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万份申请!港大刚刚公布2025/26学年非本地生报读数据:
申请量同比暴涨25%,录取名额却只有1400-1500个,录取率低至6%。
政府规定的40%非本地生比例上限已被“踩满”,下学年还要再突破。
数字不会说谎——香港身份,早办理、早打算、早省心,已经不是口号,而是抢位赛里的生死时速。
申请量飙、名额紧
港大收生及国际生交流事务总监严志坚用三组冷冰冰的数字敲响了警钟:
总申请量冲破2.5万,刷新历史纪录;
最终录取人数仍维持在1400—1500之间,与去年持平;
换算下来,录取率仅有6%!
换句话说,每16名申请者里只能留下1人。
更紧迫的是,港大本学年的非本地生比例已经触到政府划定的40%天花板,校方直言“下学年势必超标”。
当政策红线、学位数量和宿舍床位同时告急,时间窗口正在急速收窄:
晚一年申请,不是分数更高,而是名额更少。
六四开即将变五五开
如果把2.5万份申请拆开来看,竞争版图也在剧烈重塑:
内地生申请量达到2.1万,比去年再增20%;
海外国际生更猛,申请量一口气上涨40%,从2800人跃升至4000人,已恢复到疫情前130%的水平。
严志坚明言,港大下一步要“更国际化”,目标是把目前“六比四”的内地生/海外生比例调成“五比五”。
这意味着,内地生的名额将被进一步稀释。
提前拿到香港身份,等于提前锁定“本地生通道”,避开与2万+内地申请者的正面厮杀;
同时,以本地生资格申请宿舍、奖学金、实习配额,才是真省心。
为了消化激增的学生,港大正三线作战:
在校园周边锁定整栋商厦改装宿舍,预计新增床位依旧僧多粥少;
受美国高校风波影响,仅哈佛相关查询就超过400宗,港大已发出数十份录取及聘书,20多名学生、多位美国博士级教师已确认“转战香港”;
防假学历方面,AI人脸识别、面试全程录像、院校黑白名单共享层层把关,今年再拦截“个位数”造假个案。
政策倾斜、资源倾斜、审查趋严——所有信号都指向一个结论:
身份越早落地,择校、择宿舍、择导师的主动权就越大;
观望越久,被动排队、被动调剂、被动被拒的概率就越高。
2.5万、6%、40%——三个数字已经把“香港身份早办理、早打算、早省心”写在了墙上。
如果你计划未来三到五年让孩子在港升学,现在就是身份规划的最佳时点;
错过这一波,下一次可能就是更高的门槛、更少的名额、更卷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