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计算机就不愁找工作”这句话耳熟能详的当下,最新发布的一组数据却给了大家当头一棒。
据 CNBC 报道,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近期发布的毕业生就业数据揭示: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失业率竟超过艺术史的两倍!
具体来说,艺术史毕业生的失业率为 3%,而计算机工程专业为 7.5%,紧随其后的计算机科学也高达 6.1%,均高于 3.6% 的全国平均失业率。
这组来自 The College Fix 的数据迅速引发热议:曾被视为“高薪高需”的 STEM 专业,怎么就变成了“高失业率”的代名词?
一、STEM 专业为何集体“爆冷”?
不仅是计算机专业,包括物理(7.8%)、化学(6.1%)在内的多个 STEM 类学科,失业率都显著高于平均水平。
物理学以 7.8% 的失业率,成为最容易丢工作的第二名。不过,它的起薪却高达 7 万美元,仍是高收入领域的代表。
相比之下,信息系统管理专业的表现就显得“平衡”许多:起薪约 65,000 美元,失业率为 5.6%。虽然不算最高薪,但稳定性相对更强,是不少毕业生眼中的务实之选。
图源:CNBC
而人类学以 9.4% 的失业率高居榜首,依旧是“就业难户”的代表之一。
商业艺术和纯艺术的表现也不乐观,不仅失业率分别达到 7.2% 和 7%,起薪还偏低,分别为 48,000 美元和 42,500 美元。更关键的是,深造率也不高,意味着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晋升通道都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图源:Stacker
对比来看,社会学和公共政策虽然起薪同样偏低,但失业率控制在 5.5% 左右,至少还能保住饭碗,属于“低薪但稳定”的类型。
基础科学如物理、化学尽管失业率略高,但数据显示,超过 65% 的毕业生会选择继续深造。换句话说,这些专业对学历依赖度较高,本科毕业直接就业可能相对困难,但走学术或科研路线,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对此,密歇根大学弗林特分校的经济学家马克·佩里教授指出,计算机类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的竞争远比过去复杂。“雇主现在并不只看四年制文凭,他们还会选择有项目经验的自学者、两年制毕业生,甚至是拥有热门证书的技能型人才。”佩里分析说。
他认为,很多计算机毕业生尚未准备好面向职场所需的“硬技能组合”,如实战经验、编程语言熟练度、项目交付记录等,这也可能拖慢了他们进入职场的节奏。
图源:Pexels
田纳西大学马丁分校的讲师亚历克斯·比尼则认为:“公众对 STEM 专业的预期被过度神化了。”他指出,随着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数量激增,企业对于多元能力和过往履历的要求也同步提升。这让应届生尤其是在缺乏实习或项目背景的情况下,更容易遭遇“就业难”。
二、工程就业稳健,文科也在逆袭
不过,并非所有 STEM 专业都遭遇寒冬。佩里强调,除了工业工程(4.6%)稍高外,其他工程类专业的失业率普遍在 2.4% 以下,如土木、航空航天、机械、电气、化学等。
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起薪高,就业率稳定,就业不足率也很低,但不同领域之间的差距也很明显。
土木工程1% 的失业率配上中等偏上的薪资,是许多工科生眼中的“养老专业”。航空航天工程则显得门槛更高,尽管起薪可达 12.5 万美元,但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必须继续深造,可见这个方向更需要深厚的技术背景与专业积累。
与此同时,一些传统文科专业开始显露“灵活适应力”的优势。文科中一直被戏称为“冷门”的艺术史失业率反倒更低,而失业率最低的专业竟然是营养科学,仅为 0.4%,几乎达到全员就业。
乔治城大学教育与劳动力中心的首席经济学家妮可·史密斯教授指出,像艺术史这类文科生虽然没有明确的“对口岗位”,但他们的沟通力、批判性思维和跨领域适应能力,让他们能在市场、传播、教育、文化等多个行业中施展才华,反而增加了就业弹性。
图源:MSN
还有建筑服务专业,就是一匹不折不扣的“黑马”。这个听起来不够“高大上”的专业,不仅失业率极低,仅为 0.7%,而且起薪惊人,高达 10 万美元。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个专业的读研比例非常低,仅 12.7%。这意味着,在这个行业中,实际工作能力显然比学历更重要,动手能力强、技术过硬的人,反而更吃香。
再来看农业相关的两个方向——动物与植物科学、以及农学。两者在收入和失业率上的差异不大,但读研比例却透露出不同的走向。
动物与植物科学专业中,有高达 35.6% 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这说明它更偏向科研型人才培养。而农学则更偏实用,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毕业生会选择读研,更多人是直接就业,进入农业科技、政策咨询等一线岗位。
图源:Stacker
教育类专业则让人有点纠结。一方面,特殊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失业率极低,仅为 1%-1.3%,几乎不愁找工作;但另一方面,起薪仅为 4.9 万到 5.5 万美元之间,收入确实有限。
因此,不少学生选择通过读研来提升竞争力,这两个专业的研究生比例都超过了 64%,几乎成了标配。
图源:Stacker
而护理专业则提供了一个非常理想的职业模型。它的失业率仅为 1.4%,起薪高达 8.4 万美元,读研比例也不高不过分,是稳定性、收入与学业压力之间的“黄金中点”。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护理专业在美国高校里持续升温,不少跨专业转行者也将其视为职业发展新路径。
最后,地球科学专业也值得一提。它的起薪在 8.8 万美元左右,整体收入不俗,但却有近一半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这说明,虽然这个方向已经具备不错的就业基础,但高学历依然是打开更高级别岗位的“通行证”。
下面附上美国大学所有专业的失业率和职业初期收入情况表:
图源:CNBC
三、 未来什么专业才值得选?
专业的“好坏”并没有绝对标准!
我们从这些数据来看,不难发现一个趋势:并非所有高薪专业都需要读研,也不是所有“冷门专业”都前景暗淡。某些技能导向型领域,比如建筑服务和农学,实际经验胜过一纸文凭。而一些基础学科如地球科学、航空航天、动植物研究等,则更依赖学历加持,是一场长跑。
的确,热门领域背后往往伴随着更广阔的就业市场,但同样带来的还有更激烈的竞争、更高的失败率。即便是技术能力与学术背景都出色的申请者,也可能因为“内卷”严重而在申请或求职中屡屡碰壁。
图源:Futurism
此外,许多行业并不强制要求对口专业。越来越多的雇主,更看重的是你是否具备“可迁移”的核心能力,比如逻辑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换句话说,专业名称不等于能力标签。
用人单位关心的,往往不是你在哪个专业“读了四年”,而是你是否通过这段经历,真正建立了适应职场、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我们在选专业时,不必为了未来要进商界就非选市场营销,也不一定要为了考虑法学院就去读政治学或哲学。最重要的不是你读什么,而是你能在所读的过程中,发现什么、成长什么。
比起盲目锚定未来的职业目标,更值得思考的是:你擅长什么?你热爱什么?你愿意在哪个领域持续投入?
那些真正适合你的专业,未必出现在最热门排行榜上,但它可能更适合发挥你的优势,激发你的创造力,并成为你通向个人价值实现的起点。
选专业不再是简单的跟风,而更需要从个人能力、行业趋势、学习资源和长期职业路径综合考量!
所以,与其把选专业当成“下注热门”的投机游戏,不如当作一次认真审视自己的机会——看清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未来想成为怎样的人,这才是值得投资的人生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