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2026年)的小一派位竞争,其实从今年的数据和趋势中已经可以初见端倪。
虽然香港整体学龄人口呈结构性下降趋势,小一适龄人口预计将从2024年的49,600人逐步减少至2030年的34,100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派位压力会减轻,反而可能因结构性变化而更加激烈。
申请人数“井喷式”增长
根据统计,香港的出生率从2019年的5.8万人下降至2023年的3.2万人,表面上看似乎缓解了学位压力。
但实际上,另一股力量正在迅速推高申请人数——那就是“回流学童”和“港宝插班潮”。
数据显示,2023年在内地就读的港宝人数约为2.3万人,这部分孩子将在2026年满6岁,集中回港申请小一。
此外,2017至2018年出现的“二胎高峰”也将在2026年迎来入学潮,这些孩子届时已满8岁,可能也会加入派位大军。
综合估算,2026年小一申请人数将比2025年增加约15%。
以热门学校玛利曼小学为例,2023年收到约800份申请,而到2026年,这一数字可能突破1200份。
但学校的学位仅增加了约50个,中签率或将跌破2%,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名校筛选标准升级
2025年,已有家长感叹:
“孩子成绩好还不够,连周末去哪儿玩都要写进申请表!”
而到了2026年,名校的筛选标准将更加严苛,“隐性门槛”全面抬高。
在自行分配阶段,学校将重点审查孩子的“成长档案”,包括3至6岁期间的兴趣发展、社交能力和探索精神。
例如,孩子是否持续阅读某类书籍(如科学或文学)、是否参与过“非功利性”活动(如观察昆虫、社区调研)等,都会成为评估的重要依据。
在统一派位阶段,“家校契合度”的权重将从原来的20%提升至30%。
这意味着,家长需要证明家庭教育理念与学校高度一致。
例如,如果目标学校主打“环保教育”,家长需展示家庭在垃圾分类、环保活动等方面的实际参与。
此外,直资学校的“加试”也将成为常态。
培正、圣保罗等名校在2025年已悄然增加了“逻辑思维+英语口语”测试。
而到2026年,考试形式可能进一步升级为“情景题”,例如要求孩子用英文描述一幅图画,考察其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跨境家庭“优势不再”
过去,跨境家庭在申请香港学校时享有一定优势,但这一情况正在发生逆转。
2025年,跨境学童的录取率已降至12%,相比2023年的18%明显下降。
而到2026年,这一比例可能进一步下滑。
教育局已明确要求,在申请派位时需提交近一年在港居住证明,包括水电费单、租约等材料。
部分热门学校甚至要求父母至少一方在港有稳定工作,以确保学生能够长期稳定就读。
然而,学位资源有限,竞争只会更加激烈,跨境家庭面临的挑战也将更加严峻。
综合来看,2026年的小一派位将是一场“全方位比拼”。
申请人数的激增、名校筛选标准的升级、跨境政策的收紧。
这三大信号已经清晰表明:
想要进入心仪学校,必须早做规划、全面提升孩子的软硬实力。
对于家长而言,现在不是观望的时候,而是行动的关键期。
无论是准备成长档案、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还是规划家庭的教育路径,每一步都可能影响最终的派位结果。
2026年,拼的不只是运气,更是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