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重复率太高怎么办?

我想,没有什么,比在提交论文终稿前,点开查重报告的那一刻,更让人感到紧张和刺激了。

当那个鲜红的、远超学校要求的百分比数字,赫然出现在你眼前时,你的世界,是不是瞬间就安静了?心跳漏了半拍,手心开始冒汗,脑子里只剩下两个大字:完了

“我是不是要延毕了?” “我这是算学术不端吗?” “我这几个月的心血,是不是白费了?”

先别慌!也别急着给自己扣上这么大的帽子。听老师一句劝:查重率高,是每个毕业生都可能遇到的“常规事故”,而不是“恶性肿瘤”。大部分情况下,它暴露的不是你的人品问题,而是你的写作技巧问题。

1.冷静诊断,你的报告到底为什么“飘红”?

2.开始治疗,“降重”的核心是“转述”,不是“替换”

3.提前预防,从源头上杜绝“高重复”

冷静诊断,你的报告到底为什么“飘红”?

在动手修改之前,你必须像个医生一样,先拿着你的查重报告,冷静地分析一下,你那些被标红的句子,到底属于哪种“病症”。搞清楚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通常来说,高重复率的“病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专业术语、法规法条”重灾区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无伤大雅的一种。比如,一些经典的理论定义、专有名词、法律条文、模型名称等,这些是“学术共同体”的通用语言,本身就很难修改,大家写出来都差不多。看看标红的部分,是不是都是这些“硬通货”?如果是,那问题不大,通常老师和评审专家也会对此比较宽容。

2. “引用格式不规范”的冤假错案

有时候,你明明是直接引用了某位学者的原话,也加了引号,但系统依然给你标红。这很可能是因为你的引用格式(比如脚注、尾注)不符合查重系统的识别规则。检查你直接引用的部分,格式是否完全标准。

3. “文献综述”部分的“复制粘贴”式搬运

这是最主要的“病灶”,也是我们需要重点“治疗”的部分。很多同学在写文献综述时,习惯直接摘抄几篇核心论文的句子,然后改几个词语,换个顺序,以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但在强大的查重算法面前,这种“换词不换汤”的操作,基本等于“裸奔”。你的文献综述部分,是不是红得最耀眼?如果是,那么恭喜你,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核心。

4. “研究方法”部分的“路径依赖”

在描述一些通用的研究方法、数据处理流程或软件操作时,由于步骤相对固定,大家的表述也很容易趋同,导致这部分重复率偏高。这部分通常会有些标红,但只要不是大段大段地照搬,也属于次要矛盾。

开始治疗,“降重”的核心是“转述”,不是“替换”

诊断完毕,我们开始动手“治疗”。在这里,老师要先强调一个最高原则:

忘掉那些所谓的“降重神器”和“同义词替换大法”!

那种机械地把“觉得”换成“认为”,把“因此”换成“所以”的降重方式,只会让你的论文变得狗屁不通,逻辑混乱。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学术自杀行为。

真正的“降重”,是一种“深度消化”和“主动转述”的过程。 下面教你几个真正有效的方法。

方法一:黄金法则——“闭卷转述法” ,这是最笨,但也是最有效、最能提升你学术能力的方法。

1.精读:选中一段你需要改写的高重复率文字(比如某篇文献的观点)。认真地、反复地阅读它,直到你确认自己完全理解了它的核心意思。

2.合上:关掉或最小化那篇文献的文档,让它从你眼前消失。

3.转述:想象一下,你要把刚才读到的那个意思,用你自己的话,讲给你一个同专业的、但没看过这篇文章的朋友听。你怎么说,才能让他明白?试着用语音或者直接在草稿纸上说出来、写出来。

4.记录:把你刚才“说”出来的话,原封不动地写进你的论文里。

这个过程,强迫你的大脑对知识进行了一次“重新编码”,从别人的语言,变成了你自己的语言。这样写出来的内容,不仅重复率会奇迹般地下降,而且会比原文更贴合你自己的行文逻辑。

方法二:釜底抽薪——“句式重组法” 这个方法,是在你理解了原文意思之后,对其“筋骨”进行改造。

1.主动变被动、被动变主动:“A被B影响”可以改成“B对A产生了影响”。

2.长句拆短句、短句合长句:把一个复杂的长句,拆成两三个简单的短句来表达。或者把几个相关的短句,用连词和从句,组合成一个逻辑更强的复合句。

3.调整语序:把一句话里的状语、定语、补语的位置,进行合理的调换。

【举个例子】

原文(高重复):“该研究采用了双重差分模型(DID),旨在评估某项政策在2010年实施后,对企业创新水平产生的净效应。”

修改后:“为了识别2010年某项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构建了一个双重差分模型(DID)。该模型的核心目的,在于剥离出政策干预对于企业创新水平所产生的净影响。”

方法三:降维打击——“图表转换法”,这个方法特别适用于“研究方法”和一些“结果陈述”部分。如果你的一大段文字,是在描述一个流程、一个分类或者几个并列的观点,而这段文字又不幸“飘红”。

试着问自己:我能把这段话,变成一张流程图、一个表格、或者一张示意图吗?

用图形化的方式呈现信息,不仅能瞬间让重复率清零,还能让你的论文看起来更清晰、更专业。

提前预防,从源头上杜绝“高重复”

与其事后痛苦地“降重”,不如在写作之初,就养成良好的习惯。

1.记笔记时就“转述”在读文献、记笔记的阶段,就不要直接复制粘贴原文。强迫自己用自己的话,去总结文献的核心观点。

2.善用“直接引用”对于一些经典定义、理论原话,如果你觉得怎么改写都无法表达其精髓,那就大方地使用引号,并标准地注明出处。这是学术规范允许的,不算在重复率里。

3.建立你的“主心骨”写任何一段话时,第一句,也就是中心句,一定得是你自己的话。先亮出你的观点,再用文献作为“证据”来支撑你。而不是让你的论文,变成一堆文献观点的“缝合怪”。

总结

总而言之,查重报告“飘红”,真的不是世界末日。把它看作一次“强制性”的写作能力提升训练。这个“降重”的过程,虽然痛苦,但它会逼着你,去真正地消化你所读过的知识,并最终用你自己的声音,讲述一个完整的、属于你的学术故事。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AS经济:如何准备10月重考?

下一篇

香港DSE留学现状解析|2025DSE成绩复核攻略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