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预初进行了新学期第一次模考,成绩公布后,不少家长纷纷感叹:小学阶段的成绩,原来真的带有迷惑性。
一些在小学时长期稳定在90分以上的学生,进入预初后的首次大考却出现明显滑坡,分数跌至六七十分,甚至出现不及格的情况,让不少家庭感到措手不及。
与此同时,随着期中考试的临近,家长的焦虑情绪进一步加剧。与月考不同,期中考试不仅考查范围更广、难度更高,在部分学校还将直接影响后续的教学分班。
教育部或将推行双随机分班
不过在九月底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也就是上海的一年级、预初年级)推行双随机分班。
所谓“双随机分班”,就是学生随机分班、教师随机配班。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包括安徽、甘肃以及深圳等大城市,相继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小学一年级与初中一年级)推行了“双随机”分班机制,旨在从入学伊始就最大程度保障教育公平。
双随机分班会带来哪些公平
以往,重点班的选拔常因家庭背景或资源而偏离公平,使普通家庭学生处于不利地位。这种模式不仅损害学生间的公平,也加剧教师间的矛盾——当优质生源过度集中,教师的工作量与绩效评价便难以均衡,进而影响教学团队的稳定。
“双随机”分班的推行,正是对上述问题的系统性回应。它从机制上切断了“关系入学”与培训机构“秘密选拔”的路径,也避免了教师在分班中被主观划分为“优师”或“差师”,从而在生源与师资两个维度同时促进教育公平。
此外,传统的快慢班制度往往伴随标签化效应。重点班学生易陷入高度竞争甚至内耗,形成“唯分数论”的价值观;而普通班学生则可能因“差班”标签产生自卑心理,丧失学习动力。
“双随机”分班则有助于构建更为健康的班级生态:学优生通过帮助他人深化理解,锻炼沟通与协作能力;学困生则在积极氛围中获得支持,增强自信并融入集体,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双随机分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
在开学期间推行的教辅材料严管措施,已引发不少家长的讨论与疑虑。有家长指出,一、二年级完全不使用教辅、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教辅大幅削减,可能导致学优生“营养不足”,逐渐趋于平庸。
而在“学生随机分班、教师随机配班”的机制全面铺开之后,这种担忧似乎进一步放大:是否会造成“学优生不够学、学困生跟不上”的两难局面?
必须承认,这样的风险确实存在——如果教师仍沿用过去“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课堂缺乏分层与适配,学优生可能因重复学习而丧失兴趣,思维难以突破;学困生则可能因基础不牢、追赶不上而自我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