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5%的学生顺利通过初中毕业考试(Diplôme national du brevet),近一半还获得“良好”或“优秀”评语。 听上去,法国中学教育一切安好。
但现实像一道冷水,泼在这份光鲜成绩单之上。
就在昨天,《费加罗报》公布了一项2024年秋季全国统一测评的官方数据:仅有46.6%的学生在语文方面达标,数学则更低,仅为45.7%。更令人震惊的是:有16.8%的学生朗读能力甚至低于小学毕业的预期水平。
这意味着,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连最基本的阅读和计算能力都没有达到,却已经被“顺利毕业”的数据送出了初中大门。考试通过,真的意味着能力具备了吗?
一、表面光鲜与真实能力的巨大落差
这项全国性测评是法国教育部于2024年9月首次实施的制度性改革,目标是在初三开学初就评估学生的基础能力,为学校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提供依据。137,000名学生参加了测试,测试内容涵盖语文和数学两个核心学科。
语文部分包括语法功能识别、时态与语式理解、从句分析等语言知识,以及一个“朗读流利度”测试——要求学生在一分钟内朗读一篇304词的文章。
数学部分考察的是“自动化能力”,即学生是否能迅速、正确地运用基础数学技能,无需复杂推理。测试覆盖四大板块:数与运算、几何、度量、数据与函数。
结果显示:
语文方面,仅46.6%的学生达标,12.8%被归入“严重困难”组;
数学方面,45.7%的学生达标,13.9%处于“严重困难”水平;
有16.8%的学生每分钟朗读不到119词——这是小学五年级(CM2)的最低预期值。
也就是说,大量学生表面上“考试及格”,但根本没有具备应有的语文与数学能力。
二、结构性分化:能力差距并非偶然
更深一层的数据揭示出法国教育中早已存在的结构性差异。这场测评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性别、学校体制、社会背景对学生能力的深远影响:
性别分化:女生在语文方面显著优于男生(54.7% vs 38.7%),但在数学中则略逊一筹(43.4% vs 47.9%);
校际分化:在教育优先区(REP+)的学生,仅21.5%语文达标,而私立合同学校的这一比例高达62.1%;
社会背景:社经地位最高的初中,72.3%的学生朗读超过150词/分钟;而最底层学校中,这一比例仅为44.4%。
其中最触目惊心的,是职业预科班(troisième "prépa-métiers")的学生表现:
他们的平均朗读速度仅为128词/分钟;
仅有6.7%的学生在数学上达标。
这些数据表明,虽然法国教育制度鼓励“共同进步”,但现实中,孩子们的学习成果早已在制度、资源和背景中分出了高下。
三、为何人人都“合格”?制度背后的选择性忽视
Brevet文凭看似严格,但事实上其通过率多年维持在85%左右。题目难度并不高,不设“断崖式”淘汰机制,更多是一种“社会性认证”。
然而,在这种宽松考试标准下,学校、家长和教育管理者很容易陷入“通过就代表教学有效”的幻觉中。
再加上法国教育体系极为尊重学校自主权,教学质量与资源在公立、私立、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全国统一的质量监控机制缺位,使得“合格文凭”掩盖了巨大差异。
结果就是:合格率高,能力却不高。
四、中国基础教育虽强,差距依然明显
看到法国的现状,中国家长或许会感到庆幸:“我们起码没这样。”
确实,中国的中学教育长期强调统一标准、基础训练、知识掌握,学生整体语数能力普遍较强。但这并不代表“没有问题”。
在一些教育强区,例如北京海淀,校际之间的差距仍然显著:
一类“顶级中学”不仅拥有优质师资、高度选拔的生源,还通过集团化管理兼并了许多薄弱学校,形成了“名校N个校区”的格局;
而很多“非重点校区”即使挂着名校名字,实际资源、成绩、声誉差距依然存在。
此外,即便在一个学校内部,“重点班”“直升班”与普通班之间的资源与关注度也可能差异明显。
虽然官方文件在不断强调“义务教育均衡化”“集团化改革”,但“家长口碑”与“真实学习效果”依然能感受到深刻的不均。
结语:考试能通过,不代表教育就成功了
法国这场测评提醒我们:考试合格与能力达标,不是一回事。教育最怕的,不是学生成绩不好,而是系统性掩盖问题、回避差距。
真正的公平教育,不仅仅是给每个孩子一张文凭,更是让每一个学生拥有真正掌握知识、理解世界的机会。
而无论是法国还是中国,制度、资源、评价机制的选择,才是决定“成绩背后有没有真实能力”的关键。
成绩,可以伪装;能力,藏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