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不只是中国的家长在紧张等待高考成绩,法国的高中生和家长也正经历类似的焦虑与期待。7月4日早上,法国教育部长Élisabeth Borne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正式公布了2025年法国高考(Baccalauréat)的整体通过率数据:85.75%,在补考前,较去年略有提升(2024年为85.5%)。
这一天,被法国媒体称为“人生转折的时刻”,也是70多万法国高中生等待命运揭晓的一天。
一、“法国高考成绩”是怎样出炉的?
2025年,共有724,633名考生注册参加法国高考(bac),包括三大类型:
普通类(général):387,244人
技术类(technologique):146,396人
职业类(professionnel):190,993人
和中国的“分数+志愿”模式不同,法国高考的结果是“及格制”。考试通过就是拿到“baccalauréat”文凭,是进入法国高等教育的“入场券”。
✅ 成绩分三类:
普通bac通过率:91.11%(几乎每10人中有9人通过)
技术类bac通过率:79.28%
职业类bac通过率:79.74%
这些数据只是“第一次考试”的成绩,还没算上即将开始的“补考(rattrapage)”阶段,补考后的通过率通常能再提升5%以上。
二、补考制度,彰显“第二次机会”的法国理念
7月8日到10日,将有58,229名未通过的学生参加补考,机会主要集中在两门自选科目。与中国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残酷不同,法国的bac制度强调“补救机会”,体现出法国教育理念中包容与多元的价值导向。
三、为什么通过率这么高?“控分”还是“宽进”?
许多国内读者看到90%以上的通过率时,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太水了?”
其实不然。通过率高,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持续改革后的评估体系:法国bac不再是“一锤定音”的终极考试,40%的成绩来自平时的“持续评估(contrôle continu)”,只有60%来源于最终考试。
课程体系更加均衡:普通类学生会选择两门“专业课程(spécialité)”进行深入学习,理论上更贴合学生兴趣和未来方向。
疫情后“人性化”的调整趋势:从2020年开始的疫情打破了bac的传统考试秩序。虽然2025年已经是后疫情阶段,但一系列“灵活化”改革已被保留,包括更大比例的平时成绩、更宽容的阅卷方式等。
四、吐槽不断:一场“物理考试”引发的风波
尽管整体通过率较高,但2025年高考仍引发不小争议。特别是物理-化学科目(physique-chimie)第一天的题目,引发了大批考生的不满,一份线上请愿书短时间内获得超过1万人签名。
考生吐槽的焦点是:
题目太偏重数学,远超日常训练内容
设计“套路不同”,导致准备方向错位
情绪崩溃,“平时物理满分,这次连题目都看不懂”
老师和专家的意见也不一致,一位退休老师承认“题目不够典型”,另一位现职老师则认为“并未超纲,只是需要真正掌握物理背后的数学逻辑”。
这场风波,凸显了法国社会对教育公平、考题设计透明度和标准化尺度的长期关注,也提醒我们——哪怕是法国这样讲“人文主义”的国家,关于“高考是否合理”的争议从未停止。
五、数据背后:bac已经不是决定命运的“唯一钥匙”
今天的法国社会,虽然bac依旧是“走入大学”的前提,但真正决定学生去向的,其实是Parcoursup系统(法国大学志愿分配系统)。
时间点对比:
6月2日起,学生已陆续收到大学的初步录取结果;
而bac成绩公布是7月4日;
Parcoursup主录取阶段会在7月10日关闭。
换句话说,bac现在更像是一场“资格性考试”,在很多人眼中,真正重要的是:我已经被什么大学/预科/高商录取了。
六、法国bac难吗?法国学生学习压力大吗?
从数据上看,法国高中生的考试压力要低于中国高考考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国学生就轻松。
你可以这样理解:
法国高中生的痛苦是一种“常年均压式”焦虑:平时要交论文、做项目、参加测验,还有随时影响bac的持续评估成绩;
中国高中生的痛苦更像“集中爆破式”:所有希望压在几天之内,全家集体冲刺。
此外,法国学生的文凭制度虽宽容,但高等教育的选拔也绝不轻松——尤其是申请prépa或工程师学校的学生,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中国的重点大学。
七、小知识:法国2025年最年轻的考生才8岁!
每年bac考试,都会有一些特殊考生吸引眼球:
2025年,最年轻考生只有8岁;
最年长考生为78岁;
法国海内外有108个国家的考生参与考试;
共有超3百万份试卷需要批改,由近7万名老师完成。
此外,68,990名残障考生获得了相应考试安排上的照顾,彰显出法国对教育公平的努力方向。
结语:中国高考与法国bac,两个社会的缩影
在同一时间段,中国公布高考分数,法国也迎来bac成绩揭晓。一边是分数至上、志愿绑定、极度集中式的选拔体系,一边是注重持续评价、强调第二次机会、更多留白与路径选择的体系。
无论哪种体系,都在尝试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求平衡。
但对于每一位年轻人和背后的家庭而言,这个年纪所经历的焦虑、期待和未知——大概是这个多变的时代全球唯一的共通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