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限制“本地生”资格香港政府意欲何为?

上篇文章(DSE考评局突发新规!内地考生的香港名校路,要被“学籍”卡死了?)我们说明了最近香港特区政府卡“本地生”限制的新政策。

政策内容可以大概总结为:从2027/28学年起,想享受香港政府资助的“本地生”学费(约4.21万港币/年),光持有“受养人签证”是不够的,还必须满足在香港的“居住年限”要求!

今天我们就深度分析一下这个政策背后香港政府的意图。首先很多计划留学香港的家庭可能都知道,香港的大学本科教育,本地生和非本地生的比例大概在3:1,也就是有25%左右的学生非本地生,其中又有大概三分之二是内地生。而且这个比例在香港的八所学校中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其中港大的国际生比例稍微高一点,差不多在30%。

而香港政府对于香港本地学生的教育补贴是很高的,实际上每个学生(不论是本地还是非本地),在香港的大学上学一年大概学校要支出40万左右的港币,但是实际上本地生一年的学费也才4.5万左右,非本地生的话大概有14-20万,所以其实不论香港的大学招收的学生是不是本地的,如果只看学费的话,肯定是赔钱的。

基本上在大学的收入里,学费占比其实只占2-4成,而且是越好的大学占比越低。例如港前三香港大学28.6%,香港科技大学23.5%,香港中文大学22.2%。

而稍差一点例如香港城市大学是33.4%,浸会大学是35.2%,而更差一些的例如岭南大学则达到了47.3%。那学费不够,其他的费用从哪里来呢?当然会有一些校友捐赠,本身学校投资产生的利息等等的收入,但是主要其实还是香港政府的补贴。

总的来说,政府的补贴能达到这些学校总收入的45%左右。相当于基本上一半的钱都是政府给的。香港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在全球范围内即使算上发达国家也是首屈一指的,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教育支出占总支出能达到约15%(对比中国内地 10.5%,美国12.7%,英国10.6%,新加坡13.3%)。

有人说那政府办学校,又不是私立大学,政府出钱不是应该的么?总的逻辑确实是这样的,但是具体到小细节上就有些争议了。比如90年代香港就讨论过,对于所有的专业都收取一样价格的学费这合理吗?比如不论你是医科还是文科,我都收一样的费用的,但是培养一个医科生可比培养一个文科生贵多了。

文科生差不多交的学费就能覆盖成本的30%(这里指本地生学费,如果是非本地生基本上就全覆盖了,也就是说学校招很可能你是挣钱的),但是医科生只能覆盖6%。所以我们能看到对于研究生来说,不同专业的学费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但是目前香港的制度对于本科来说,学费还是基本比较统一的。而且不同学制人均支出成本当然也不一样,其中副学士最低,每年大概成本也就是20多万,到了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类)就要差不多每个人每年40万左右,而我们一般理解的研究生(也就是要写论文才能毕业的那种)则更高,成本能在60万以上。

所以香港的大学之前一般就靠那种特别贵的商科硕士项目回血挣钱,比如金融硕士一年收个40多万(成本完全没有这么多)挣点钱。所以原则上来说,香港的大学在收非本地学生的时候,必须能够收回多出来的直接成本,这个有文件支持(这是香港政府对议会关于教育预算问题的部分答复):举个例子,比如今年的学校预算已经定了是30个亿,然后你想新招收一个非本地学生,预算支出变成30亿零10万,那么你的学费收费就不能少于10万。

所以逻辑很简单,学校想在学费上多收钱,有这么几个办法:1. 涨学费2. 多招收一些“非本地学生”3. 把本来是“本地学生”的学生变成“非本地学生”第一个涨学费这个事情其实近几年是一直有在做的。但是学费这个东西也不能涨太多。首先是非本地学生的学费这几年开始一直有在涨,2025年更是一次性涨了20%。其次从2024年开始,本地学生的学费也要涨,连续三年每年涨5%。要知道香港本地学生的学费27年来都没有涨过,通货膨胀大概都40%了,但是学费是一分钱没涨的。

但是非本地学生的学费涨太多了,对于“留学香港”这个品牌口碑不好,香港政府最近几年还专门花了几千万满世界去宣传香港留学,学费高了当然吸引力就下降了。

而涨本地学生学费和多招非本地学生的事情,又很容易引起香港本地人反感。涨学费就不说了,多招人的话,最简单的就是“宿舍不够分了”。毕竟学校就那么大,图书馆,教室就那么多,人多一点,人均就少一点。所以多招非本地学生这种事情,学校是有动力的(毕竟能挣钱,还能通过提高国际化率提高排名),但是很容易被本地人喷。

比如每年都有议员一本正经的提问:今年给非本地生补贴了多少钱?政府赶紧公开!能不能少补贴点?外地人来上学就是应该多交钱!然后政府再一本正经的回复:0所以就只能从第三个办法上开始动脑筋了:卡本地生资格。这个其实政府也没办法,因为最近香港政府确实手头紧。年初就放话了,未来几年要砍给学校的预算。各个学校也纷纷表示:“理解”。

从2024年开始,关于“高才”政策引发的入学政策就开始有争议。香港这几年疯狂在搞人才计划引进人才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这也不是什么新闻了。引进来的很多“人才”都是有小孩的,那这个人才子女怎么认定,就成了一门学问。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政府想的也很简单,规定是“通过人才计划(如优才、专才)来港人士的受养人(子女),首次获批签证时未满18岁即可自动归类为‘本地生’,可直接申请教资会资助学位课程,并享受本地生学费”。说白了就是你这个“人才”身份如果认定下来的时候你的孩子没成年,那就直接认定为本地学生。

但是随着这几年通过各种“人才”计划来港的人逐渐增加,有本地人开始不满意了,首先就是这个DSE(香港高考),有的本地人就觉得,你孩子都没在香港念过书,然后和我们本地人在香港一起念书的竞争本地人名额,这不合理吧?而且找理由也很好找,香港政府吸引人才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希望人才为香港做贡献,最好你工作也在香港,生活消费也在香港。

如果你是香港本地人,那香港政府也就默认了你和你的家庭在你上大学之前的这十几年中在香港的生活,消费,等等各项活动已经算是给香港做了贡献了,所以可以给补贴嘛。

而且本地人念完大学留港的也确实不少,毕竟生活很多都习惯了。而如果你是非本地生想来感受高水平的教育也没问题,多交钱就是了。所以现在这种“人才子女”就被认为是“卡Bug”,你在上学前后都不在香港生活和工作,你还拿着这么多补贴,那我凭什么要补贴你呢?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这种逻辑,比如完全把人才子女当成非本地生处理肯定会着增加香港吸引人才的难度,要知道近几年吸引人才也是香港经济发展重要战略,而且越来越倾向于“把人留住”。

你都不认我的孩子是香港人,那我这个人才的归属感肯定就差了很多。但这种争议很明显是可以让公众,媒体,议员甚至学校拿来做文章的。因此这次的政策并不是一个偶发的行为,而是在香港教育投资减少,高校创收需求增加压力下的某种平衡点。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香港理工大学2026年春季开课硕士课程汇总

下一篇

香港理工大学李光超教授招收全奖博士生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