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学里的“幽灵学生”:学籍在学生不在

九月的校园,总是热闹的。地铁口背着双肩包的新生,校园餐厅的长队,注册大厅里摞得高高的资料夹。

但如果你在教学楼口观察几个星期,就会发现一个反差巨大的场景:课程名单上明明有五十个名字,课堂里却只有二十多人。

法国人对这种学生有个形象的称呼——étudiants fantômes,直译就是“幽灵学生”。他们注册、缴费、拿到在读身份,却几乎不来上课,也不参加考试。从中国大学来的留学生第一次听说这个现象时,往往满脸疑惑:“既然不打算学习,为什么还要注册?”


一个幽灵学生的一天

我认识的一个学生K(化名)是南法一所大学的注册学生。她的学生卡、课表、邮箱一应俱全,但开学以来,她一次课也没去过。每天早上,她换上印有超市标志的马甲,骑着旧自行车去市中心的大型超市上班。上午负责整理货架、补货,下午到收银台帮忙结账。傍晚下班回家,稍作休息后,她还会去一家餐馆做晚班服务员。

她说自己注册的唯一目的,是续居留。“如果我不注册,居留卡就没了,房子、医保、交通卡都要重新办。170欧的学费,还不到我两天的收入。”至于学业?“等经济缓过来再说吧。”


什么是“幽灵学生”?

在法国公立大学体系中,幽灵学生是指那些完成注册、缴费,拥有学籍,却几乎不出现在课堂和考试中的学生。他们既不退学,也不请假,大学的管理系统也不会主动将他们“清退”,于是,他们的名字会一直留在学生名单上。

一些课程看上去满员,实际空座不少。对老师来说,教室里那一排排空位,是再熟悉不过的风景。


为什么会有幽灵学生?

1. 签证与居留的“保命符”

对非欧盟留学生来说,学生身份往往是留在法国最稳妥的途径。一旦失去学籍,居留卡可能无法续签,连找房、办理医保都要重新来过。因此,即使已经开始工作,很多人仍会花几百欧注册一个学位“保底”。

2. 学费低到“不上课也不心疼”

法国公立大学的学费几乎可以用“象征性”形容:

本科:一年170欧元

硕士:一年243欧元

博士:一年380欧元即使非欧盟学生在2019年之后学费有所提高,也不过几千欧元。而且一些大学仍然坚持减免注册费政策。

在如此低成本的情况下,注册只是形式,至于学不学,可以另作打算。

3. 福利账户不能丢

学生身份意味着一整套福利:医保报销、交通卡折扣、住房补贴(APL)、CROUS低价食堂、博物馆半价票……有些人算过账:一年下来,这些福利的价值远远超过学费。

4. 个人处境的无奈

有人全职工作,白天没时间上课;有人因健康问题或家庭变故无法继续学业;还有人临时决定换方向,但新项目未开始,只能先挂名过渡。

5. 制度宽松

法国大学的考勤管理极其宽松,大型讲座一般不点名,部分专业甚至连研讨课也不强制出勤。只要注册了,哪怕整年不露面,学籍依旧有效。


真实数据:现象并非孤例

2024年,法国教育媒体L'Économiste援引高校内部数据称:

在某些文科、法学等开放注册方向,“幽灵学生”比例可高达40%–50%,不少人甚至未参加任何考试。

同年,Worldcrunch报道了佩皮尼昂大学的一次考试情况:

社会学考试发出161份试卷,其中84份是空白签名卷

法学考试约有60份空白卷;

一门社会经济课的小班,空白卷比例也很高。一位学生坦言:“我们就是来签个到,然后马上离开。”

这类数据在全国范围并非特例。多所大学的教师私下表示,他们的课堂实际出勤率常年只有注册人数的一半左右。


制度细节:为何法国高校对出勤几乎“放任”?

1. 法律框架

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法》(2013‑660号)明确大学的使命包括“促进学生成功”和“保障社会公平”,但没有统一规定必须强制考勤。

大型讲座(cours magistraux)通常不点名,小班研讨课(TD)和实验课(TP)在理工科、医学等专业才普遍要求出勤。

2. 实际操作

文科本科阶段普遍没有签到机制,缺课不会导致学籍取消。

对非欧盟留学生,移民局在续签时可能要求学校提供assiduité(勤勉度)证明,包括考试成绩、签到记录、出勤证明。一旦“零记录”,续签风险极高。


争议:宽容还是浪费?

批评方

公共教育资源被浪费,政府为每个学生投入预算,但许多人并未真正学习。

热门课程可能因为名额被幽灵学生占据,导致真正想学的人进不来。

辩护方

大学应包容不同的人生节奏,有的人确实因健康、家庭、经济等原因暂时无法学习。

高校的开放注册是法国教育公平的一部分,不应因个案而收紧。

对于国际学生,这种“挂名不学”的模式在签证收紧的背景下已变得危险:移民局对出勤记录的审核越来越严格,幽灵学生很可能被拒续签。


中法对比:不同制度下的生存空间

中国大学:普遍有严格的考勤与绩点要求,缺课多会影响成绩甚至无法毕业。奖学金、评优也与出勤挂钩。长期“隐身”会带来直接学业风险。

法国大学:在许多专业,出勤与学籍几乎无关,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不参加考试,最坏的结果是挂科,但不影响你下学年重新注册同一课程。

这种制度差异,决定了幽灵学生在法国能长期存在,而在中国则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制度变化与趋势

近几年,一些大学开始收紧管理:

签到与线上打卡:用校园卡或App记录出勤,计入学籍档案。

连续性评估:平时作业、小测比例提高,减少期末“突击”通过的机会。

配合签证监管:部分高校主动向移民局提供国际学生的出勤记录。

这些措施并非为了“赶走”幽灵学生,而是为了让“在读”更接近“在学”。


最后

法国大学的宽松管理,既体现了教育的开放性,也暴露了效率与资源分配的矛盾。“幽灵学生”是公共教育精神的体现,还是制度漏洞?在国际化与公共资源紧张的背景下,法国如何在开放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或许,这将是未来几年法国高教绕不开的话题。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专业没定、活动很杂是美本申请的劣势吗?

下一篇

申请系统大盘点-英港澳大学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