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美国高校专业的增设与取消,往往是学校内部自主决策的范畴,政府通常只通过预算拨款或施加舆论压力间接影响。
然而,从2025年开始,这一传统格局正被彻底颠覆。一系列由州政府主导的新法案,直接将“冷门专业”推向了被“删除”的边缘。
俄亥俄州的“SB1法案”
俄亥俄州率先出台的参议院法案第1号(SB1),明确规定:任何连续三年内平均每年毕业生少于5人的本科专业,必须被取消。尽管院校有向高教署申请豁免的权利,但即使获得批准,也需接受州政府设定的“有条件延续”要求,这意味着这些专业将长期处于“被监管”状态。
在这项法案生效之前,托莱多大学已经积极响应,宣布终止多个本科项目,其中包括:
非洲研究
亚洲研究
中东研究
宗教研究
女性与性别研究
西班牙语
哲学
数据分析
这些被裁撤的专业,无一例外都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人文社科领域,它们往往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或服务于特定文化背景的研究需求。
印第安纳州的“HB1001法案”
紧随其后,印第安纳州通过的HB1001号法案,则为不同学历层级设定了更为具体的最低毕业生人数门槛:
副学士项目:10人
本科项目:15人
硕士项目:7人
博士与教育专家项目:3人
根据印第安纳州高教委员会的数据,受此法案影响,该州各高校已计划主动撤销或合并超过400个专业,这几乎占到其专业总数的近五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被“砍掉”的专业中,除了语言和性别研究等通常被视为“冷门”的学科外,还包括数学、经济学以及中小学师范教育等传统基础学科。这表明,此次“清理行动”的范围远超预期,触及了更多核心学术领域。
犹他州的“HB265法案”与战略再投资
犹他州则采取了更为激进的财政手段。其通过的HB265法案,首先削减了高校10%的教学拨款(总计6000万美元)。随后,该法案允许高校根据“战略再投资”规则,通过优先扶持特定领域来重新争取这部分资金。被优先扶持的领域包括:
工程
生物科技
人工智能(AI)
护理
公民参与教育
与此同时,一些专业如现代舞、中东研究、市场营销等则面临被削减或取消的命运。这种做法明确地将教育资源导向那些被认为能够直接服务于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或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专业。
理念冲突:教育价值的多元解读
这股立法风潮的背后,是立法者、学者与高校之间对“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育”的深层分歧。
“拔苗助长”的担忧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高级项目官员马克·克里利(Mark Criley)将这些法案比作“有人走进花园,不分青红皂白地拔掉所有长得矮的植物”。他强调,某些“低产出”专业,即便毕业生人数较少,却承担着通识教育、跨学科研究等重要功能。
这些基础学科是构建完整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的缺失可能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和思维模式的局限性。
田纳西大学高等教育教授罗伯特·凯尔琴(Robert Kelchen)也指出,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忽视了高校内部的复杂运行逻辑。他认为,“课程是否爆满”往往比“毕业人数多少”更能体现专业的真实价值。
例如,一个主修人数不多的项目,可能承担了大量通识课程的教学任务,或者吸引了众多辅修学生,对整体教学生态依然能产生积极的贡献。
现代语言协会(MLA)执行主任保拉·克雷布斯(Paula Krebs)更是直言:“我们正在逼迫学生接受的是一种缩水版的高等教育。”在她看来,过分强调短期就业导向,将不可避免地牺牲人文素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这些正是高等教育应赋予学生的宝贵财富。
财政效率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交织
尽管一些法律条文表面上聚焦于财政效率,但其背后却难掩政治与意识形态因素的介入。
俄亥俄州的SB1法案,除了规定专业取消门槛外,还要求高校公开所有课程大纲,并禁止设立多元、公平与包容办公室(DEI Office)。这一规定被不少学者视为“向校园文化战迈进的又一步”。负责提交SB1的俄亥俄州参议员杰瑞·西里诺(Jerry Cirino)公开表示,该法案的目的之一就是绕开教职工工会与高校共治机制,加快改革进程。
他以商学院的“供需逻辑”为例,认为高校自身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这充分揭示了此次“清理行动”中,政治影响力对教育自主权的干预。
州高等教育执行官协会(SHEEO)副主席汤姆·哈尼施(Tom Harnisch)则指出,这些法案也受到就业导向压力的驱动:“多个州希望把有限的资源优先投向能够对接本地劳动力市场的专业。”这在经济下行和就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成为了立法者推动改革的重要考量。
对留学生的影响:重塑留学路径
虽然目前尚无迹象显示这类立法直接针对国际生群体,但其对留学生的间接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并可能在未来几年进一步加深。
可选专业范围的缩窄
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可选专业的大幅减少。语言、文化研究、哲学、性别研究等传统留学热门专业,以及部分基础学科如数学和经济学,正面临大规模裁撤。对于那些热爱人文社科、希望进行跨文化交流或基础理论研究的留学生而言,他们的选择空间将被严重压缩。未来,这些专业的申请难度可能不降反升,甚至彻底消失。
课程稳定性的下降
即使某些专业目前尚未被取消,但由于招生人数的不稳定或被列入“观察名单”,其课程稳定性也可能下降。这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课程设置调整、师资力量削减,甚至中途被告知专业即将取消的风险。这种不确定性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未来规划。
职业导向性日益增强
政策鼓励的导向性越来越明确:工程、人工智能、护理、生物科技等“高就业匹配度”专业正成为香饽饽。这意味着,未来的留学申请竞争将更加集中于这些 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相关领域。对于那些希望通过留学获得高薪就业机会的留学生来说,选择这些专业无疑是更为稳妥的路径。
移民路径可能受影响
专业设置的变动,也可能间接影响到留学生的毕业实习(OPT)机会以及未来的移民路径。例如,某些专业被撤销后,相关的实习机会可能减少,或者不再符合特定的移民职业分类(如 STEM 专业可以获得更长的 OPT 时间),从而对留学生毕业后的留美发展造成影响。
高校“自我清理”的趋势蔓延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高校在尚未被强制的情况下,已经开始加快内部“自我清理”步伐。例如,印第安纳州多所高校在未被强制的情况下,主动砍掉近五分之一的专业项目。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压力与“自下而上”的院校适应,共同推动了这场学科调整。预计这种趋势将在未来几年向更多州蔓延,导致更多冷门专业面临生存挑战。
留学规划的新考量:在变局中育先机
回顾这轮由立法推动的“学科瘦身”,其背后既有财政紧缩与劳动力需求的现实考量,也掺杂着政治倾向与高校治理方式的调整。对于计划赴美留学的学生与家庭来说,这无疑提出了新的考量:
超越排名,关注政策环境
未来在选择留学目标时,不再仅仅关注大学排名与学科热度。更重要的是,需要深入观察所在州的教育政策环境,了解该州对高等教育的战略规划,以及对不同学科的支持态度。选择那些政策稳定、对所选专业支持力度较大的州和学校,将能有效降低未来专业“被删除”的风险。
提升专业多元适应性
对于那些热门专业的留学生来说,也要注意提升自身的专业多元适应性。例如,STEM 专业的学生可以考虑跨学科辅修人文学科,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而人文学科的学生,则可以尝试选修数据分析、编程等课程,为未来的就业增加筹码。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未来,具备多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将使学生更具竞争力。
审慎评估“冷门”与“热门”
需要重新审视“冷门”与“热门”的定义。某些被认为“冷门”的基础学科,可能在未来随着科技发展和交叉学科的兴起,焕发新的生命力。而当前被视为“热门”的专业,也可能因市场饱和或技术迭代而失去优势。因此,深入了解专业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做出理性选择,至关重要。
积极寻求校方支持与咨询
在申请过程中,学生和家长应积极与目标院校的招生办公室、院系导师进行沟通,详细了解专业的稳定性和未来发展前景。也可以咨询留学顾问,获取最新的政策解读和专业建议。
某种程度上,这轮变革也是美国高教体系内部“供需矛盾”的又一次重塑:一边是效率与就业的现实压力,一边是人文、探索与学术多样性的价值坚持。每一个选择赴美留学的学子,都可能身处这场变革之中。适应变化、未雨绸缪,将是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