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美国、英国、还是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推荐信都是法学院申请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今天我们就聊聊,高质量的推荐信应该是什么样的。
1. 谁写的推荐信最有价值?
找个牛逼的人写推荐信,是很多套磁同学的终极梦想。
但问题在于,写信的人牛逼==你牛逼,如果你没有真才实学,给你写信的人再厉害也白搭。
那么寻找什么样的推荐人才能帮到你的申请呢?
猫学长的公式就是:熟悉+匹配>熟悉+不匹配>不熟悉+匹配>不熟悉+不匹配
寻找推荐人,最重要的标准是推荐人对你的了解程度,其次才是推荐人的职位、身份是否与你申请的项目相匹配。
如果推荐人的职位并不是非常高,但是与你有非常密切的共事经历(例如是你论文的导师,或者实习的带教律师),那么这样的推荐者就可以在推荐信中展现很多关于你的细节。这些细节能够最真实地展现你的优点,并打动招生官。
相反,如果你找的推荐人职位非常高,但其实对你非常不熟悉(例如是你在律所实习的时候三个月见不到一面的合伙人),即便他/她愿意为你提供推荐信,这样的推荐信恐怕也没有什么价值。
以学长的身边人举例,学长的一位朋友曾经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和院长有过几句寒暄,之后申请时就问院长要了推荐信。但由于院长对这位朋友的了解仅限于那次寒暄,所以最终的推荐信也只有寥寥数行。可以想象,每天要阅读“浩如烟海”的申请材料的招生官,在这样“粗糙”的推荐信上绝不会停留太长时间。
2. 我到底需要几封推荐信?
就法学院申请而言,一般来说2封推荐信是必要的,其中至少应该有一封来自于学术推荐人。
一些美国法学院可能会接受3封、甚至4封推荐信,但这并不意味着推荐信越多越好。
实际上,在JD和LLM项目的申请中,时常会出现推荐信数量尚未达到要求、甚至还未递交推荐信,offer就已经发出的情况。这说明,推荐信在整个申请过程中起到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
(举个例子:港大JD说是不考虑没有推荐信的申请者,但实际操作中并不尽然-官网截的)
所以,质量比数量重要。1到2封有份量的推荐信,已经能够充分说明你的竞争力。如果你还想增加推荐信,你需要考虑增加的推荐信能否从新的视角展现你的优势;否则堆叠内容类似的推荐信并不会提高你的录取几率,只会增加招生官的负担。
3. 我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推荐信?
一个原则:尽早开始。
为了获取一封高质量的推荐信,你必须提前与推荐人进行沟通,并且预留足够的推荐信写作时间。
而不管是你的大学老师,还是你的实习老板,他们的日程表都很满,推荐信的沟通和写作时间可能会超过一个月。如果你的目标推荐人拒绝或者没有时间为你提供推荐信,你也需要充足的时间去寻找下一个合适的推荐人。
因此,考虑到9月开始很多学校都会开放申请,学长强烈建议同学们在暑假前就完成推荐信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