应论文写作、Presentation和自主研究,尤其对于IB学生,要为TOK、EE等打下写作和思辨基础
为什么要从9年级开始规划?
很多家长和学生对9年级的印象是:刚升入高中,压力不大,课程也相对简单,是个“缓冲期”。但对于有意向走英美同申路线的学生来说,这一年其实是决定后续能否顺利推进申请节奏的起跑点,甚至可以说是隐性分水岭。
1. 选课方向从9年级开始埋下“命运伏笔”
英国大学的专业导向极强,A-Level选课是否契合申请专业,几乎决定你能不能投递申请。例如想申请剑桥工程,但9年级时因为不了解而放弃了物理,等到11年级再后悔已经来不及。
同时,IB体系内的HL课程选择也大多在10年级前后确定。如果9年级未能在学术基础、英语能力上打好底子,很可能错失申请最具竞争力的HL课程(如HL数学AA)。
再加上部分国际学校内部选课会有“先修要求”或“课程推荐等级”,也就是说,你在9年级能不能拿到高分,会直接影响你未来能否选修心仪课程。
并且,许多国际学校的课程难度陡增发生在10年级和11年级,如果没有在9年级打好底子(尤其是英语、数学、科学),后面很难跟上“高强度、高密度”的A-Level/IB课程节奏,导致申请关键阶段成绩不理想。
2. 活动积累是长期过程,不能临时“堆素材”
美国大学尤其重视课外活动的持续性和发展性。他们不希望看到一个“从11年级才突然开始参加一堆活动”的申请人,而更青睐那些从9年级就开始尝试探索、逐步聚焦、不断深入的学生。
例如,如果你想围绕“环境保护”做出个人特色,那么可以在9年级时从参加环保社团、社区志愿开始;10年级主导小型活动或参与校外夏校;11年级可发展为独立科研、实地调研或创办公益项目;到12年级申请时,已经形成了完整清晰的兴趣线。
这一系列的递进与成长,是临时“凑活动”绝对无法替代的。
3. 英语能力培养需要时间积累,不能速成
不论是英美申请,英语能力都是基本门槛。但不同于“刷题型”的语言测试,英美大学所要求的是思辨性写作、批判性阅读、口头表达与学术英语结合的综合能力,这绝非短时间突击可得。
从9年级开始锻炼英文表达,可以通过:
- 阅读原版书籍、学术文章
- 写时事评论、学术短文
- 参与辩论、演讲、模拟联合国等口头表达活动
尤其对于母语非英语的国际生来说,早起步才能建立信心和表达习惯,避免后期面试或文书写作时出现“语言不到位但时间来不及提升”的尴尬。
4. 留出“试错”和“转向”的余地
9年级是探索的关键窗口期,学生可以在这一年尝试不同学科、不同兴趣点、不同活动类型,从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
如果早点发现不合适,还能及时调整;但如果等到11年级才发现走错了方向,时间和机会都已经来不及弥补。
例如,或者原本设想只申请英国,但9年级接触了美式写作训练和夏校项目之后,发现对美国大学非常向往,也有时间从10年级起系统准备SAT和活动规划。
9年级起英美同申关键规划指南
英美同申绝非“临时补救”能够完成的任务,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期战役。尤其是在体系不同的背景下,从9年级开始逐项规划,才能实现“双线并行,目标明确”。
1. 学术:打好深度与广度兼备的学术基础
英国大学强调专业导向:希望看到学生在三门高度相关的A-Level课程或IB HL课程中有出色表现。
美国大学强调整体挑战性:不仅看选课难度,还要看课程组合是否能展现跨学科素养与批判性思维。
🌟9年级该做什么?
- 探索兴趣领域:尝试不同学科(如历史、心理学、计算机、生物等),找到可能想申请的专业方向
- 了解选课要求:比如申请牛津经济需有数学+经济,申请剑桥工程需有数学+物理,申请UCL医学需有生物+化学等
- 准备IGCSE或Pre-IB基础课:保持英语、数学、科学等核心学科成绩优异,为后续课程选择争取最大自由度
2. 课外活动:兼顾英式专业性与美式个性化
英国更重“专业延伸性”:如申请专业相关的学术竞赛、学科论文、夏校、实验室研究、读书笔记等,证明你对专业的兴趣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深入探索。
美国更看“多元+领导力”:如社团领导、项目创办、公益活动、艺术体育、媒体内容制作等,希望看到你如何影响他人、解决问题。
🌟9年级该做什么?
- 探索阶段:鼓励广泛参与校内外社团、活动、比赛,尝试多种可能性,找到适合自己性格和兴趣的方向
- 记录与反思:建议建立“活动记录本”或Notion文档,从第一天开始记录活动内容、角色、心得体会和影响力,为未来写文书提供素材
- 开始“学术延伸”项目:比如读原版学术书籍写笔记、参加论文写作工坊、报名简短线上大学课程、与教师共同进行小研究等
3. 语言表达与学术写作能力的初步训练
无论是英国的牛剑面试/PS,还是美国的文书/面试/推荐信,最终的表达载体都是语言。想从上千份背景类似的申请中脱颖而出,能否精准、有逻辑、有个性地表达自己,常常是决胜关键。
🌟9年级该做什么?
- 持续练习英文写作:不仅限于学校作文,可以主动写一些项目总结、议论文等,逐渐形成自己的叙事风格
- 训练口语表达:可通过演讲比赛、辩论社、读书会等锻炼英语逻辑输出,避免将来面试时语言卡顿、缺乏说服力
- 打通“学术英语”体系:比如使用正确的术语、引用方式、结构化表达,为IB的TOK/EE、A-Level essay打基础
想实现英美双申,并非意味着更卷、更累,而是意味着你需要更清晰的目标、更系统的路径——深度要足以打动牛剑招生官的专业眼光,广度也要能说服藤校审阅者你是一个全面发展、独具潜力的人。
如果你也希望从9年级起,为英美双申打造一份真正有竞争力的长线规划,欢迎留言或私信,尚学机构将为你量身定制一份“从现在开始”的学术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