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关于读研的焦虑里,有一种焦虑,我认为是最高级别的。它不是“文献读不完”,不是“软件学不会”,也不是“导师不回信”,而是当你夜深人静,面对着空白的Word文档时,脑子里反复回响的那句话——“我好像……没什么想法(idea)。”
导师在组会上问:“大家最近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你看着同门们侃侃而谈,自己只能把头埋得更低,假装在认真做笔记。那一刻,你开始怀疑自己的创造力,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研究。
我们从小听到的故事,总是充满了“灵光一闪”的浪漫主义色彩。牛顿被苹果砸中,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悟出了浮力定律。仿佛“idea”是一种天启,是天才的专属特权,随机降临,不可强求。
但今天,老师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负责任地告诉你们:对于我们绝大多数研究生而言,尤其是在社科领域,产生一个好的idea,过程往往既不浪漫,也不神秘。它更像农民种地,而不是诗人等风。
1.idea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2.idea究竟该从哪里找?
3.idea找到了该怎么办?
idea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在开始寻找之前,我们得先搞清楚要找的是什么。在学术研究里,一个好的idea,通常不是一个宽泛的“话题”(比如“我想研究共同富裕”),而是一个具体的、可被回答的“谜题”。
这个谜题,往往源于某种“张力”或“冲突”,俗称“需要被人怼”。
一种常见的张力,是理论与现实的冲突。比如,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人是理性的,会做出最优决策。但你在观察现实生活时发现,很多人在买保险、做投资时,行为看起来非常不理性。好了,这里的“冲突”就产生了,一个好的idea可能就是:“在XX情境下,是什么因素(比如认知偏差、信息茧房)导致了人们偏离了理性决策模型?”
另一种张力,来自于文献内部的矛盾。你发现,关于同一个问题,学者A用方法1得出了正向结论,而学者B用方法2却得出了负向结论。这时候,你的idea就可能藏在其中:“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结论的差异?是样本不同?是方法论的缺陷?还是忽略了某个调节变量?”
所以,别再空想一个惊天动地的大题目了。试着去找一个让你觉得“诶?这里有点奇怪”或者“这事儿说不通啊”的小切口。那个让你感到困惑、不解、矛盾的地方,就是好idea的萌芽之处。
idea究竟该从哪里找?
既然idea不是凭空想出来的,那它一定有其“孕育之地”。根据我的经验,主要有三个地方。
1.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地方,就是文献的“泥潭”里。
我知道,看文献很痛苦。但相信我,90%以上的好想法,都是在海量阅读后,从文献的字里行间“熬”出来的。这个过程一点也不潇洒,甚至非常枯燥。
你可能会花整整一周的时间,读了二十几篇论文,感觉脑子里一团浆糊,什么也没记住。别灰心,这是正常的过程。你正在做的,是把你自己的知识体系,浸泡在整个学术领域的“酱缸”里,让它充分发酵。
然后,可能在某个很普通的下午,你读到某篇论文的结论部分,作者写道:“本研究的不足在于……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那个瞬间,一道光可能会突然照进你的脑海。你发现,他提到的这个不足,你好像有数据可以解决;他说的这个“未来研究”,正好和你模糊的兴趣点对上了。
看,idea就这么来了。它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你前面那看似徒劳无功的阅读,为你“垫”出来的。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
2.第二个地方,在与人“聊天”的碰撞中
一个人闷头想,很容易钻牛角尖。很多时候,一个绝妙的想法,诞生于一次不经意的谈话。可以是在组会上,你分享了自己磕磕巴巴的初步想法,被师兄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被迫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结果柳暗花明。也可以是在跟你的同学、朋友解释“我最近在忙什么”时,为了让一个外行听懂,你必须用最简单的语言去概括你的研究核心。在这个“转述”和“简化”的过程中,你常常会自己理清了逻辑,发现了之前没意识到的问题或亮点。所以,不要害怕交流。多去听讲座,多在组会上发言,多和朋友聊天。让你的想法,在流动的空气中,接受碰撞和打磨。3.第三个地方,在观察世界的“窗边”
不要只埋头在故纸堆里。我们社科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它对现实的解释力。你要保留一份对真实世界的好奇心。
看看新闻,刷刷社交媒体,想想最近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比如,为什么某个地方的文旅突然就火了?为什么年轻人开始流行“反向消费”?这些现象背后,都有值得深挖的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动因。
把现实当作你的“田野”,把文献当作你的“武器”,用武器去解剖田野,idea自然就会浮现。
idea找到了该怎么办?
一个刚萌生的idea是极其脆弱的,像一颗火花,一阵风就可能吹灭。你必须立刻行动起来保护它。首先,马上把它记下来。无论多零散、多不成熟,用你的备忘录、笔记本,把它写下来。别相信你的记忆力。
然后,花一两个小时,做一次“快速排查”。上知网、谷歌学术,用你想到的关键词搜一搜。看看是不是已经有人做过一模一样的研究了。如果真的有,也别气馁,仔细看看他的研究有没有什么局限性,你能不能做得更深、换个角度、或者用更好的数据再做一遍。
最后,带着你这个“不太成熟”,但经过“快速排查”的想法,去找你的导师。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你可以这样说:“老师,我最近有个不太成熟的想法,……我简单查了一下,好像目前还没有人完全做过。想听听您的意见,看这个方向有没有可行性?”导师的经验和视野,能帮你判断这个idea的价值、难度和前景。他的反馈,将决定你这颗“火花”,能否最终燃烧成“熊熊大火”。
总结
总而言之一句话,在读研这件事上,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我们的idea,不是等来的,而是通过大量的、有时甚至是枯燥的阅读、思考和交流,“挣”来的。
所以,当你再感到“我没什么想法”时,请不要焦虑,更不要自我否定。那可能只说明,你“泡”在文献里的时间还不够长,和别人聊得还不够多,或者观察世界看得还不够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