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的一项招生举措引发教育界广泛争议:该校因丹佛私立高中科罗拉多学院(Colorado Academy)一名学生放弃Early Decision(简称ED)的录取,对这所高中实施了为期一年的ED禁令,禁止其下一届高三学生通过ED渠道申请杜兰。这一罕见的连坐式惩罚,不仅让涉事高中陷入困境,更再度将美本ED录取制度的公平性与约束力问题推至台前。
杜兰:招生依赖ED录取,违约就拿高中“开刀”
对杜兰大学而言,ED录取是招生策略的关键。多年来,这所位于新奥尔良的私立大学超过半数的新生通过ED录取,比常规申请(Regular Decision)学生提前数月锁定入学资格。以2026届新生为例,据Inside Higher Ed报道,在1800多名新生中,约三分之二通过早申录取,常规申请仅录取106人,其余则通过Early Action(无入学承诺义务的优先申请渠道)录取。
正是这样一所高度依赖ED录取的大学,在去年一名科罗拉多学院学生放弃其ED录取后,做出了反常决定:对科罗拉多学院实施一年ED禁令,同时暂停了另外三所未公开名称高中的ED资格。
杜兰大学在给《纽约时报》的声明中解释,“科罗拉多学院未能履行早申协议的预期,学生最后一刻无理由退录,会对其他因早申名额有限而错失机会的申请者造成不公”,并声称“一年禁令能让高中升学顾问建立流程,确保学生签署早申协议前充分理解其绑定性质”。
但这一理由并未得到认可。拥有40多年大学招生与高中升学指导经验的Susan Weingartner直言,“因一名学生放弃早申就惩罚整所学校,这种事闻所未闻”,她认为“升学顾问通常会尽全力避免学生滥用ED政策,背后肯定还有更多隐情”。而科罗拉多学院也为自身辩护,称“学校重视与高校的合作,升学顾问会与学生密切合作,确保他们充分理解ED的义务”,但该校未透露违约学生的具体情况,《纽约时报》也未能联系到该学生获取回应。
ED政策:非法律绑定,却有隐形约束
事实上,学生放弃ED录取并非个例,且ED协议在法律层面不具备强制约束力。按照常规,学生通过ED政策被录取后原则上需入学,但特定情况下可退出,最常见的原因是经济援助未达预期,此外还包括家庭紧急情况或重大个人变故。
即便如此,杜兰仍选择重拳出击,这让不少教育界人士质疑。美国教育网站TuitionFit的创始人Mark Salisbury指出,“杜兰声称‘早申名额有限’的说法具有误导性,高校通常不会对早申录取人数设严格上限”。他认为,“杜兰这类依赖早申的大学,本应具备应对学生退录的成熟机制,而一年禁令更像是‘敲诈勒索’,如果一名学生退录就影响整个招生团队,说明他们的招生体系本身有问题”。
对科罗拉多学院这类私立高中而言,禁令的影响远超一个招生周期。私立高中的声誉往往建立在与精英大学的合作关系及学生升学成果上,不少学生通过早申进入顶尖高校,此次禁令无疑会削弱其招生吸引力,对长期发展造成打击。
ED制度的公平之困:偏袒富人,加剧教育不公?
ED制度的争议早已存在。专家指出,高校推行早申,不仅是为了提前锁定生源、塑造理想新生班级,更有经济考量——通过早申稳定入学率、确保学费收入,且往往在学生有机会对比其他学校经济援助方案前就完成绑定。
长期以来,批评者认为ED制度偏向富裕家庭学生,加剧教育不公:家境优渥的学生无需担忧经济援助,可通过早申提高录取概率;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为对比学费和援助方案,只能放弃早申,选择竞争更激烈的常规申请。
如今,这些争议已演变为法律斗争。四名当前及往届学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地区联邦法院提起反垄断诉讼,指控32所顶尖高校、两大大学申请平台及一个私人联盟“非法合谋执行早申规则,抬高学费”,称这些机构共享招生和经济援助信息,削弱竞争、损害学生利益。不过,杜兰大学未被列入诉讼名单。
给申请者的提醒
对于申请者来说,杜兰大学与科罗拉多学院的案例是重要警示:务必高度重视ED制度的契约精神。ED作为“绑定式申请”,虽无法律强制力,但在美本招生体系中具有极强的信誉约束力,学生一旦通过ED被录取,不可随意撕毁协议。
若学生无故违约,不仅会导致自身被该所大学拒绝,还可能被招生官纳入“失信名单”,影响申请其他高校的机会。更严重的是,这种行为会损害学生所在高中的声誉,导致高校对该校后续申请者产生信任危机,甚至像杜兰大学这样实施集体惩罚,最终影响学弟学妹的申请前景。
因此,在决定ED申请前,一定要和自己的家人、升学指导以及顾问充分沟通,结合学术兴趣、职业规划、家庭经济能力等因素综合评估,确保申请选择是深思熟虑后的最终决定,避免因一时冲动或信息不全而引发后续风险。