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与宾大被众议院“传票”:老牌藤校的学费阴谋终于有人来查了?

上周,一纸来自美国国会的传票把两大老牌藤校拉到了聚光灯下。

“House subpoenas Brown, UPenn over alleged tuition price fixing.”

事情其实很简单:美国国会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怀疑布朗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涉嫌“操纵学费价格”,于是正式发出了传票,要求两校在7月底之前提交所有相关文件。

布朗与宾大被众议院“传票”:老牌藤校的学费阴谋,终于有人来查了?

联想到此前哈佛大学也收到过类似传票,调查范围也逐步扩大至常春藤联盟八校……一时间,“常春藤学费同盟”“高等教育价格联盟”的阴谋论又被推上了热搜。

而更有意思的是,这次点燃导火索的,竟然是一位布朗大学的本科生。这场从学生民间发起的“反高学费运动”,如今引来国会震怒、高校紧张,可谓剧情反转频出,现实版“校园反垄断”即将开演。

但比“名校操纵学费”更值得童鞋们关心的,其实是三件事:

一、学费涨到天上去,是怎么一步步成了“定价艺术”?

二、常春藤的“财政援助”,真的那么高尚吗?

三、这场对高校的反垄断调查,可能掀开怎样的更大风暴?

我们一一来说。

布朗与宾大被众议院“传票”:老牌藤校的学费阴谋,终于有人来查了?

首先,常春藤学校的学费到底有多贵?

以布朗大学为例,根据其2024–2025学年的官方数据,学杂费总计:$92,512/年(学费约7.5万美元,住宿、书本等约1.7万美元)

布朗与宾大被众议院“传票”:老牌藤校的学费阴谋,终于有人来查了?

高得离谱吗?当然。但它还不是最贵的。

2025年春季,美国有近30所大学的年度总学费首次突破9万美元,头部精英校正在你追我赶地朝“年花六位数”迈进。问题在于:为什么它们敢定这么贵?

这才是本轮国会调查的核心。调查方的怀疑,是这些顶尖高校并不是“各自为政”地涨价,而是彼此“默契协商”,用更学术的语言来说:横向价格操控(horizontal price fixing)。

布朗与宾大被众议院“传票”:老牌藤校的学费阴谋,终于有人来查了?

简单说,就是大家约好一起涨,不竞争学费,这样谁也不会被市场淘汰,还都能“涨得体面”。更可怕的是,除了统一涨价,它们还掌握着一种更隐秘的定价机制——“完美价格歧视”(perfect price discrimination)。

这也是这次众议院调查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它是指:学校根据每位学生的家庭收入、资产状况、地理区域、社会身份等变量,测算其“最大可承受价格”,再个性化定价。

布朗与宾大被众议院“传票”:老牌藤校的学费阴谋,终于有人来查了?

乍一听,是不是很“人性化”?让“富人多出钱、穷人有资助”。如果你从商业的角度看,这其实是一种极其先进的收入最大化策略,是“收入歧视”而非“收入正义”。

简而言之,学费这件事,在这些高校眼里,从来不是“成本+服务”,而是“定位+算计”。而这门玄学的代价,是每年数十万美国学生和国际生的负债人生。

布朗与宾大被众议院“传票”:老牌藤校的学费阴谋,终于有人来查了?

我们经常听到很多人说:“哈佛、耶鲁学费贵?不怕,有 need-blind 政策,有全额奖学金!”

这话对了一半,错了一半。

布朗与宾大被众议院“传票”:老牌藤校的学费阴谋,终于有人来查了?

确实,常春藤等顶尖高校普遍有较完善的助学金机制,甚至向部分低收入家庭提供全奖入学。但这背后并非出于道德机构,而是精算模型使然。

有一个著名的说法是:“你的助学金,可能只是因为学校发现你给不了更多的钱而已。”

这不是杠,而是现实。美国一批高校使用的是以“Institutional Methodology (IM)”为基础的财务评估系统,这种系统的本质就在于:对申请人家庭的“支付意愿+支付能力”建模,从而“量身定制”出一个你最不容易拒绝、但对他们又最划算的录取方案。

布朗与宾大被众议院“传票”:老牌藤校的学费阴谋,终于有人来查了?

比如说,你家庭资产在中等偏上,但又没富到足以“全款交费”,你可能会收到一份“略有助学金”的 offer——你会心动,却得贷款。

而对那些最富有的家庭,助学金从不存在;对最贫困的家庭,奖学金只是为了满足多元化招生的 KPI。

布朗与宾大被众议院“传票”:老牌藤校的学费阴谋,终于有人来查了?

这里还有另一个事实:截至2024年底,美国学生贷款总额达1.7万亿美元,平均每位借款人欠款近3.8万美元。这些债务背后,正是美国高等教育“高学费—高奖学金—高贷款”的三位一体系统。

所以,布朗大学那位学生 Alex Shieh 搞出 “Bloat@Brown” 项目,指控学校在行政人员冗余、财务不透明、奖学金误导方面存在系统性问题,并不是在阴谋论,而是在用数据打脸。

布朗与宾大被众议院“传票”:老牌藤校的学费阴谋,终于有人来查了?

他的调查数据显示:

每两位本科生就配备一位全职行政人员

行政支出年年涨,学术支出增长缓慢

教职员工平均收入与学费上涨不成正比

也难怪国会会把他请去听证会,还当作正式证据提交。

布朗与宾大被众议院“传票”:老牌藤校的学费阴谋,终于有人来查了?

如果你有印象,2018年到2021年,美国国会曾多次就“科技垄断”问题召集苹果、谷歌、亚马逊、Facebook高管听证,最终推动了包括欧盟数字服务法案(DSA)在内的一系列监管行动。

那么现在,是否轮到高校了?

看起来很有可能。因为这次的调查不仅是价格问题,而是一次系统性的挑战:

挑战“非营利高校”的财政合法性

常春藤高校普遍注册为“非营利组织”,享受大规模免税优惠,但它们的资产投资规模、地产扩张、收入分配结构早已超越多数企业。这些行为是否真正符合“非营利”的定义?正在成为法律攻防核心。

挑战“自主招生”政策的合理性

Need-blind、Holistic review、Legacy admission 等看似公平的制度背后,是否有隐藏的不正当利益操作?是否加剧了阶层固化?美国教育部、司法部都在关注。

挑战“大学定价自由”边界如果哈佛、耶鲁、布朗、宾大之间真存在某种形式的价格协商行为,那这很可能违反《谢尔曼反垄断法》(Sherman Antitrust Act)和《克莱顿法》(Clayton Act)。

布朗与宾大被众议院“传票”:老牌藤校的学费阴谋,终于有人来查了?

一旦坐实价格操控行为,后果可能包括:

学校被处以巨额罚款

被要求改革招生与奖学金制度

被迫披露更多财务与运营数据

更极端者,或将失去部分免税资格

对未来的申请者而言,这些变化可能意味着:奖学金政策不再“玄学”,录取规则不再“黑箱”,学费上涨被迫收敛,教育定价逐步透明。

听起来很遥远?其实已经开始了。

选择一所大学,也是在选择一种价格体系。藤校学费风暴背后,其实隐藏的是一个留学生更需要关注的问题:

“你申请的是一所学校,还是一个定价模型?”

不了解背后的规则,那就只能被动接受它们的计算。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不想“卷”考试?UCAS加分最高28+16!AI+ EPQ项目式学习逆袭!

下一篇

2026年香港留学中介收费全解析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