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牛津大学都会发布一份沉甸甸的本科招生数据报告,公开它如何在全球顶尖申请者中“择优录取”。
最新年度报告,不仅回顾了2020–2024这五年间的申请与录取数据,还首次系统呈现了社会弱势群体代表性、多元背景学生比例、国际申请动向等敏感指标。
报告有这么几个突出亮点:
- 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牛津国际申请第一大来源国;
- 弱势背景录取比例显著提升,“精英校门槛”不再只是少数群体的专属
- 而在专业维度上,计算机、经济、医学依旧是最“卷”的赛道,有些专业平均近20人抢1个名额。
这份报告不只是数字堆砌,它是牛津本科招生偏好变化的晴雨表,也是全球申请者战略部署的“雷达图”。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未来有志于申请牛津大学,或者想真正理解“世界名校如何选人”,这篇详解,值得一读到底。
01、总览:申请回暖,录取比例趋于稳定
2024年,牛津共收到23,061份本科申请,比2021年高峰略有回落;发放 offer 数3,793 个,最终录取3,245人,其中英国本地学生占比约80.5%。整体申请和录取人数已从疫情期的波动中逐步恢复至常态水平。
- offer率为16.4%,较去年同期offer率(16%)略微增加了0.4%。
- 女性录取比例为51.9%,与男性接近,继续保持性别平衡;
- 非欧盟国际生比例持续上升,占录取总人数的16.3%。
02、中国申请热度空前,录取人数稳居第一
在所有非英籍申请者中,中国大陆申请人继续高居榜首。
- 2022–2024三年间,共有6372名中国大陆学生申请牛津大学,牛津录取了来自中国大陆的566名学生,录取人数远超其他国家;录取率为8.89%,较上个周期(21-23年)的8.04%提升了0.85%。
- 中国香港地区申请1,257人,位居第5。
- 相比之下,美国录取学生约为366人,印度约为187人。
这也意味着,中国学生在国际申请者中的竞争力和准备度都处于领先地位,但随之而来的,是申请门槛与内卷的持续上升。
03、热门专业:竞争最激烈的前十名
报告显示,商科+STEM领域的申请最为火爆,其中最“卷”的前三名为:
排名 | 专业 | 平均申请人/学位 |
---|---|---|
1 | 经济与管理 | 19.1 |
2 | 计算机科学 | 17.2 |
3 | 数学与计算机 | 11.9 |
不过,事实上最难申专业变了,经济与管理以19.1的录取比例位居第一,上一年是计算机。
医学类和生物医学科学也进入榜单,继续保持稳定吸引力。反观一些人文学科,如古典学、神学等,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但也正因如此,这些领域反而给到了一部分“冷门突围”机会。
04、A-Level 成绩:牛津“硬门槛”依旧坚挺
虽然近年来大学都在提倡“全面素质评估”,但成绩依旧是门槛中的门槛。
- 54.1% 的申请者达到 A*AA 或以上;
- 但录取者中,高达 85.6% 达到 A*AA 或更高水平;
- 录取者中有45.5% 取得3A*或更高成绩!意味着,“三A保底”只是敲门砖,A*越多越有底气。
05、男女生比例:女生依然胜出
在 2024 年牛津大学英国申请者中,女性在录取学生里占比为 51.9% 。相较于 2023 年的 52.2% ,女性录取占比虽有小幅度下降,却依旧在录取学生中超过半数。
从专业的分布状况来看,女生多倾向于人文社科领域,男生则更多集中在理工科专业。不过,生物类专业却是女生更为青睐的选择,在该专业的新生当中,女生所占的比例相当高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06、公立录取比例略有下降
2024 年牛津大学从英国公立学校录取的学生比例为 66.2%。这比 2020 年下降了 2.4个百分点。
从 2020 年到 2024 年,英国私校录取的学生比例有所上升。
07、弱势背景学生比例上升,招生更具包容性
这份报告另一个重要看点,是牛津在“多元公平”上的努力开始见效:
- 来自公立学校的学生占比为66.2%,虽比2020年的68.6%略降,但仍远高于2010年代早期;
- 少数族裔(BME)学生比例从23.6%升至30.8%,其中亚裔比例为14.5%;
- 来自低高教参与区域(POLAR/ACORN)的学生占比约为14%,免费校餐(FSM)资格学生比例首次突破8.1%;
- 残障学生比例显著增长至19.0%。
种种数据反映出:牛津在扩大社会代表性方面确实有实际成果,不再只是“说说而已”。
问题来了:
好成绩≠好结果:为何那么多 A*AA 学生被拒?
很多申请者常常误以为,只要 A-Level 成绩够好,牛津录取就是板上钉钉。但这份报告中的一组数据给了我们一个清醒的提醒:
2024 年所有英国本地申请者中,超过一半(54.1%)达到 A*AA 或以上,但最终被录取的,仅占其中的 24.7%。
这意味着——即使你达到了牛津的标准线,依然有四分之三的概率被拒。
你会发现这些被拒的“高分选手”往往集中在以下几个特征上:
- 扎堆热门专业:例如经济与管理(19.1:1)、计算机科学(17.2:1)、医学(11.1:1)等,竞争异常激烈;
- 申请院系/学院策略不当:一些学院对特定专业录取门槛更高,选错了“入口”,再好的材料也难脱颖而出;
- 面试表现不佳:报告虽未详细披露面试评分,但提到面试仍是关键评估环节。即便分数再好,如果面试缺乏逻辑推理、学术热情或交流技巧,也会被淘汰;
- 个人陈述与推荐信质量不一:在“好成绩”扎堆的申请池中,文书的差异化变得尤为关键;
- 入学考试表现:如MAT、UCAT、LANT 等考试成为真正的“初筛”,不少 3A* 的申请者在笔试阶段就被刷掉了。
这也进一步验证了牛津一直强调的录取理念:“我们不是在选最完美的考试机器,而是在选最有潜力、最适合学术训练的人。”
所以,对准目标专业,合理选学院,提前准备笔试和面试,才是高分之外的关键分水岭。
这份牛津官方数据报告的最大意义,或许并不是让你知道申请成功的概率,而是帮你理解——什么样的人,才能在这个全球顶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3A* 只是“门票”,不是“保障”。
它可能让你有资格走进考场,却不能保证你有足够的思维深度、沟通技巧与问题意识,去打动面前的学术导师。
这背后映射的,是英国精英大学对“人才”的一种根本认知——他们要的是能与大师对话、能自主探索、能对世界提问的人,而不只是解题速度快的学生。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这是一道真正的文化与教育“翻译题”。我们习惯了考试定输赢,却很少有机会训练“逻辑表达”“批判思维”“观点建设”这些牛津眼中的“核心素养”。而当我们以“高分模板”冲刺世界名校时,很容易误判对方的“选拔语言”。
未来的名校申请,注定不是一场分数竞速,而是一场学习思维方式、跨越文化理解的修行。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有志于牛津,这份报告也许不会告诉你怎么被录取,但它一定在告诉你:努力不一定公平,但机会越来越可被创造。别只埋头刷题,你还得学会抬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