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哥伦比亚等美国顶尖高校,拥有数百亿美元的捐赠基金,却在近期纷纷发债、贷款,甚至裁员。这一反常现象揭示了美国高等教育正面临一场深层次的财务危机。而这场动荡,不仅影响本土学生,也正在悄然改变国际学生的命运——它会是危机中的“上车机会”吗?
连哈佛也缺钱?顶尖名校打响自救战
近几个月,一些美国顶级高校的财务动作引发了广泛关注。哈佛大学,即便拥有全球最大规模、超过532亿美元的捐赠基金,仍在今年4月宣布发行7.5亿美元债券,以增强现金流;布朗大学刚完成44亿美元的募款,却紧接着申请了3亿美元贷款;哥伦比亚大学在失去4亿美元联邦拨款后,于5月宣布裁员约180人。这些举措打破了公众对“名校有钱无忧”的普遍认知。事实证明,即便是常春藤名校,也无法完全抵挡住联邦资金缩减、通胀高企和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重压。
捐赠基金为什么“救不了急”?
很多人疑惑:既然有这么多钱,为什么不直接从捐赠基金里动用一部分应急?
其实,大多数捐赠基金是“有条件”的。根据美国大学与学院商务官员协会(NACUBO)数据,平均71.1%的捐赠基金属于“限制性资金”,必须按照捐赠者的意愿使用,比如奖学金、特定研究或校园建设项目,不能随意挪用。此外,为了保障基金的长期可持续性,大多数大学每年只能提取4.5%到5%作为运营经费。这意味着,在突发财务压力下,学校更倾向于通过发债或贷款来获取短期资金,但这也会增加未来的偿债压力。
连锁反应:名校的“感冒”,普通高校的“重病”
精英大学的收缩只是表面现象,背后还隐藏着一场可能席卷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瀑布效应”。为了增加收入,不少顶尖大学可能扩大招生规模,从候补名单中录取更多学生。这一做法虽然能提高学费收入,却也可能“虹吸”原本打算申请普通私立大学、公立大学甚至社区学院的优秀生源。对那些本就依赖学费维持运转的中小型高校来说,这种生源流失可能构成生存威胁。更严重的是,在经济压力下,一些大学可能优先录取能支付全额学费的学生,收紧对低收入家庭的助学金发放,从而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对国际学生而言,是“上车”还是“下车”?
这场财务动荡对国际学生来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利好的一面在于,越来越多高校在财务吃紧的情况下,更倾向于录取无需奖学金、能支付全额学费的国际学生。由于国际生通常不享受联邦助学金,因此对学校而言是“高收益生源”。这意味着,一些原本竞争极为激烈的名校,如今可能释放出更多录取名额,尤其从候补名单中录取国际生的概率显著提升。
不利的方面是,奖学金机会明显收紧。在预算紧张的背景下,许多高校会优先保证本土低收入学生的助学金,对国际生的资助可能相应缩减。对于那些希望通过奖学金实现留学梦想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个不小的障碍。其次,由于人员裁减和开支缩减,一些学校的国际学生服务、职业辅导、语言支持等资源也可能缩水,可能影响国际生在学业和生活上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