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最近发布了一份报告,对各专业毕业生的失业率和起薪进行了分析。
一直被视作高薪保障的两个专业表现令人大跌眼镜:计算机科学(CS)本科毕业生失业率飙升至6.1%,位列全美第七,而计算机工程专业失业率更是高达7.5%,不仅高于大多数人预期,也明显高于全美平均水平。
美国失业率最高的本科专业
与此同时,Meta、英伟达为代表的科技巨头,掀起了一场顶级AI人才的抢人大战,震动全球;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5上半年人才供需洞察报告》显示,AI技术人才整体处于高度供不应求状态,AI技术岗50万以上的岗位占比和增速远超热门行业。
这一矛盾现象折射出计算机科学领域正在经历范式革命,对2026Fall美本申请者有什么影响?该如何选择?一起看看吧!
01、美本计算机科学(CS)领域有哪些专业?
通常,美国大学围绕 “理论基础 + 应用方向” 设置计算机领域相关专业,不同院校会根据自身资源细分出不同专业或方向(Concentration)。以下是美本 CS 领域常见的核心专业及方向,涵盖基础理论、技术应用、交叉学科等类别,其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各有侧重:
1.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 CS)
这是 CS 领域最基础、最核心的专业,也是多数院校的“根专业”。其课程覆盖计算机科学的底层逻辑,包括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编程语言理论、计算理论等,同时会涉及人工智能、数据库、软件工程等应用入门内容。
培养目标: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原理,具备跨领域技术迁移能力。
代表院校:几乎所有开设 CS 的院校均设此专业,如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CMU)等。
2.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 SE)
更聚焦“大规模软件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是CS 的应用型分支。课程除基础编程外,侧重软件开发流程(如敏捷开发、DevOps)、软件测试、项目管理、系统架构设计、代码质量控制等,强调工程实践和团队协作。
培养目标:能高效开发、维护工业级软件的工程师。开设特点:部分院校将其设为独立专业(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更多院校将其作为 CS 的一个 Concentration(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3.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近年最热门的方向之一,专注于让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体系。课程核心包括机器学习(监督 / 无监督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NLP)、计算机视觉(CV)、机器人学、强化学习等,同时需掌握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数学基础。
培养目标:研发具备感知、推理、决策能力的智能系统。
开设特点:顶尖院校多将其设为独立专业或核心方向,如斯坦福大学的 “Computer Science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卡内基梅隆大学的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独立于 CS 的专业)。
4.数据科学(Data Science)
交叉学科,融合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和领域知识(如商业、生物等),聚焦“从海量数据中提取价值”。课程包括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系统、统计建模、大数据处理工具(Hadoop/Spark)、数据可视化等。
培养目标:解决实际场景中的数据驱动问题(如商业分析、科学研究)。
开设特点:部分院校将其归为 CS 分支(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部分作为独立专业(如卡内基梅隆大学),也有院校归为信息学院或商学院交叉项目。
5.计算机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 CE)
交叉于CS 与电子工程(EE)之间,侧重“硬件与软件的结合”。核心课程包括数字电路、嵌入式系统、微处理器设计、操作系统底层开发、通信系统等,既需要编程能力,也需掌握硬件原理。
培养目标:设计和优化 “软硬协同” 的系统(如芯片、智能设备、通信模块)。
开设特点:多数院校将其设为独立专业(如麻省理工学院、佐治亚理工学院),与 CS 共享部分基础课程,但更侧重硬件方向。
6.网络安全(Cybersecurity)
聚焦 “保护计算机系统、网络和数据的安全性”,是近年需求激增的方向。课程包括密码学、网络攻击与防御、安全协议设计、数字取证、隐私保护技术、风险评估等。
培养目标:应对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威胁,构建安全系统。
开设特点:常作为 CS 的 Concentration(如斯坦福大学),部分院校设为独立专业(如纽约大学坦登工程学院)。
7.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CI)
交叉于CS、心理学和设计的方向,关注 “人与技术的交互体验”。核心课程包括用户研究、界面设计、可用性测试、交互原型开发、认知心理学基础等,需兼具编程能力和设计思维。
培养目标:设计易用、高效、符合用户需求的技术产品(如 APP、智能设备界面)。
开设特点:多作为 CS 或设计学院的交叉方向(如卡内基梅隆大学、华盛顿大学),部分院校设为独立专业。
8.理论计算机科学(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偏向 “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聚焦算法理论、计算复杂性、形式语言与自动机、密码学理论等,是 CS 的“学术性方向”。
培养目标:推动计算机科学的理论突破(如算法优化、可计算性研究)。
开设特点:多作为 CS 的 Concentration(如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适合计划读研或从事科研的学生。
9.交叉学科专业
除上述方向外,美本还常见CS 与其他领域的交叉专业,例如:
· 计算生物学(Computational Biology):用 CS 技术解决生物学问题(如基因序列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课程融合 CS 与分子生物学(代表院校: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 计算语言学(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结合 CS 与语言学,研究自然语言处理的底层逻辑(代表院校:宾夕法尼亚大学);
· 游戏开发(Game Development):融合 CS、设计与艺术,侧重游戏引擎开发、交互设计(代表院校:南加州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
02、如何选出自己的CS专业方向?
美本 CS 方向的专业选择本质是“基础能力”与“方向聚焦” 的平衡,建议从个人兴趣、行业现实、资源赋能等方面考量。
1.看准“自身需求”
专业方向的长期竞争力,本质是“个人优势与方向需求”的匹配适应:
第一,你的 “兴趣锚点” 在哪里?
如果沉迷 “解决具体问题”:比如 “如何让 APP 更稳定”“如何防止用户数据被盗”,软件工程、网络安全、数据科学更适合 —— 这些方向以 “落地应用” 为核心,能快速看到成果。
如果痴迷 “技术原理”:比如 “算法如何更高效”“机器如何学会推理”,理论计算机科学、AI(偏基础研究)更适合 —— 需要耐受长期抽象思考。
如果喜欢 “跨领域融合”:比如 “AI 如何辅助治病”“数据如何指导商业决策”,计算生物学、数据科学(结合商科)、人机交互(HCI)更适合 —— 需主动补充领域知识(如辅修生物、商科)。
!警惕 “伪兴趣”!
避免因 “AI 热门”“数据科学薪资高” 而跟风,可通过选修入门课(如 CS50、机器学习导论)、参与项目(如 Kaggle 竞赛、校园实验室助理)验证兴趣。例如,斯坦福大学调查显示,约 30% 的学生在接触 AI 进阶课程(如深度学习理论)后,因对数学强度不适应而转向其他方向。
第二,你的 “能力长板” 是什么?
数学强(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优先考虑 AI(机器学习 / 深度学习)、数据科学 —— 这些方向的核心算法(如神经网络反向传播、贝叶斯模型)依赖数学推导能力。
逻辑清晰、耐心细致:软件工程、网络安全更适配 —— 前者需要长期维护代码质量,后者需要反复排查漏洞(如渗透测试)。
擅长 “跨界沟通”:人机交互(HCI)、数据科学(偏业务分析)更适合 ——HCI 需要理解用户心理(与设计师协作),数据科学常需向非技术人员解释结论(如给 CEO 做数据汇报)。
2.看懂 “行业信号”
行业需求决定短期的就业难易,技术迭代速度决定长期发展空间,因此需关注就业市场的关键指标:
第一,就业市场的 “供需差”
高需求、中竞争:网络安全(Cybersecurity)——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LS)数据,2022-2032 年信息安全分析师岗位将增长 35%(远高于平均的 5%),但目前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仅能满足约 60% 需求,尤其缺 “懂云安全、物联网安全” 的人才。
高需求、高竞争:AI(尤其是机器学习工程师)——LinkedIn 2023 年报告显示,AI 相关岗位投递量同比增长 42%,但顶级岗位(如大模型算法工程师)对学历(硕士 / 博士)和科研经历要求极高,本科毕业生更易进入 “应用层”(如 AI 产品落地、模型调优)。
稳定需求、低波动: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 —— 几乎所有科技公司都需要 “能写出稳定代码” 的工程师,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据 Glassdoor 数据,2023 年科技行业裁员潮中,软件工程师岗位留存率高于 AI 研究员)。
第二、技术迭代的 “生命周期”
处于上升期:生成式 AI(提示工程、多模态模型)、边缘计算(与物联网结合)、量子计算(入门级应用)—— 适合对技术敏感、愿意持续学习的学生,需关注课程是否覆盖最新工具(如 LangChain、量子编程框架 Qiskit)。
成熟期但刚需:云计算(AWS/Azure 开发)、移动开发(iOS/Android)—— 岗位稳定,但需通过 “垂直领域深耕”(如云原生架构、跨平台开发)提升竞争力。
3.看清“院校资源”
同一专业方向,不同院校的实力和资源可能天差地别,选择时需精准匹配院校优势,查清楚院校的 “王牌领域”,比如:
卡内基梅隆大学(CMU)的 AI、机器人学全球顶尖,其机器人学院(Robotics Institute)有大量与 NASA、特斯拉的合作项目,选 AI / 机器人方向优先考虑;
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计算机工程(CE)侧重芯片设计,与英特尔、AMD 有深度合作,适合想做硬件相关的学生;
华盛顿大学的人机交互(HCI)与微软紧密联动,课程案例多来自真实产品(如 Xbox 界面优化),适合对交互设计感兴趣的学生。
这些信息从哪里来?可以查看院校 CS 官网的 “Research Areas”,看教授的研究方向(如斯坦福 CS 官网会列出每个教授的实验室和项目),优先选择有 3 位以上教授深耕你目标方向的院校。
关注 “实践资源” 的匹配度
若想就业:优先选靠近科技产业集群的学校(如硅谷的斯坦福、圣何塞州立大学,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这些学校的校企合作项目(如 Google STEP、亚马逊实习生计划)更多,本地企业招聘会密集;
若想科研:选择有国家级实验室的院校(如 MIT 的 CSAIL、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AMP Lab),这些实验室有充足经费支持本科生参与论文项目。
如果对上述因素摸排之后,仍然无法确定方向,可采用 “弹性选择” 策略:
先选 “基础盘”,再通过选修课聚焦:
本科前 2 年选核心 CS 专业(Computer Science),打好算法、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等基础 —— 这些是所有细分方向的 “通用语言”;
利用选修课 “试错”:
比如选一门 AI 导论(体验机器学习)、一门软件工程实践(参与团队开发)、一门网络安全(模拟攻防),通过作业和项目判断兴趣点。
用 “辅修 / 双专业” 弥补方向局限:
若选了 AI 方向但担心数学不够:辅修应用数学或统计学;
若选了软件工程但想进金融科技领域:辅修金融或经济学(如康奈尔大学 CS + 金融双专业,课程覆盖高频交易系统开发);
若对交叉领域感兴趣:例如 CS + 生物学(适合计算生物学方向)、CS + 设计(适合 HCI 方向),顶尖院校多提供此类组合项目。
另一种选择策略是:长期规划反推专业方向
如果目标是 “快速就业”:优先选软件工程、网络安全、云计算这些 “技能门槛清晰” 的方向,课程中多修实践类学分(如 Capstone 项目、企业合作课程);
如果目标是 “读研 / 读博”:侧重理论计算机科学、AI 基础研究(如强化学习理论),尽早进实验室跟着教授做项目(大二开始套磁教授效果最佳);
如果目标是 “进入特定行业”:例如想进医疗科技公司,选数据科学(侧重生物信息);想进自动驾驶领域,选 AI(计算机视觉)+ 计算机工程(嵌入式系统)。
未来的编程语言叫 Human。
正如英伟达 CEO 黄仁勋所言:「未来的编程语言叫 Human。」在这个 AI 与人类协作共生的时代,选择 CS 专业意味着选择与技术浪潮共舞。
CS 专业早已不是「金饭碗」的代名词,而是一场关于技术判断力与终身学习力的考验。加之,本科阶段的方向选择不是 “终身绑定”,通过选修课、实习、科研,完全可以在高年级甚至研究生阶段切换赛道。因此,无论是深耕 AI 算法、守护网络安全,还是探索量子计算的边界,关键在于找到技术与产业的交汇点,用「计算机思维」重塑行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