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QS排名发布后,一些英国大学在榜单里是非常吃香的,比如IC,连续两年世界第二,英国大学的头把交椅算是坐稳了。还有谢菲和诺丁汉,重磅回归QS前百,打破了QS50-100区间的申请格局。
也有些QS排名还不错的院校被留学生吐槽“水硕”,其中争议比较大的就是曼彻斯特大学。之前很多人吐槽UCL水,这两年说的比较少了,矛头又直指跟UCL很像的曼大。吐槽归吐槽,但申请量依然会大幅增加。
这是因为曼大的专业设置也非常丰富,这次Clearing补录,曼大放出的位置就不少。适合各种背景的留学生申请,本科Clearing阶段,A-level单科D也能拿到offer,硕士申请双非拿到offer的也不少。
其实就是把差异化申请也做到了极致,核心热门专业的难度真的非常大,但录取的下限也真的不算高。不管是985/211还是双非,曼大都有合适的门槛,难免会让人心里不平衡,吐槽水硕的也就多了。
不过曼大认可度还是在线的,回国就业在“王曼爱布”这一档里也相对更容易找到工作,还有所谓的“校友力量”,资源人脉都能有一定积累。而且录取越容易,在留学圈就越受欢迎,所以就算被很多人吐槽,曼大申请依然竞争激烈。
布里斯托大学也经常被吐槽,别看现在都说“王曼爱布”,那是QS排名的变化让留学生心态也变了。真拿布大非常受欢迎的商科和华威的商科比较一下,布大商科肯定是比不上华威的,布大的核心在工程这一领域。
但华威的QS排名一降再降,很多人对它已经失去信心了,为了追求排名,在专业性上妥协的大有人在,慢慢就让布大的商科变成申请热门了。好在布大的工程专业还是很能扛的,今年QS排名能提高也与布大理工科占优势有一定关系。
吐槽院校其实也是在吐槽QS排名,现在留学申请几乎把QS排名当成唯一择校标准。然而不少人觉得QS排名本身并不值得参考,对英国、澳洲等地院校太过追捧,其他地区的很多名校排名太靠后,在为英澳大学让路。
进而一些人会吐槽留学本身,现在选择留学的人多了,每年去美国、英国、澳洲这几个主流留学国家的学生在整个国际生群里中占比非常大,差异化在渐渐消除,未来在职场竞争,可能周围都有留学背景,成为一种大众化配置了。
很多人不得不仔细盘算一下留学的成本以及可能得到的回报,发现留学回报率也在下降。学历本身就在贬值,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一年或者两年的留学就能做出什么成就,最后发现留学回来优势似乎并不是很大。
留学回来并不是没有优势了,而是名校学生更占优势,所谓的留学红利也逐渐向他们集中。如果以QS排名来分,那就是QS前百甚至前50的院校,这也是大部分人申请只看前百的原因。水不水先放一边,回国能带来优势,那就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