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医生的工作状态,不少人脑海里会浮现出“熬夜、加班、门诊爆满、住院加速”这些关键词。
看病难、看病贵、医生累,几乎成了绕不开的医疗三问。
于是有人提出了听起来颇具逻辑的方案:扩招医学生,大量建设新医院,分流病人资源。
问题是,这条看似一劳永逸的“扩容路径”,真的行得通吗?
真相一:医生多了,但还是“扎堆忙”
先上数据。2019年,中国医生总数达到了386.7万人,比2015年增长了将近27%。
医院也不在少数,全国范围内有3万多家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超过90万个。
听起来像是医疗资源充沛,但为什么我们依然能看到大医院门庭若市、走廊打地铺、抢床如抢票的奇观?
因为从根本上讲,中国医疗资源的核心矛盾不在“总量不足”,而在于“结构失衡”。
北京每千人医生数量是全国平均的两倍,甚至高于欧美发达国家。但一线城市几家龙头医院仍然人满为患,周边三乙、二甲甚至基层卫生院却门可罗雀。
病人投票用脚,医生投票用简历,导致好医院越忙越红火,基层单位越闲越被边缘。
真相二:新医院不等于好医院
不少地方政府也试过砸钱盖医院,想要“缓解压力”。
结果呢?大医院人满为患,新医院却像冷清商场,病人宁愿远程奔波也不去家门口就诊。
为什么?因为医疗不是盖楼那么简单,它需要的是口碑、技术、设备、医生梯队和学术传承。
一座医院从“砖头”变“金字招牌”,不是一年两年能堆出来的。
郑大一附院2022年全年收入218亿,支出208亿,剔除政府拨款后是负收益。想在这样亏本的背景下“多招人”“多建楼”,等于指望医院做慈善——根本不现实。
曾有民企投资十几个亿建医院,最后发现政策限制太死、盈利空间太小,只能尴尬地打包捐给地方政府。
真相三:扩招医学生,反而加剧内卷
近几年医学研究生已经进入“狂飙模式”:2023年毕业的医硕有11万人,相比2019年增长了近三成。
但问题是,医院岗位并没有相应增加。不少地方三甲医院招聘已经默认博士起步,甚至要求有SCI论文加身。
而大量扩招出来的本科、硕士医学生,只能在基层挣扎求生,或者干脆转行。
从就业逻辑来说,医疗属于“准计划”经济,医生岗位本就有限,还需要长期培养和资格认证。
扩招只会导致“供需错位”,而不是“人才下沉”。
结果就是,基层医院依旧缺人,大医院继续抢破头,“结构性过剩+结构性短缺”同时上演。
真相四:分级诊疗,才是解法正途
什么才是解药?
答案两个字:分流。
更具体一点——分级诊疗制度的全面落实,才是从根本上破解当前医疗困局的钥匙。
看看澳大利亚的改革路径:上世纪80年代,大医院爆满、医生内卷、病人苦等的局面和我们现在极其相似。但通过几十年的“社区诊所+家庭医生”战略,辅以信息共享、转诊制度和财政支持,逐渐实现了“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合理格局。
我国其实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近年来各地试点医联体、推进“县级医院强基础”改革、建立分级转诊机制,逐步建设区域医疗中心。
但要真正落地,还得解决老百姓的“信任刚需”。
哪怕门口就是一个“基层三甲”,不少人仍然宁愿千里迢迢挂协和、华西的号,只因“专家多、设备好、出片快”。
真相五:医生压力的本质
医生为啥累?
不是因为人少,而是因为人少的那部分人干不了活,能干活的那部分人干到秃头。
顶级三甲靠规培生、实习生、进修生撑着科室运营,一个病区只要主任+主管+轮转生,照样运转自如,代价就是初级医生高强度、低薪酬,难以留人。
科室招人也要看“预算”“绩效”,能招但不愿招,能干却不给钱。
而“多劳多得”的现实逻辑下,忙的医生虽然累,但拿得多也不愿被“分蛋糕”;闲的医生收入低,干劲也不足。
整个系统陷入效率低、成本高、回报差的“恶性循环”。
医疗改革不能靠“填坑式”思维
总有人以为扩招医学生、建新医院就能“分流压力”,这种思路就像修高速路来缓解城市拥堵,最后发现路更多了,车也更多了,依旧堵成一锅粥。
真正有效的改革,需要从资源配置、服务体系、价格机制、培养路径、社会认知等多维度下手。
改革的第一步不是盖楼扩编,而是要厘清:我们到底要一个什么样的医疗体系?
是继续让大医院“以快致胜”,还是把基层做强、让医疗回归社区?是让医生永远忙在刀尖,还是为他们争取一份可持续的职业尊严?
扩招不是万能药,建设也不是灵丹。
医疗体系的问题,不是“人手不够”,而是“人尽其用”。
要改变这一切,不能只靠建筑图纸,而要靠制度设计。
只有等这些问题真正被正视,中国的医生才能真的不那么累,病人才不会再总睡在走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