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西储录取的背后是一段对“我想要什么”的重新认识

‍“你有在脱产准备申美高吗?” 访校面试时,这个问题像颗突然滚到脚边的石子,让我愣了一下。“是的。”我如实告诉招生官。面试结束,我一直在担心是否我的回答会引起学校的负面印象。坦白说,我确实在脱产备考,但这背后的故事,远比 “脱产” 两个字复杂得多。

去年九月初,我才正式踏上申请美高的路。在此之前,我是强基计划特招班里的理科生,每天的生活被公式和习题填满。父母看着我埋在试卷里的样子,总觉得这样的成长太 “死板”—— 就像给树苗捆上了固定器,只能朝着一个方向生长。最先提出出国想法的是妈妈,她说想让我看看更广阔的天地,试试在不同的土壤里扎根。

决定来得仓促,留给我的准备时间满打满算只有三四个月。那时,我每天泡在一对一的托福和 SSAT 课堂里。好在鲁卡的老师们帮我省下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他们帮我在密密麻麻的学校名单里为我标出值得深入了解的选项,然后一起打磨文书、模拟面试问题。

起初选校时,我有两条明确的标准:要有击剑和足球项目,学术课程得足够丰富。那时 Loomis 是我的梦校,它的工程实验室让我着迷,企业家培养计划更是戳中了我对实践的向往。出做准备的我,托福拿到了 102 分,SSAT 也达到了 90% 的 percentile,这让我对冲刺梦校多了几分底气。

真正让我改变想法的,是访校之旅。我走访了所有申请清单上的学校,当站在西储中学的校园里时,一种说不出的舒适感包裹了我。这种感觉不在官网的介绍里,也不在招生简章的字里行间,而是走在教学楼里时,路过操场时,走进食堂时的每一分温暖。我特意去看了宿舍,整洁的房间和公共休息区的布置,都透着 “生活” 该有的温度。

3 月 10 日放榜日过后,直到 3 月底拿到西储的 offer转正,我的选校标准悄然发生了变化。曾经排在首位的课程和项目,渐渐让位于 “吃住是否舒心”。这个转变在很多人看来或许有点离谱,但对我来说再现实不过 —— 寄宿学校大多地处郊区,生活的幸福感直接决定了能否安心学习。初中就开始寄宿的我太清楚了,一间温暖的宿舍、一顿合胃口的饭菜,远比听起来光鲜的项目更能支撑起日复一日的成长。

我的寄宿经历其实是申请时的一大优势。初中三年住校,我不仅学会了自己打理生活,还在宿舍里担任过楼层长,组织过读书会和趣味运动会。这些看似琐碎的经历,让我懂得如何在集体中协调关系,也锻炼了处理问题的能力。

回望这段申请路,我常常想起两次美国之行的对比。疫情前第一次去加州,印象模糊得像隔着毛玻璃,只记得基础设施不如国内,连网络都时断时续。但这次访校,我看到了更细致的真实:比如之前听说过洛杉矶的暴乱,实际去了才知道,只要避开几个特定区域,城市的运转平和有序。这让我明白,认识任何事物都不能以点概面,国家、学校、人都是如此。就像选校时,最初可能因为一个亮眼的项目把某所学校奉为目标,但真正走进它,才发现决定是否合适的,是更宏观的整体感受。

现在再想起面试时那个关于 “脱产” 的问题,我已经不那么在意答案是否完美了。无论脱产与否,这段备考时光只是人生里的一小段旅程。它不能掩盖我的优势 —— 我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在寄宿生活中学会的独立;也不能弥补我的不足 —— 比如准备时间仓促带来的些许遗憾。但这些都是真实的我。

选择去美国读高中,不是因为国内教育不好,公平的升学体系下,刷题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只是我更渴望一片能让优势充分生长的土壤。我的目标很明确,大学想去美西,想去北加州,想去斯坦福。早早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只是想为未来的扎根打下更深的根基。

这段申请经历像一场快速成长的蜕变,

让我从最初的懵懂急切,变得更加理性从容。

无论最终走向哪里,这段为梦想全力以赴的时光,

都已成为我最宝贵的财富。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3篇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028届录取学生的文书范例分享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