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刚入学的学弟学妹们,我是你们的学长老师。记得大一开学没多久,学院举办 “新生科创分享会”,看着台上大二学长老师捧着竞赛奖状侃侃而谈,我心里又羡慕又焦虑:他们怎么刚上大学就找到比赛方向了?我连 “竞赛分类” 都搞不懂,是不是已经落后了?
后来跟身边的同学聊起,发现这种 “想参赛却无从下手” 的迷茫特别普遍。某高校 2024 年新生调研显示,83% 的大一学生有参赛意愿,但 72% 因 “不知道选什么比赛”“没经验怕失败”“不会组队” 等问题迟迟没行动。更可惜的是,有数据统计,大一就开始接触竞赛的学生,本科期间获奖概率比大三才起步的高 58% ——大一正是积累经验的黄金期,千万别被 “零经验” 困住。
作为从大一 “小白” 一路拿到国家级竞赛奖项的学长,今天就把我踩过的坑、攒的经验都分享出来,帮你从 “无从下手” 到 “顺利参赛”。
很多同学迟迟没行动,其实是被自己的 “想当然” 绊住了脚。先把这 3 个误区掰明白,你就赢了一半:
01
误区一:“零经验肯定没人要,不如等大二再说”
这是最常见的错误想法!去年《中国青年报》报道过一位大一新生小李,刚入学就主动加入了学长的竞赛小组,虽然一开始只能做 “查资料、整理数据” 的基础工作,但跟着团队全程参与后,不仅摸清了备赛流程,还在第二次比赛中成为核心成员,最终拿下省级奖项。
高校竞赛指导老师普遍表示,大一新生的 “潜力” 比 “经验” 更重要。很多入门级比赛(比如 “新生杯” 科创赛、校级征文赛)本身就是为零经验学生设计的,甚至有些比赛明确标注 “优先接纳大一学生”。我当年就是抱着 “哪怕打杂也能学东西” 的心态加入团队,事实证明,早接触一天,就多一分优势。
02
误区二:“比赛越高级越好,校级比赛没价值”
刚入门就盯着 “挑战杯”、“互联网 +” 这类顶级赛事,很容易因为难度太高而放弃。其实对大一学生来说,校级、院级比赛才是最好的 “练兵场”。某省教育厅数据显示,76% 的国奖获得者,都是从校级比赛起步的。
我大一时先参加了学院的 “新生论文写作赛”,虽然只拿了三等奖,但评委老师的修改意见让我学会了 “如何找选题、搭框架”;接着又参加校级“数学建模入门赛”,第一次体验了 “组队分工、熬夜赶报告” 的备赛过程。这些看似 “级别不高” 的比赛,帮我积累了最基础的能力,后来参加省级比赛时才没那么慌。
03
误区三:“必须找同专业队友,跨专业组队会吵架”
很多同学组队时非要找同班同学,结果要么凑不齐人,要么大家都没经验。其实跨专业组队反而更有优势!比如做 “乡村振兴调研” 类比赛,需要懂社会学的同学设计问卷、学统计学的同学分析数据、学新媒体的同学做宣传报告 —— 不同专业的视角能让作品更立体。
去年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中,有个大一团队就是由汉语言、计算机、经济学三个专业的学生组成,他们做的 “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 项目,因为兼具文化深度和技术可行性,一路冲进国赛。带队老师说:“跨专业组队的碰撞,往往能出好点子。”
04
3 个技巧找到适合自己的 “入门赛”
选比赛就像选衣服,合身比时髦更重要。大一新生别盲目跟风,用这 3 个技巧找到适合自己的 “入门赛”:
1、先搞懂 “比赛分类”,按 “能力匹配度” 筛选
新手可以先从“学科基础类” 和 “兴趣入门类” 比赛入手:
1)学科基础类:比如学数学的参加 “校级数学竞赛”,学英语的参加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 类,适合本科生)”,这类比赛和课程关联度高,备赛时能巩固课本知识,上手难度低;
2)兴趣入门类:如果不确定专业方向,就从兴趣出发,喜欢写作的参加 “征文比赛”,喜欢设计的参加 “海报设计赛”,喜欢辩论的参加 “辩论赛”,用兴趣驱动更容易坚持。某竞赛平台数据显示,从兴趣类比赛起步的学生,后续坚持参赛的比例比盲目选专业赛的高 63%。
2、用好 “3 个渠道”,再也不会错过比赛信息
很多同学说 “不知道哪里有比赛”,其实学校和网络上藏着大量信息,关键是要找对渠道:
1)校内渠道(最靠谱):关注 “学院官网通知栏”“校团委公众号”“学生会科创部”,这些平台会第一时间发布适合本校学生的比赛,还会组织线下宣讲会,能直接问指导老师问题;
2)官方渠道(最权威):收藏 “全国大学生竞赛目录”(教育部认可的 56 项赛事,俗称 “国赛白名单”),想冲高级比赛时直接从这里找;
3)社群渠道(最及时):加入 “班级科创群”“校级竞赛交流群”,群里会共享比赛通知、往届作品,还能组队找队友。
3、避开 “3 类坑赛”,别花时间做无用功
大一新生容易被 “高奖金”“低门槛” 的宣传吸引,一定要警惕这 3 类比赛:
1)无含金量的 “商业赛”:比如某些机构举办的 “扫码投票类比赛”,获奖全靠拉票,简历上写了反而减分;
2)收费高昂的 “山寨赛”:正规比赛要么不收费,要么只收几十元报名费,动辄收几百上千元的大概率是骗局;
3)与成长无关的 “凑数赛”:比如和专业、兴趣完全不搭边的比赛,就算获奖也学不到东西,纯粹浪费时间。
教育部每年都会曝光虚假竞赛,大家不确定时可以先问辅导员 “这个比赛认可度高吗”,别盲目报名。
05
大一零经验不用怕,按这几步走
选好比赛后,组队和备赛是关键。大一零经验不用怕,按这几步走,新手也能少走弯路:
1、组队:找 “对的人” 比找 “厉害的人” 更重要
组队时别只看成绩,这 3 类队友更值得选:
1)有 “行动力” 的人:有些人看似 “懂很多”,但总找借口拖延,不如选愿意 “立刻动手查资料、主动沟通” 的队友;
2)能 “补短板” 的人:如果你擅长写东西但不擅长做 PPT,就找会设计的队友;如果你逻辑强但表达弱,就找口才好的队友;
3)心态 “抗造” 的人:备赛难免遇到挫折,找能接受 “失败”、愿意一起修改作品的队友,比找 “玻璃心” 的队友靠谱多了。
2、备赛:从 “模仿” 开始,快速搭建 “能力框架”
零经验备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模仿 + 拆解”:
1)先找 “往届优秀作品”:去学校图书馆、竞赛官网找获奖作品,拆解它们的 “选题角度、结构逻辑、呈现方式”,比如看别人的调研报告是怎么设计问卷的,看别人的 PPT 是怎么突出重点的;
2)主动 “找指导老师”:别害怕老师忙,大多数老师都愿意指导学生。第一次找老师时可以说 “老师,我参加了 XX 比赛,目前在 XX 环节遇到问题,想请您给点方向”,带着具体问题去,老师更容易给出有效建议;
3)做好 “基础工作”:大一备赛别追求 “一鸣惊人”,先把基础做好 —— 比如查资料时学会用 “知网、万方”,写报告时注意 “逻辑清晰、格式规范”,做展示时练熟 “表达流畅、不怯场”,这些能力会让你受益整个大学。
去年有个大一新生团队,备赛时把往届国奖作品拆成了 “选题清单”“数据来源表”“PPT 模板”,照着模仿再加入自己的想法,最终拿下校级一等奖。指导老师说:“新手不用怕‘模仿’,先学会走,才能跑。”
最后想跟大家聊聊心态。大一参赛,大概率会遇到 “没获奖”、“被评委批评”、“队友闹矛盾” 等问题,但这些都不是 “失败”,而是最宝贵的经验。对大一学生来说,参赛的核心不是 “拿奖”,而是 “摸清规则、积累经验、找到方向”—— 就算没获奖,你至少知道了 “自己不适合什么”、“下次该怎么努力”,这已经比原地不动强太多了。
大一的你,不用怕 “零经验”,不用急着 “拿大奖”,哪怕只是参加一次校级比赛,哪怕只是在团队里做最基础的工作,都是在为未来铺路。就像那句老话说的:“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如果你现在正握着手机,心里想着 “要不要试试参赛”,别犹豫 —— 打开学院公众号,找找最近的比赛通知;问问同班同学,有没有人想一起组队;去图书馆,看看往届的获奖作品。第一步迈出去,你就已经比 80% 的同龄人更接近成功了。
祝各位学弟学妹们,在竞赛里收获成长,在尝试中找到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