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赢了特朗普政府!而且赢得有理有据。
就在本周三,波士顿的一名联邦法官裁定,特朗普政府冻结哈佛超过26亿美元科研经费的做法违法。判决书写得很清楚:特朗普政府行为的背后其实是政治动机,是对学术机构的针对性打击。
法官Allison D. Burroughs指出,政府在冻结资金时,完全无视了哈佛已经出台并持续推进的实际措施。她承认哈佛的行动也许“不算迅速”,但强调学校确实在认真采取必要的改进。
问题在于,整治校园氛围,与冻结心脏病、癌症等科研项目的资金毫无关系。这样的做法惩罚错位,理由和结果根本对不上。
更关键的一点是,所谓“反犹”只是幌子。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机向哈佛施压,干预它的招生、学术和治理,已经触碰到宪法和法律为保护学术自由所设立的底线。
所以,这不只是哈佛和白宫之间的一场对抗。随着判决落地,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人看到美国顶尖大学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如何守住自己的边界。
26亿美元的纷争背后,折射的其实是大学能否在风雨中坚持自己的价值。对于正在规划留学的家庭来说,这场判决到底意味着什么?接下来,我们就来梳理这场风波的来龙去脉,并谈谈它对学术自由、制度保障,以及国际学生家庭的现实启示。
这场官司,捍卫的不仅是22亿科研经费,更是哈佛自主选拔人才的权力。想了解哈佛真正想要招收的、能代表未来方向的学生是什么样的吗?
特朗普vs哈佛事件回顾
让我们梳理一下这场备受关注的法律争端:
导火索(2025年3-4月)
以哈佛“反犹”为由,特朗普政府向哈佛下达命令,要求在治理、招生、招聘与纪律方面进行调整,并接受审查。哈佛拒绝后,其联邦科研经费遭大幅削减,先冻结约22亿美元,随后扩大至逾26亿美元。
不同大学的路径
除了哈佛之外,许多名校也遭到了类似打击,部分名校选择与政府和解,例如哥伦比亚大学同意支付2.2亿美元;而哈佛选择直接起诉多家联邦机构与官员,指控此举属于政治报复。
法庭交锋(初夏至7月)
特朗普政府援引《民权法案》第六条,称哈佛未充分遏制校内反犹风气;但法官在听证和审理中多次追问“科研经费冻结”与“反犹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强调程序正当性的重要性。
最新判决(9月3日,波士顿联邦地区法院)
法官Allison D. Burroughs裁定特朗普政府冻结或终止哈佛科研经费违法,认定此举违反第一修正案、行政程序法(APA)及《民权法案》第六条;法院签发禁令,禁止以同类理由再次冻结资金,并要求恢复正常拨付流程。
判决书也写得很明白:政府所谓的“反犹指控”,其实和科研经费没有直接关系,背后更像是对顶尖大学的一种意识形态施压。
白宫方面则迅速回应,表示将立即上诉。至于哈佛能否顺利恢复全部科研项目的资金,还要看接下来的上诉进程和后续博弈。
美国法院如何守护学术自由的灯塔
这场判决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哈佛本身。它触及的,其实是美国顶尖大学赖以生存的根基——学术自由。法官Allison D. Burroughs的裁决思路,可以概括为几个层面。
第一,程序上就已经站不住脚。政府在冻结科研经费时,跳过了正常的法律程序,本质上是一种“非法报复”。
第二,理由和做法完全对不上号。要解决校园里的反犹问题,和冻结心脏病、癌症等科研项目的资金根本不沾边。惩罚和“罪名”脱节,这样的逻辑很难成立。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第一修正案的底线。法官直截了当地指出,政府不能因为不喜欢一所大学的声音、观点或氛围,就用财政手段来打压。这正是美国学术自由最核心的保障。
最后,她提醒大家看到潜在后果。如果让政府赢了,以后任何执政者都可能凭“资金”要挟大学,干涉应该教什么、研究什么、录取谁。这意味着,科学和教育可能随时被政治绑架。正因为如此,这场判决才像一堵制度性的防火墙,让大学依然可以在风雨中作为思想与创新的灯塔而存在。
给留学家庭的三个核心思考
这场发生在大洋彼岸的官司,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与正在规划留学的家庭息息相关。它提醒我们,在选择大学和思考未来时,有三个特别值得注意的角度。
1、学术环境稳定性
很多家长会问:美国政治看起来热闹,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环境?
哈佛案的判决反而给了我们一颗定心丸:不会。
正因为美国有“三权分立”的机制,即便白宫想干预学术,独立的司法系统也会站出来,依据宪法说话。
也就是说,越“有规则可讲”,孩子的学术环境其实越稳定、越有保障。
2、好大学的好,不只在于排名
我们选校时常盯着排名、专业和就业,但哈佛这件事提醒我们:一所真正顶尖的大学,最看重的是学术独立和追求真理的自由——甚至不惜为此对抗权力。
这份“风骨”,本身就是声誉的一部分。
所以在申请中,除了标化和活动,不妨也真诚地表达你对学术自由、批判性思考或社会议题的见解。这种价值观的共鸣,有时比成绩更打动招生官。
3、大学越有骨气,学生越有安全感
国际生家庭难免担心政策风险。但你想,一所敢于为原则站出来对抗政府的大学,也一定更有意愿和能力去保护自己的学生。
它们拥有的法律、人脉和舆论力量,能成为国际生的“缓冲层”和“保护伞”。所以说,选择这样的学校,某种意义上也是为孩子选择一个更安心、更受庇护的学术家园。
哈佛的胜诉提醒我们,真正支撑顶尖大学声誉的,不只是排名和资源,更是其原则。留学之路同样如此,选择的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种教育与价值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