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学生容易不适应英国的大学?

“学制短、含金量高、风景美”——英国留学的光环让无数学生心动,但每年仍有一批留学生在课堂上“水土不服”,甚至被迫中断学业。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英国大学的“生存真相”:哪些学生最容易“掉队”?罗素集团大学的辍学率藏着什么秘密?如何避开这些“劝退”雷区?

什么样的学生容易不适应英国的大学?

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整体的变化不大,但如今的英国大学氛围相比较二十年前来说还是稍稍“温柔”了一点的。根据HESA的数据,在2001-2002学年入学的英国本土全日制大学生中,每7个人就有一个没拿到学位或转学到了别的教育机构;而在2019-2020学年入学的学生中,无法拿到学位或转学的比例下降为了每11人中1人。

不过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二十年前转专业的学生比例仅有1.2%,而如今转专业的比例达到了4.0%,是之前的三倍还要多。因此也提醒各位学生和家长,选错专业也要硬着头皮读下去的观念已经过时了,如果专业不适合自己,该换就及时换。

英国大学的“温柔陷阱”:学制短≠压力小 这份英国留学“适配指南”请收好

根据另一项由HEPI开展的调查显示,而当被问及为什么考虑退学时,学生们的回答中最普遍的因素是“精神/情绪健康影响”,几乎占据了三分之一,断层超过其他的因素。另外一些较为常见的原因还有经济问题、课程的内容和想象的不同、难以平衡学业和其他生活事业、选错了大学、当前水平的学习内容太难、家庭或个人问题、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想象的不同等。

英国大学的“温柔陷阱”:学制短≠压力小 这份英国留学“适配指南”请收好

而实际上,学生的精神、情绪健康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大学的课业压力导致的,那么英国大学的课程挑战性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学业工作量

英国大学的学制虽然短,但学业负荷可并没有减少,英国的大学生们经常不得不承担大量的学业工作量,并且这些工作量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尤其是长长的阅读清单,这很容易集中出现在论文季或是其他大型项目的尾声期间,因为所需的工作量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不明晰的。最终的目标很可能变成一堆不清不楚的要求,而不是可以测量和可以实现的目标。

竞争激烈

英国大学的竞争不光体现在申请时,即便入学后竞争也从未停止。学生们最先遇上的竞争可能是选课,确保自己能成功选到课是第一步,而选完课后保证自己能拿到一个好的成绩又是另一个阶段的竞争了,因为大多数英国大学会对课程进行比较考察,以此设定学生的成绩曲线。而每一门课程的成绩又决定了学生最终是能以一等学位还是其他的学位毕业。

大学利用这种竞争意识来激励学生更好地表现,以便提高大学的排名。这导致了一个独特的竞争环境,不同英国大学的激励形式不同,这可能会极大地影响学生,部分学生很可能由此而感到挫败感。

学术困难

英国的学生们会发现他们很难在课程中取得好成绩,想要拿到自己理想的学位比所需要准备的更具挑战性。一些学生甚至觉得自己可能无法通过考试,因此可能会考虑退学。不过,英国大学也有支持系统和辅导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此外,英国大学设计考试的基本理念是,在几乎任何情况下,学生只要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就能够通过考试。

哪些大学的学生容易“掉队”

考虑申请牛剑的学生都听说过牛剑有“劝退”机制,既如果在第一学年结束后,自己的学习进展无法跟上其他同学的话有可能被牛剑“踢掉”。那么实际的情况是如何呢?

根据目前最新的数据显示,实际上罗素集团大学中辍学率最低的大学反而是剑桥大学,99%的剑桥学生都能完成他们的学业并最终取得学位

剑桥大学每年招收大约4300名的新生,这也就意味着每年大约只有43名学生掉队。牛津大学也是类似的情况,98%的牛津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在罗素集团大学中仅次于剑桥大学和LSE,排名第三。

英国大学的“温柔陷阱”:学制短≠压力小 这份英国留学“适配指南”请收好

那么罗素集团大学中辍学率最高的大学是哪所呢?答案是伦敦玛丽女王大学(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QMUL),QMUL也是罗素集团大学中整体排名最低的大学,根据其辍学率计算,每年大约有300名学生放弃学业。但即便如此,QMUL的学生依旧有95%都能顺利取得学位,换句话说,隶属于罗素集团的24所大学互相之间的差距并不是特别大。

选择英国大学有哪些注意项?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果想要顺利适应英国的大学,那么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自主规划能力,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应对不同的学业内容。否则很有可能被大量的学业负担压垮,无法调整心理状态,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另外,对于大学阶段自己的任务目标是什么也要有个清楚的认知,如果认为上了大学就可以放松了,那实际的英国大学生活可能真的和你想象的“差距巨大”。

另一方面从择校角度出发,如果硬要归纳一个指标的话,根据大学的整体排名选校虽然不推荐,但不会错得太离谱。因为排名越是高的大学对于学生的要求相对来说也越严格,如果招生官感觉申请人实际入学后可能无法适应本校的学习氛围的话,自然是不会给出offer的。不过事先调查对应的大学在学术方面有什么样的支持会更好。

最后,心态上要接受“不完美”,及时止损。转专业不丢人,英国大学允许大一结束后换专业,甚至跨校转学(虽然难度大,但不是不可能);拒绝“内卷焦虑”:不是所有人都要拿一等学位,2:1学位足够申请大多数研究生和工作。

英国留学不是“镀金”的捷径,而是一场对自主能力、心理素质和规划能力的综合考验。与其盲目追逐名校光环,不如先问自己:“我能适应放养式学习吗?我真的喜欢这个专业吗?”

记住,能顺利毕业、收获成长的人,未必是最聪明的,但一定是“选对战场”的人。毕竟,留学的意义,不止于一张毕业证。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5香港中小学申请全攻略:港人子弟家庭如何精准择校?

下一篇

赴加读本科一年要花多少钱?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