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凭的光环正在中国就业市场消退。国际教育体系与中国本土职场需求间的结构性错位日益凸显,就业能力已非普适标准,而是高度依赖本地语境。悉尼大学商学院开展了一项多国研究,揭示了留学生在求职前需要提升的六大关键认知,重塑职场能力,以便更好跨越“学校-社会”的鸿沟。这些建议实际上对所有大学生都有参考意义。
曾几何时,拥有一纸西方学位几乎可以为亚洲学生打开通往多种职业机会的大门。但如今,情况已大不如前。
这种转变在中国留学生的就业困境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他们近期在国内求职时面临的诸多挑战,正是国际教育体系与中国本土就业现实之间日益突显的结构性错位的一个缩影。
这一现象也应促使西方高校乃至更广泛的教育机构进行深刻反思。如今,就业能力不再是一种普适的、可自由迁移的成果,而是一个高度依赖具体语境、带有强烈本地特征的现实问题。
我们近期开展的一项跨境研究,基于中国和澳大利亚的数据,揭示了重塑中国毕业生就业格局的六大关键认知——这些力量正对全球高校以往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通用模式提出挑战。
六大关键认知
01
第一,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游戏规则已然改变。经济增长放缓和失业率上升使求职竞争愈发激烈。同时,留学的光环正在逐渐褪色。如今,招聘者更看重的是本地工作经验、契合中国文化背景的职业素养,以及能够体现求职者已准备好融入中国职场规范的相关资历。相比之下,那些缺乏国内实习或人脉网络的海外留学经历,其含金量已大不如前。
02
第二,招聘流程正变得愈加自动化和不透明。在科技、金融等行业,人工智能主导的招聘系统已变得相当普遍。这类系统倾向于青睐格式标准、技能规范、符合算法偏好的简历。而海外往往更重视叙事式简历或多样化面试风格,这就导致一些具备国际背景的求职者,可能在简历尚未进入人力视野之前,就已被系统自动筛除。
图片来源|iStock
03
第三,海外毕业生不熟悉国内招聘软件、社交媒体,也未在读书期间建立求职的人脉圈层,这也是海外毕业生求职的不利方面。
04
第四,中国传统的职业发展路径正在逐渐枯竭。曾经热衷于招收海归的跨国公司和国有企业,如今大幅缩减了招聘规模。根据中国政府的数据,近十年来,外资企业的就业岗位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国企的就业人数也显著下降。而私营企业并未填补这一缺口。因此,学生们正面临一个本地化程度更高、竞争更为激烈的就业市场,可供依赖的全球化发展路径也变得越来越有限。
05
第五,求职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激烈。国内受教育的同龄人进入职场时,简历上有针对性的实习经历,融入了校友网络,并且深谙本土招聘周期。对于海归来说,尤其是那些没有中国本土经验或非精英院校背景的人,就业市场可能显得排外且难以进入。
06
第六,尽管沟通、团队合作和适应能力等软技能在各国普遍受到重视,但就业能力本身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概念。不同国家的企业看重的能力也各有侧重。例如,中国企业重视系统性思维、社会适应性和跨学科知识——这些技能深深植根于本土职业规范和期望之中。就像麦当劳等全球品牌会调整菜单以适应地区口味一样,国际毕业生必须将自己的技能本地化,以满足多元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图片来源|IDP Education
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西方大学不能再仅依靠声望来吸引中国学生。它们必须提供基于具体地域的就业准备,同时也要考虑全球招聘惯例。
职业服务必须专业化且了解本地情况。通用的就业能力并不够。大学应根据学生可能的去向及其求职时间表提供量身定制的支持,如具有文化差异的指导以及来自所在国校友的辅导。
同时,人工智能素养也必须成为基础能力。大学需要让学生做好应对算法招聘的准备,从撰写机器可识别的简历到在自动化面试中脱颖而出。
真正的全球课程必须反映多种工作方式和知识体系,接纳所谓的“多元世界”视角。这意味着要根据对“优秀”、“专业”和“成功”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偏差,重新审视职业指导、教学和招生中的固有假设。
最后,行业合作必须与时俱进。雇主需要的不仅仅是软技能。他们需要具备双重能力的毕业生,例如兼具商业和数据分析能力,或金融和人工智能能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部门与行业合作伙伴共同设计课程,融入体验式学习,并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带入课堂。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需要认识到,中国留学生面临的就业挑战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反映了全球化教育模式与日益增长的国家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越来越广泛的脱节。教育机构必须从知识提供者转变为生态系统导航者。它们必须不仅为学生提供文凭,更要提供具体技能和社会适应力,以帮助他们在这个就业日益本地化、数字化且竞争激烈的世界中取得成功。
那些能顺应时代潮流的教育机构,才能在亚洲瞬息万变的教育格局中保持其影响力和声誉。更重要的是,它们将助力重新定义这个就业能力远非普适的时代下的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